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刘世国
生命的起点是一场偶然邂逅的欣喜若狂,而生命的终点却是一种必然之后的痛苦与悲伤,就在这起点与终点之间,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活成一束光,既照亮自己,又照亮别人。诚然,生命征程并不平坦的老父亲却依然能够让自己活成一缕微光,为人们点亮一盏盏心灯。
然而,我怎么也想不明白,我那最慈爱的老父亲,最舍不得离开儿女们的老父亲却怎么忍心撇下他的贤妻、我们的母亲,怎么舍得撇下爱他的儿孙们独自一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在我的生命记忆中留下了一道难以释怀、永不磨灭的深刻烙印!也许是上天看他被病痛折磨得太苦了,便忍痛割爱地把他召了回去。
癸卯兔年闰二月初三日早上,伴随着电话那端传来姐姐的一声撕心裂肺的哭诉:快回来啊,老爸“摔跤”了!顿时便有一种不祥袭上心头,顿觉天崩地裂,天昏地暗。请假,网购车票,整理行囊,呼叫出租车,这一系列的动作在一阵手忙脚乱、头重脚也重的状态中草率完成,六神无主的我曾一度不知道究竟为了寻找何物,三次倒出背包里的杂物,第四次又将杂物塞回背包……
踏上归程之初,我回想起上次春节假期结束离家的场景:带着千般不舍、万般无奈,我还是“绝情”地将离别的背影留给两位耄耋老人,往年是牵着他们的手,继而在匀速移动的光影中和他们挥手告别;而那一天,随着我口中“爸,今天我要回学校了”的一句纠结表达的告别语从嘴角挤出,当我抬起头的一刹那间,只见他已是老泪纵横,无语凝噎,我含泪而饱含深情地拥抱着二老,泪眼婆娑而义无返顾地向诗和远方奔去……不肖儿不得不再次踏上不确定却依然坚韧不拔的奋斗征程,未曾想,那一幕竟成了此生我与老父亲的一次永诀!

怀想父亲这一生的点点滴滴,我不能自已,泪眼滂沱……闭上双眼,父亲的形象跃然脑幕,渐行渐近,在我的脑海中愈加鲜明深刻——
勤劳,善良,敦厚,朴实,忠诚,执著,是对他这一生鲜明个性的精要概括。
雪融雁来,春暖花开,从水稻种子萌芽的那一刻起,我便能看到父亲或扛着锄头去秧田开沟蓄水,或扛着犁耙,牵着耕牛,正式迈开了他又一轮春耕生产紧张忙碌的步伐。作为中国八亿农民的一员,中国人真正的衣食父母,便开始了一年之中最繁忙的劳动季节。每天总是看到他或身着蓑衣或雨衣雨裤带着一身的污泥和全身的疲惫,与他最忠实的伙伴——水牛一前一后,披着晚霞回到村口的袅袅炊烟中来;他从村口的大榕树下走来,他从对面山的竹林里走来,他从方家垅的排灌渠边走来,从安家垴的大枫树下走来,从谷口洲、向阳湖一望无际的湖田走来,从狗獾洞、从丝瓜林的地角山边走来,家乡的每一寸土地没有他不熟悉的,家乡的每一寸土地也都留下他的足迹,留下了他的血汗和情怀,因为那些土地上有他梨耙翻新过的土壤,以及施过的肥,锄过的草,种下的希望和收获的喜悦……这一段农忙季节的时间里,我们总能看到他骑着秧马,拔秧而佝偻的脊背,我们也能看到他挑秧、抛秧、插秧的身影。他还和母亲一道,在播种的季节,把自留地的菜园子莳弄得井井有条,他们总会及时地种上时令蔬菜和各色瓜果,为一家人的饭桌平添一道道时鲜青绿,这些蔬菜瓜果总是会在自然时令节气的岁月轮回中,以极富于蓬勃朝气的高昂姿态,和最明艳的或青绿或鲜红或金黄的色彩、最具诱惑力的人间烟火气芬芳与滋味,以及最丰富均衡的营养,被端上餐桌,装点着全家人每一个平凡日子里舌尖上的鲜活与幸福,激发着每一段奋进征程上无穷的生命活力与潜在动能。喂牛饮水回来的他,就开始忙着喂猪,等大家吃好晚饭,他就开始收拾饭桌、洗碗,一年四季,一如既往、默默无闻地忙碌着而毫无怨言。
