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临消失的农家号子
文‖朱学钊
农家号子,高亢激昂。有人领唱,有人帮腔。高山旷野,久久回荡。历史悠远,渊源流长。
耕田耙地,溜湾打场,好耒耒好耒耒……千遍万遍反复唱。没有歌词,拿腔做样,千篇一律,吼他几嗓。老头添精神,老牛变疯狂。犁鞭叭叭响,水面起波浪。
栽秧田里,歌声嘹亮:红大嫂,带尼咯珰呆;铁姑娘,带尼咯珰呆;半边天,带尼咯珰呆;我们扛,带尼咯珰呆。咯珰咯珰带尼咯珰呆,带尼咯珰呆,带尼咯珰呆…歌词寥寥无几,附歌绵绵长长。声似银铃,势如赛场。
挑担汉子,号声高亢。气势恢宏,势不可挡!打江山呀,嘿唷!跟共党呀,嘿唷!打鬼子呀,嘿唷!灭东洋呀,嘿唷!长江浪呀,嘿唷!埋老蒋呀,嘿唷…即兴发挥,随编编唱,层出不穷,出口成章!
气势磅礴,要算打夯:一个好汉,嗬——嗨!三个帮呀,嗬——嗨!三个好汉,嗬——嗨!一根桩呀。嗬——嗨!腿绷直来,嗬——嗨!抡圆膀呀,嗬——嗨!腰不疼来,嗬——嗨!手不痒呀。嗬——嗨!齐出力呀,嗬——嗨!有力量呀,嗬——嗨!基础牢呀,嗬——嗨!楼万丈呀。嗬——嗨……
补缸罗——箍桶来——磨剪子啦——换麦牙糖——随处可闻,叫声悠扬。
机声隆隆,替代了农家号子。超市商场,哑了商贩洪亮喉嗓。
农家号子,俚俗风尚。昭示着古代渊博文化,见证了乡村繁华景象。消失啦,消失了农家号子。忘了吧,曾经沸腾的集体农庄。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