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轶事故乡情
文/牟新宇
闻名世界的法门寺以北10公里处的中观山、东观山、西观山东西横卧30里,从周纣更替年代的人们即将此山称之为龙脉。中观山史称明月山,笔者的家乡位于明月山风光台之下的坊村。在唐朝永徽年间村名芳村,牟氏的族人在此修建闻名四方的重庆院(有古碑记载)。在清朝嘉庆年间村名房村(武圣庙古碑记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合作化时代,村名叫坊村。在1966年的文革时期,坊村随着当时的破四旧风潮,村子又改名为八一社,村民始称社员。文革后期又恢复原村名坊村延续至今。
在历史长河中的封建王朝时代,坊村涌显过招讨官、进士、教授等英烈名士。这些在牟氏的祖先案、古碑上均有清析记载。尤其令人自豪的是解放前后,坊村的民众中又涌显了一批为建立新中国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的革命先驱:牟富生、牟玲生、牟新生及中共地下党员牟建堂、牟清轩等人员。其中牟富生、牟玲生、牟新生、牟毓斌、牟军发、牟林乐等,他们曾先后担任过部省市各级党政重要职务。他们清正廉洁,全心全意为党为人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解放后的经济建设岁月中,坊村又涌现出了一批博士、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农技师等科教技术人才。
在集体经济建设年代,全体村民在老队长牟宗生的带领下,排除极左思想的干扰,千方百计发展集体经济,那时坊村的经济发展真是欣欣向荣啊。首先在村两头建设了两座大马房,养殖骡马牛几百头,彻底解决了一千三百多亩地的耕种问题,并在距村一公里的村北修建了养羊场和养猪场,解决了群众吃肉难和土地的施肥问题;并利用窑洞开设了油房、粉丝加工坊、豆腐坊,为了村民的吃菜便利,在村南水浇地还建立了菜园子,村集体又购置了磨面机和饲料粉碎机,从而促进农户个体养殖业的发展;为了村民的盖房修缮之便,又在村东壕开建了砖瓦窑。此后,老队长又重用了从眉县园艺站因家庭成份高的原因返村的农艺师牟乃生及地方为人正直的能人牟应生发展了扶风县最早的高海拔优质萍果产业,该地出产的萍果因海拔高、温差大、硬度大、糖份高原因享誉省内外。那时周边村民一个劳动日值毛毛多钱,而坊村一个劳动日年年一元多。受到了十里八乡群众的羡慕与赞誉。以上这些诸如此类的产业,既满足了广大村民之所需,又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真是一举多得、可歌可泣的爱民之举啊。为此,坊村广大人民群众至今怀念廉洁奉公的领头人牟宗生。
常言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坊村虽然是明月山下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乡村,但昔日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令人叹为观止。今日英才辈出的现状更令人赞叹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