炎炎夏日即将来临的日子里,他每天总是很早就起床,为房间洒水,打扫卫生,整个房间顿时变得凉爽起来。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因麻纺业的迅速发展,在当时的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种植苎麻。而端午节前夕,他和母亲便早早起床,开启了那个年代里每家每户必须重启的剥麻、刮麻、晒麻的阶段性紧张作业。记得有一天,父亲下午将晒干的苎麻送到供销社苎麻收购站去卖,傍晚时分,回到家里的父亲隐秘地从怀里拿出一台新买的收音机,从此以后,就为孩子们枯燥忙碌的刮麻生活带来了许多的欢乐与笑声,我童年的大部分时光几乎都是在这台收音机的音乐、评书、相声、广播剧、小说连播、新闻和各种文化综艺类节目中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也让我从此爱上了文学和音乐,提高了文艺鉴赏力。曾经有一段时间,双抢季节里,大人们首先收割小麦,然后对麦田进行翻耕,再种上中稻,而这一段时间里的繁忙、紧张、忙碌的农事活动,虽然辛苦,但父母亲的辛勤劳动却为我们的端午节的饭桌上端上了新鲜出笼、香喷喷、劲道十足的白面馒头和韭菜馅的饺子。夜幕降临,收工回家的父亲,为了给家人改善伙食,他总会从自家的藕田里挖回几节鲜脆可口的莲藕,顺便带上两片荷叶、两朵荷花,让孩子们在品赏荷叶、荷花芳香的同时,又让这几节玉雪玲珑般的莲藕在母亲的精心烹制之下,尤其是最后的一道工序,用米汤浇淋翻炒秘制之后,足以让孩子们享受再吃一碗饭的惬意与畅快。等到碗筷收拾完毕,夏夜渐深,他总会习惯性地用凉沁的毛巾为孩子们擦拭竹床和草席,为做好功课准备睡觉的孩子们点好蚊香,盖好单被,这才结束自己整天的忙碌。
夏末初秋时节,我们总能看到父亲那张古铜色的脸上露出收获的笑容,我们也总能看到他佝偻着脊背,在田里收割水稻,在地里翻挖红薯,在玉米地里掰下玉米,在地里摘取绿豆节、收割黄豆,在地里收割油菜和芝麻,我们也总能看到他在禾场脱粒、扬场和翻晒水稻的身影,每天总是他第一个踏破黎明,最后一个披着晚霞,甚至连夜就在禾场搭棚守夜,等到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他就会再一次将稻谷翻晒到足够干燥,然后,带着我,用麻袋一袋一袋地装好,又一袋一袋地堆放在板车之上,和我一道,一前一后拉到公社粮店,为国家上交公粮任务。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我在前边拉车,他在后边推车,在经过一段下坡路时,当板车快要到达粮店门口时,从我的右前方岔道处突然冲出一辆大型农用卡车,惊悸之余,我刹车不及,差点撞上卡车,只见父亲双手紧紧勒住车绳,满脸涨得通红,手臂青筋暴露,才避免了一场车祸的发生。如果遇到比较苛刻严格的验收员,我们又得卸下一车的稻谷,在公社粮店的水泥地面上晾晒一天,再重新装袋称重入库。每次每次,我都会刻意地观察父亲的面部表情,而我总会看到他脸上的汗水不仅湿透了衣衫,也浸渍了他鼻子下面倔强的胡子,但他依然任劳任怨地圆满完成国家规定的农户公粮任务。紧接着,父亲就会和母亲一道,抓住炎炎夏日的尾巴,到山里去砍柴、割柴,每次得在山里住上几天,然后拉回满满一农用车的硬柴。闲暇时光,父亲还会去山上拾柴,到田边地头挖树蔸、树根、树桩,为一家人度过一个温暖的冬天做足了生火取暖的硬柴储备工作,如遇雨天,他就在家里劈柴,把整个冬天必须用到的柴头堆满整个屋角。
《荀子·王制》中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做了一辈子庄稼活的父亲懂得敬畏土地,也懂得遵循自然天道规律的重要性,更懂得勤劳就能“土变金”的古训。寒冷的冬天即将悄然降临,父亲的心里却没有丝毫的恐慌,因为他知道,全家人的口粮已入粮囤,红薯已经封存于地窖,御寒的劈柴已堆满柴房,耕牛的干粮已堆成草垛,准备过年的牲猪已经长大,花生已经装满瓷坛,薯片已经晒干,绿豆、黄豆、大豆、豌豆、红豆已装满麻袋,面粉已经储满缸,母亲也已经熬好了麦芽糖、番薯糖,当大家静等春节的脚步近了的时候,父亲也是坐不住的人,于是他便或整天拿着锯子、榔头、锉刀、钢丝钳、铁钉,开始了他制作小板凳、长凳及修补家用工具的家务活计;或坐下来看看书,写写字,研读《三国演义》《汉代风云人物》《周易》《道德经》《本草纲目》和“诸葛马前课”等。而每年到了这个季节,总有村民的牲口特别是耕牛和一些贵重物品失踪,他们总会慕名而至,找到远近闻名的父亲,他总会用独特的方法为村民找回失踪的牲口和贵重物品指点迷津,而且传奇般的效应屡试不爽,他在用出奇制胜、不计报酬的方式为村名们排忧解难,凭借着他的善良、敦厚和朴实赢得了十里八乡村民们的称赞和拥戴。

