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语:《宁夏文化蓝皮书2023》对2022年度宁夏文学艺术的创作基本情况,以8篇文章的容量,从8个方面做了简要梳理和研究,当然,难免挂一漏万,一并分享出来。
2022年宁夏影视业发展报告
徐哲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重大”可以涵盖以下特点:一是对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基础性、突破性、长期性的影响,二是对全国或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具有引领示范效应,三是要有一定的规模和量级,表现在投资、空间、人流、业态等方面。影视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龙头行业,是各省区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提升区域文化影响力的支柱性产业,在影视业中酝酿产生重大项目更具可实践性、可操作性。宁夏虽然是小省区,但镇北堡享有“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的盛名,在2008年也曾以《画皮》取得佳绩,小省区也可以办“大文化”,也可以发展好影视业。因此,有必要在了解全国影视业发展趋势的前提下,找准宁夏撬动影视业的杠杆,推进影视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2022年宁夏影视业发展特点
(一)影视基地更加火爆
一直以来,宁夏坚持发挥地域景观和人文资源优势,努力打造影视拍摄基地。镇北堡西部影视城享誉海内外,沙坡头的诸多影视剧和娱乐节目流量众多,《山海情》的热播带火了闽宁镇,《万里归途》的热映带火了石炭井工业文化旅游小镇。宁夏富集的自然景观资源、地质地貌资源和人文资源正逐步转化为发展影视生产基地的优势,吸引着更多剧组的进驻。
2022年,中宣部、国家广电局献礼党的二十大创作的系列单元剧《我们这十年》的《沙漠之光》单元就是在中卫沙坡头进行的拍摄。剧集讲述的是中国建设者远赴北非,与当地人民共同建设清洁能源基地的故事。沙坡头的自然地理环境适合剧情的需要,成为该单元剧的摄制地。作为重点选题影视作品的拍摄地,对在全国人民面前展现宁夏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国庆档影片《万里归途》的热映又将石炭井工业文旅小镇推上了“热搜”。《万里归途》剧组曾在海南、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地多次勘景,最终选定石炭井,主要是由于石炭井地区不仅地貌综合性最强,有大片沙漠戈壁滩,还有废弃的矿厂、矿务局中学旧址、八号泉水泥厂、红光市场等工业遗迹,最适合搭建赛布拉塔城。近年来,石炭井借助充满时代感的建筑、矿石等工业遗存,坚持保护优先,坚持原生态,以企业为主导对闲置的工业遗存进行改造,吸引了不少国内剧组的入驻,《我的父亲焦裕禄》《突击》《爱在苍茫大地》《槐秋》等30余部影视剧就曾在此取景拍摄,中国现实主义题材影视剧拍摄基地的品牌进一步擦亮。
随着影视拍摄基地品牌的逐步打响,它在带动影视业整体发展、赋能文旅产业、展现宁夏形象、传播宁夏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将更加凸显。
(二)作品内容更加贴近人民生活
2022年,宁夏制作的影视作品主要有乡村振兴题材系列短剧《大西北2》、36集电视剧《星星的故乡》以及电影《六谷儿》等。《大西北2》讲述了攻坚村第一书记郭岩领全体村民走上乡村振兴之路的故事。《星星的故乡》主要讲述年轻女孩欧阳易星放弃大提琴师的梦想,传承父辈“戈壁变绿洲”的创业激情和坚守,守护葡萄酒庄,最终代表中国葡萄酒登上了世界舞台的故事。《六谷儿》主要讲述,李震宇为完成“送文化下乡”的工作任务,来到大战场镇,本想对部分村民做个短期培训,但被农民们对文化生活的渴望所震撼,开始招收合唱团员,经过种种打击和磨练最终带领红宝村合唱团出现在了“新闻联播”中的故事。
上述影视剧均为现实主义题材,讲述的故事均来自于火热的生活,特别是《六谷儿》就取材于中宁县大战场镇红宝村农民合唱团的真实故事。为了保持故事的原汁原味,大战场红宝村农民合唱团团长李震宏作为故事原型担任主演,全体合唱团成员共同出演。据导演刘苗苗介绍,影片中还会穿插进一些真实的村民生活场景。这些创作手法将大大提高影片的真实性,还原现实生活的原生态。《大西北2》和《星星的故乡》,一个来源于乡村振兴,一个源自宁夏“星星故乡”和“紫色梦想”的文旅名片,都是对党和人民的讴歌,都是新时代宁夏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奋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的生动写照,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能够给予受众精神鼓舞。
