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赵润利
题目解释:“遥祭”是什么意思?记得小时候在老家给先人上坟临结束的时候,到路边画一个锅盖大小的圆圈,圆圈内画个十字,把上坟余下来的酒水和祭品供在圆圈内十字分成的四个方位的三角形里。供那些在清明节这一天由于路程遥远得不到祭品的、亲情圈内的亡灵享用,这是指向性的祭奠,我把它简称“遥祭”,因为这其中包含着人们对遥远处已故亲人的一种祭奠方式。
参加工作以后,到了西安。起初只是看到市民们在清明节以及“送寒衣”等一些特殊时日的晚上,在路边“烧纸”。和我们在陕北老家上坟时进行“遥祭”方式方法很类似,但是市民们进行的“遥祭”不叫“遥祭”,而是叫“烧纸”。
清明节这一天,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在西安大街小巷的十字路口,人们用粉笔在在马路边的脚地上画一个锅盖大小的圆圈,把纸钱或者“纸货”放在圆圈里面焚烧。西安人画这个圆圈也有讲究,和陕北农村上坟画的圆圈圈有点不一样,就是他们所祭奠的亲人在那个方位,就在圆圈圈那个方位画上开口,像个小窗口,有所指向,有的人还在圆圈内写上亡者的名字或者代称;还有,就是时间上,我们家乡上坟必须是上午的事,西安的烧纸是在晚上七八点钟。另外就是供品不一样,我们老家的这种祭典,只是供酒水食品,不烧纸钱,而西安的这种祭奠是烧纸钱,所以西安人把这叫“烧纸”很准确。
入乡随俗,于是乎,每到清明节,我也跟着西安人到马路边给远在陕北家乡的先人们烧纸祭奠。

不久,西安抓环境卫生建设工作,禁止市民的这些活动。当时我是穿警服的干部,有时候还被抽出去协助有关方面抓这方面的管理工作。这时候马路边烧纸钱的事才从工作方面进入我的思考和研究之中,我自然而然自觉的停住了路边烧纸钱的行为。
后来我母亲去世,我工作很忙,但是天天想着母亲辛辛苦苦的一辈子,心疼又可怜。每到清明节前后,怎么样祭奠母亲,表达我对母亲的孝心,成了我心灵深处的一件大事,但是城市里禁止路边烧纸钱这个事,作为一个党员干部不能违反,一时间,我为此抓耳挠腮,像热锅上的蚂蚁,夜不能寐。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这是宋代诗人吴惟信《苏堤清明立即事》里的两句诗。这两句诗的意思,清明节出城踏青的意思。这两句诗提醒了我:城里禁止烧纸钱,可以出城去祭奠啊。
于是我经过认真思考,找个城郊农村的十字路口,在那里烧纸钱祭奠母亲,既不违反城市禁令,也能表达我对母亲一片孝心。
最后,我选择到西安最南边和长安县交界的地方,这一带从地缘上讲
有一点西安长安两不管,也不在禁止烧纸钱的城区范围内。这地方西边是老砖瓦厂,东边是农村。
到了这地方才知道,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这地方一点也不荒凉,西安城圈靠南的人到这里来踏青又祭祖的人真不少。
一个伙计听说我住在大雁塔附近,跑了这么远烧纸钱。他笑哈哈的直言:你舍近求远了,你应该到三兆路或者庙坡头就近一点。后来,我舅舅去世了,我岳父岳母也去世了。每个清明节到西安南郊找个合适的地方烧个纸钱,祭奠我的这些亲人,成了我们家的一件大事情!
每到清明节,我让老婆写三张纸条:一张是我父母亲的,上面写着陕西省清涧县,然后是村名和我父母的名字;第二张是舅舅的,上面写着北京八宝山,然后是舅舅舅妈的名字;第三张是太原市一个陵园,然后是岳父岳母的名字。我把写好的三张纸条,也就是收件人的地址和在三兆路买来的一大捆黄板草纸装在口袋里,这些黄板草纸就是纸钱,我背着它,直奔目的地。
起初我是骑自行车,后来是开汽车,夜风习习,我在路边画好三个圆圈,把上面剪好“钱”样的黄板草纸分成平均的三等分,在三个圆圈里放好。这个时候我满脑子是几位老人生前的音容笑貌,是他们对我的关爱和培养教育。
每一次,烧完纸钱回家以后,我的心情非常复杂,人,在心里矛盾的时候就会一脸的严肃,这就是我给老婆孩子的不公待遇,他们看我的脸色难看就有一点紧张,她们的办法就是避而不见我。

我的心里矛盾就是白天必须认真做好烧纸钱的防范工作,这个绝对没有错,是城市建设的大事,是所有人公认的维护公共环境卫生的好事。关键是我自己晚上跑那么远去干这个事对不对,我想的更多的是,我母亲和舅舅他们在天有灵会怎么样看待我的一言一行,他们一辈子是光明磊落的革命老人,可是我应该怎么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