2021年建党一百周年之际,老父亲被授予了一枚弥足珍贵的“光荣在党50年”荣耀勋章。作为一名忠诚的老党员,他为党、为国家奉献了他一生的心血。
老父亲自号“恒臣”,农历一九三五年六月廿一日出生于一个勤劳朴实的农民家庭。9岁进高小读书,而他却只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学完了高小的全部功课,11岁因家贫辍学,回家帮姨父放牛,直至1949年全国解放,那年14岁。因其少年聪慧,又是少有的高小文化人,然因不够选举年龄而失去重用机会。族叔刘啟云带父亲参加政府录用干部的政审工作仍然因年龄不够而再一次错失良机。1953年18岁任低级社会计,1956年低级社升级为高级社,上级给高级社分配一台收音机,于是社长专东山分配他任大队收音员。白天参加生产劳动,晚上轮流下队播放收音机开展政策和农业技术宣传工作。1959年分配到二队雷家从事粮食管理工作,并担任食堂事务长兼大队技术员,1960年分配到五队九甲刘任事务长,直到公社住队干部派驻生产队,才使生产队食堂有了粮票收入,并被要求每月必须张榜公布。1966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的弟弟在七中读书,却因口粮缺乏饿得面黄肌瘦也不能贪污生产队里的半斤粮票,只得在家带伙食去学校吃,尽管也不够吃,哪怕食堂有多一碗剩菜也要分给其他社员。下半年分配到六队任会计,1974年上级分配他当队长。七十年代农村生产队长工作困难重重,不但一穷二白,而且阶级斗争盛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各地农村纷纷效仿农村试点地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的地方农村则犹豫观望。于是,为了激发广大社员群众的生产劳动积极性,他大胆向公社汪书记申请到了位于向阳湖的一百多亩湖田。当他看到当年《红旗》杂志第一期第十五页赵紫阳书记指示,可以尝试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将田地分配到各家各户,由农户自主生产经营,在上交国家公粮的基础上,剩下余粮可由农户自主支配。他像吃了“定心丸”一样欣喜若狂,这岂不是既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劳动的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解决咱农民的吃饭问题,于是,他下定决心,准备大干一场。然而此种想法却遭到了李国文书记的批评,和住队干部余德元的极力反对。同时,他又向大队支书专仕林据理力争,并冒着“犯错误”的风险坚持将100多亩湖田按农户人口进行分配,就这样,他的“冒险举措”为农户们争取到了一份赖以为生解决吃饭问题的眼前利益,同时,也为农户争取到了一份每年坐收2万元积累的长久利益。直至1981年,他共担任两届生产队队长职务。后将队长职务卸任给任民办教师回乡的弟弟。1981年至1989年任大队会计,直至55岁,前后共为基层村组工作了38年之久。