二、全国影视业发展的经验启示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趋向更加明显
2022年,第33届电视剧飞天奖、第27届电视文艺星光奖、第31届电视金鹰奖等三个电视文艺重要奖项的获奖名单陆续揭晓,《装台》《跨过鸭绿江》《山海情》《觉醒年代》《功勋》《绝密使命》等主旋律电视剧同时荣登金鹰奖和飞天奖的获奖名单,作品和演员得到大众的广泛认可。由此可以看出,主旋律影视剧、现实主义题材正在成为大众的“新宠”,积极现实主义理念正在成为创作的主旋律。
盘点近几年主旋律影视剧、现实题材影视剧的播出放映情况,可以发现这些影视剧突破了以往中老年观众为主的传统主力受众群体,吸引了一批热衷于玄幻、穿越、盗墓题材的年青一代。究其原因,这些影视剧在创作中均保持高尚的人民情怀,均以“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己任,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关注人们的生存境遇,将宏大的家国叙事落脚到踏实质朴的人民生活,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个人理想相衔接,使作品有血有肉,既有高度又接地气,从而书写处人类丰富饱满的心灵世界。一言之,人民生活、人民实践才是高质量影视作品的不竭源泉。这为宁夏创作影视作品,提升影视作品质量提供了借鉴。
(二)优质内容始终是根本
除了主旋律作品和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外,家庭题材、都市题材、科幻题材、悬疑题材、古装题材等影视作品也有很多得到受众的支持。2022年暑期档排名前五的电影中有4部分别为《独行月球》《人生大事》《神探大战》《明日战记》,暑期档的总票房达到了90亿,在疫情影响下这样的成绩难能可贵。在电视剧方面,《幸福到万家》《梦华录》等一批影视作品也广受关注。从这些影视作品的火热可以看出,当下受众对影视作品的需求依然强烈。
这些影视作品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可,最根本还是在于作品内容优质。时代剧能够刻画当下社会人生百态,聚焦时代热点,以真实和接地气打动人,例如《人生大事》从殡葬师的角度毫不避讳的演绎了“生死”主题,以温情脉脉的暖心故事引发观众对生命的思考,打动观众。古装剧能够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传统文化之美搬上荧屏,深受观众喜爱。近年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大宋宫词》《鹤唳华亭》《梦华录》将宋文化全面展示,陈寅恪先生曾说:“华夏民族的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座高峰,宋风雅韵赋予了这些影视作品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传统文化通过剧情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打破壁垒,传统之美映照进现实,满足了受众对美、对文化艺术的需求,给予受众以心灵慰藉。
三、宁夏推动影视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局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才能不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不发生偏差,才能创作出传得开、留得下的文艺作品。在文艺系统中,影视是最直观展现人民生活状态的艺术形式,也是最具群众基础的艺术样式。影视作品只有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以中国精神的深刻内涵锻造作品的风骨,以“人间烟火气”提升作品厚度,用心用情反映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生活追求,才能塑造出鲜活生动的形象,才能讲述好百转千回的故事,才能得到人民的喜爱和认同,才能给予受众思想启迪、情感共鸣。
(二)着力开发优质内容
