在宜阳县三乡乡三乡村北连昌河畔,汉山东脚下的古连昌宫遗址上,有古塔一座。据《宜阳县旧县志》记载为唐塔。

连昌宫在唐时很有名,为历代大臣、名宦、文人、雅士所歌颂。宋代邵雍写的《故连昌宫》曾说:“洛水来西南,昌水来西北,二水合流处,宫墙有遗壁”。说出了唐连昌宫的具体位置。唐元稹在《连昌宫词》也写有:“连昌宫中满宫竹,岁久无人森自束”。说明当时连昌宫中种植有不少竹子,竹遮日成森,已形成了竹园。现在,在三乡这些地方,还有大片大片的竹子被栽种。
连昌宫是隋时建筑,可能是隋炀帝时建的。这里的地理位置十分奇特,地势平坦,在洛水与昌水之间的三角地带。它北依汉山,南临洛河,有苍翠的古柏,翠绿的竹园。登高望远可看到洛河南的女几山,真是一块风水宝地。在连昌宫存在的历史中,有高宗李治、武则天、玄宗李隆基、杨贵妃在这里通宵行乐,忘情欢歌。但在玄宗和杨贵妃行乐的第二年(公元754年)发生了安史之乱。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除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击败唐军,攻下洛阳。唐朝统治从此由盛转衰。几乎丧失社稷,丢掉性命。
连昌宫在安史之乱后,已经变为废墟。唐玄宗再路过这里,看到的不是升平景象,而是玉榻倾斜,香案生菌,珠帘反挂,人去楼空。唐朝的盛世已去,开始走下坡路了。

连昌宫人去楼空,一切建筑都坍塌了。这时,在其遗址上又建起了五花寺。按照唐宋建寺的规制,五花寺的建设规模是比较大的。它的前面有山门,有大雄宝殿,地藏殿,两边有廊坊和客房,在东南边有鼓楼,西边有钟楼。在寺院后边,有九级十丈巍峨的这座唐塔。
五花寺塔,为青砖结构九级密檐式。高十丈零五尺一寸,砖质坚硬,造型为平面八角形。底部周长31米,塔体外部下层以石条砌筑,高1.5米。一二层均改仿木斗拱出际较大,三层以上皆先用条砖出线,线上置斜菱砖。其上以叠塑砖十二层为檐,出际在一米左右。在一、二、三、四、六层正南面均设有门,第二层除正面有真门外,其余7面均设有假门。门两侧装砖刻浮雕力士或菩萨画像,塔内未留碑刻。下部砖刻浮雕,保存完好,这种装饰一般塔中少见。唐代的武则天、李隆基、张九龄、白居易、杜牧等都有吟咏的诗文。
晴朗的春夏秋冬,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五花寺塔蔚伟壮观。站在塔前仰望细瞅别具风格,使人感叹不已。
古塔因时间久远,地形位置的变迁,以及地震的影响,向东南方向倾斜。今年在省文物局的重视下,洛阳文物所将对该塔进行三维绘图,用新科技进行矫正。将唤回古塔青春,使古塔更加美丽。1986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附五花寺重修围墙碑记
五花寺位于三乡村北门外,据《宜阳县志》载:五花寺为唐连昌宫故址。寺后有古塔一座共起九级高十丈,唐时建,但据文博部门考察,此塔从形制风格上看实为宋代建筑,该塔一九八六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因五花寺和寺后古塔创建年代久远加之风雨剥蚀、兵燹侵扰,寺内建筑和围墙早已荡然无存,古塔亦是满目疮疫岌岌可危,抢救维修迫在眉睫,在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具体指导下,文物保护人员西村吉梅英、东村孔线等同志不畏艰辛东奔西走,募捐集资负责施工,五花寺围墙已于一九九八年十月竣工,此举为维修五花寺塔奠定了有利基础,实属功德无量,特刻石以纪之。
公元一九九九年 孟春月
《碑高2.4米,宽0.65米,厚0.127米》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