到了60年代,作为青壮年劳力的父亲,因为国家工程建设正如火如荼,每年都要参加一两个月的工程建设项目劳动,如建设南川水库,新建长江防洪大堤——四邑公堤,兴建甘棠水库等建设工程。大队民工有一百多人奔赴建设工程一线,大队干部出于对他的极度信任,总是安排他负责后勤保障工作,除了买米、挑米、买菜、送饭之外,还得参加防洪大堤的土方工程劳动和账务管理工作。哪怕是一毛钱,也得将收支账目盘算得清清楚楚,分毫不差。有一次,因为账目上一分钱的出入,算盘被他拨打了一下午,直至账面收支平衡才轧账收工。作为一名老党员,他为中国最基层的一名村居干部,他让自己活成了一束微光,为乡土中国的人间烟火气添了一把柴,为农村人的幸福生活奉献了他最后的一缕光和热。
对待中国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他兢兢业业,殚精竭虑,大公无私。而在对五个子女的教育方面,他总是以慈父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他不善言辞,也不善说教,更没有色厉内荏的表情态度,他一直在坚持用他的身体力行和朴素的语言告诫儿女们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要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做人。在他手写编纂的《传家善谱》(第一部)中有言:做人要行善积德,为人要忠诚,为官要清廉,为民谋权必为民所用,为人父母必送子女多读书,嫁女择佳婿,娶妻选淑女。“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父亲用他勤奋拼搏、敬业进取与朴素敦厚的家风培养了三名人民教师和两位国家公务员,他们为国家教书育人,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为了这个家,能够有一个遮风挡雨、赖以生存的安宁港湾,一生之中,从最初的一间半房子的基业起家,通过他的勤俭和日夜守候,先后为我们新建了五届房子,为儿女们树立了艰苦创业、诗书传家的光辉榜样。
二0二三年闰二月初三日,因病寿终正寝,享年89岁,安享耄耋!

著名作家毕淑敏在她的《孝心无价》中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父母在,每逢节假日我们还能有个心心念念牵挂相聚的地方,可以思念家,父母不在了,我们就成了孤儿,忙忙碌碌无人喝彩,最后只剩下归往人生最后的归宿。”常言道:“父亲在,天就在;母亲在,家就在!”我们的父亲去了,天塌了,但我们的家还在。未来的日子里,就只能靠这个大家庭的男人们撑起另一片天,就只能靠这个大家庭的女儿、媳妇们打造更加宁静祥和的家庭港湾,营造更加温馨幸福的家庭氛围。
我仰望星空,愿老爸在天堂晴空万里,一切安好!我脚踏实地,愿大地豁达而宽怀慈悲,愿力无边!能够让我重整心情再出发!我一定会坚定不移地在敬爱的老父亲一直关注的慈爱目光中追寻属于我的诗意和远方,属于大家庭的幸福与美好的生活,哪怕前方狂风呼啸、骤雨将至,决不辜负父母的养育之恩!虽然我再也牵不到他的手,但我愿为他老人家点亮一盏盏长明心灯,照亮他天堂里美好的未央世界!
奔驰的高铁两旁的风景也在刻意地向身后疾驰而去,岁月的车轮也在漫无止境地向前奔跑,也会在了无痕迹的消逝中留下一些刻骨铭心的记忆。我想,除了深情的记忆与思念,我不知道我们还能留下些什么,这个世界还能够有什么是我们通过努力可以把握得住、挽留得住的,而此时此刻,我能想到和做到的只能是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地立足当下,痴心不改地憧憬未来!正所谓“天地含悲泪洒清明雨,子孙泣血胸怀壮志情”!
谨以此文祭奠、怀念我敬爱的老父亲!
不肖儿刘世国跪泣敬上
2023年清明节



作者简介:刘世国,湖北咸宁市人。高中语文教师,浙江省苍南县作家协会会员。曾被评为浙江省玉环市先进教育工作者,温州市优秀教师。两次参加浙江省高考语文阅卷工作。爱好阅读写作,先后有作品发表并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