影视行业是内容产业,只有在内容上发力,不断提升影视作品质量,才能突破人才、资金短缺的制约,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具体来说,一是将优质文学作品进行改编。向来,文学作品是影视剧生产的宝库。近年来,得到受众认可、口碑较高的影视作品,例如《人世间》《风起陇西》等,也都是文学作品的改编之作。源自文学作品的影视剧作在美学建构、情节叙事和价值导向上更为成熟和精进,更能反映时代气质,符合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因此,宁夏提高影视作品的质量,向文学作品借力是必要手段。二是深挖宁夏历史文化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影视作品生产的肥沃土壤,区域历史文化则是区域影视作品提高质量、做出特色的能量源泉。在宁夏的发展历史中,有着许多精彩的故事、感人的事迹,从秦皇汉武,到明清以降,从辛亥革命到宁夏解放,从三线建设到奋发有为的新时代,每个时代都留下了不胜枚举的传奇故事、生动传说、感人事迹。这些都是源自于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是可以进行影视转化的资源,有必要挖掘其中的闪光点,进行影视改编。三是在消费者需求中找创新创意的点子。影视剧作为文化作品,生产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想得到大众的认可,就要知道大众想看什么样的作品,这就需要通过消费市场分析,寻找大众的观影热点。另外,在影视作品生产中,还要注意受众的区分,区域差别、年龄差别等都会影响观看需求,要在受众分析中找最大值,找共同值,才能不断提升影视剧的口碑和质量。
(三)坚持走拍摄基地带动路线
在产业融合发展的带动下,影视行业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影视主题旅游路线、主题酒店、周边产品等等都已经成为影视业的一部分。影视业的定义也应该更加宽泛,应是以电影电视作品为核心所形成的相关产业。从这一点来看,影视拍摄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也应纳入其中。有影响力的影视拍摄基地对影视业人才具有集聚作用,对开发文旅融合产业具有推动作用。
从近年来宁夏成为很多高质量影视作品的拍摄基地这一发展趋势来看,宁夏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这些都是宁夏建设拍摄基地的独特资源,对业界有一定的吸引力,也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对此,有必要进行系统谋划,使之产业化发展。青岛东方影都通过建设多个特色影视基地,构建集聚式发展的电影工业化制作平台的经验值得借鉴。当然借鉴经验不是照搬照抄,而是要结合宁夏区情实际,走具有宁夏特色的拍摄基地建设之路。一是通盘考虑,统一规划。宁夏全域面积小,各个地市往来便利,就可以考虑以宁夏全域为面来建设影视拍摄基地。目前,镇北堡西部影视城、闽宁镇、石炭井、沙坡头是当前拍摄影视作品、综艺节目较多的几个点,可以先在这几个已经有影响力的拍摄基地上下功夫,进一步提升建设水平。需要注意的是要区分不同点的优长,避免同质化恶性竞争。例如石炭井的优势是年代感建筑,兼有沙漠、贺兰山等,沙坡头的资源则是以黄河与沙漠的相依为主,兼有66号公路、特色建筑等。另外,现有的拍摄基地都比较小,有必要聚集在一起,统一管理。二是充分了解行业需求和本土优长,形成竞争优势。国内很多省区有影视拍摄基地,但同质化现象严重。宁夏要推进影视基地建设,有必要明确本土的优势资源到底是什么。从《万里归途》《我们这十年·沙漠之光》精挑细选敲定宁夏来看,宁夏对业内的吸引力在地理环境,例如便利、优质的沙漠,苍凉悲壮的景象,有年代感的基础设施等等,因此宁夏的拍摄基地发展“戏路”应该往现实主义方向靠拢。在有一定基础后,再考虑拓宽“戏路”的问题。三是配齐配套设施,提升服务水平。可以在影视基地周边发展酒店、民宿、餐饮等行业,特别是围绕基地拍摄的有影响力的影视剧,开发主题酒店,拉长产业链。还可以尝试与华侨城集团等主题乐园开发方合作,开发宁夏的主题乐园,例如结合盛名在外的镇北堡,开发具有西北特色的主题游乐园,进一步提升镇北堡的品牌影响力。
总的来说,宁夏虽然是“小省区”,但在影视产业上一直在寻找突破口,在找适合宁夏影视业发展的着力点。相信在不断努力与探索中,宁夏的影视业将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徐哲,宁夏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科研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