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诗人: 孙启泉 王双发 陈秀丽 音岚 纪良发 唐玉念 雍成胜 宁业龙 方德喜 许梦令 玲珑 倪雯
本期编辑:苏东山 校对:黄冬松
邮 箱:1793174454@qq.com
收稿邮箱:zhuxiangui1962@sina.com
sudongshan666@sina.com

作者简介:
孙启泉,已在《诗刊》《星星》《诗选刊》《青年文学》《山东文学》《青海湖》等发表诗歌、散文,出版诗集《万物都如意》等。
墓志铭
我活着,像一朵花苞在错愕中突然绽放
我去时,像一枚枚花瓣独自凋零
随着蜿蜒的流水
在粼粼波光中
鱼的争逐下
飘远,飘去
那是我最后慢下来的时光
走在岸边的人
请为我合掌,默诵!

作者简介:
王双发,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被《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诗人》《中国文化报》《中国水运报》《河南文学》《诗歌月刊》《新作家》《诗潮》《作家天地》泰国《中华日报》《天津文学》《中华风》《中国诗乡》台湾《秋水》诗刊《台湾好报》《健康报》《中国人口报》《中国信息报》《企业家日报》《海南日报》《安徽日报》等百多种报刊采用。
到了清明,天空就开始喊疼(外二首)
跪在奶奶的坟前
抚摸那疯长的艾草
哦,那是奶奶的头发
斟满三杯思念酒
然后,一杯一杯洒在奶奶的墓前
双手举燃起的三根香
当烟灰飞起,鞭炮响起
鞭炮就想竭力叫醒沉睡的奶奶
我还是幼时的孩童
围绕在奶奶的周围
当空气中弥漫了酒味
我知道这是思念味道
更让我值得倍加珍惜
想把我与奶奶区分开来
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此时,我想小心翼翼地
给奶奶的墓前安上一盏灯
照亮奶奶的夜晚与过往
她的往日表情,炒菜的动作
以及炊烟熏落的眼泪……
到了清明,天空就开始喊疼
老家上空的云彩
总是想起老家的云
有驮着我童年低头吃草的耕牛
有放飞我儿时想象的天空
奔腾的江水唱着昔日的歌谣
袅袅炊烟,如诗如画
闻一闻老家上空的云
携带奶奶灶膛里饭菜的味道
以及更加熟谙的体香
饱了,醉了
老家的云里永远有一盏心灯
每个漆黑的夜晚
照亮我回家的路径
我想变成了一朵云
萦绕在老家上空
一生一世不离不散
老家上空的风
老家的风,吹痛了我的心
把我吹成老家上空的一弯月牙
回溯到难以忘怀的儿时
亲眼目睹乡亲期盼的眼神
老家的草屋是麻雀们嬉戏地
屋檐上的无名草疯狂生长
仿佛在无声地逞威
田地里的油菜长成了“黄地毯”
昏暗的煤油灯扎疼了奶奶缝补的眼睛
伴随着汗水和勤劳,日出日落
老家的风无助地吹拂
弯着腰,低着头
老家的风吹着吹着
就驰骋一股强壮的活力
语笑喧阗染红西边的彩霞
转动的舞姿滞留了时光步伐
老家的风吹得甜甜的,嗖嗖的
不知不觉就吹白了我的双鬓

作者简介:
陈秀丽,笔名秀秀,浙江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创新文学网驻地作家代表;杭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锡林格勒乌拉盖文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及加拿大温哥华等地的报刊,偶有获奖。出版诗集《盒子里的阳光》、《光阴舞者》及散文集《不如不见》。
祭 念(外一首)
山丘
一半在阴,一半在阳
山林
一半是黄,一半是青
逝与生
只隔一层土,一层烟
你和我
只隔一层雾,一个梦
把日子都赶进梦里
笑声会撞击出叮当的声响
一串旧日的呢喃,从微信里滑落
碎成一地悲凉……
与一个名字叙旧
在碑林里
与一个名字叙旧
您的身体躺下时
您的名字开始站立
站立在我最柔软的心尖
压出疼痛
风,呼呼作响
倾吐所有往事
拾起往事里的足印
做成生命的标本
让您住进时间里
今夜,我用文字点灯
是否看见?
今夜,我借风声叙旧
是否听见?

作者简介:
音岚,微名 老鹰。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
清明:在岸边
就这样,在春天里
把所有的花都坐成河流
把鸟鸣坐成树叶上滚动的露珠
擦肩而过的人,不需要问彼此的姓名
蓝天下,我们都是弯弯河道里的过客
唤船家过来渡我
对岸的蒿草,结满陈年旧事
风一吹,就落进我的眸孔里
那个烧着纸钱的人
不知她的亲人,在那边是否衣食无忧
我安静地坐在星期天的阳光里
任晨露爬上我的裤脚
任水岸芳草萋萋

作者简介:
纪良发,《皖江晚报》驻池州市记者站站长、资深报人、安徽省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九华山书画院常务副院长、池州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在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方面卓有成就。皖江文化、抗战史研究、红学研究学者。1999年出席安徽省骨干青年作家创作会议,会上作题为《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的长篇发言。2005年应文化部邀请出席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纪念抗战60周年颁奖典礼。已发表新闻作品1万余篇。发表文学作品200余万字,获全国各类文学作品奖、新闻作品奖、社会科学奖70余次。作品入编多种选本。代表作诗歌《祖国万岁》,报告文学《图腾》《龙腾虎跃》。
清 明(外一首)
我最敬爱的父亲、伯父、叔父三兄弟,早期饱受战火与苦难。他们都是一名普通党员、基层干部。一生不忘初心,为革命与家乡建设奋斗了一辈子。十多年前,像周恩来、朱德、毛泽东一样在不到一年间相继离开了我们。清明至,诗以缅怀!一一题记。
三杆红旗
在山岗 在故乡的村面山
猎猎翻卷
三月烟雨 四月清明
江南的油菜花 映山红
铺天盖地
自由放飞的风筝
无论在天涯海角
无论路途多遥远
总有一根相思的线
牵回故乡的黄土岗
在逝去亲人的坟头
摆上祭品 点燃哀思
然后再呼叫天堂的专线
阴阳对话
父亲 伯父 叔父 三兄弟
故乡的三杆旗 故乡的三盏灯
举起镰刀 斧头
义无反顾 走向杀敌的战场
闹农会 搞土改
剿匪反霸
苦菜花 迎春花
漫山遍野
清明这个节日
行走了几千年 坐在四月
等待一场祭典
燃烧的蝴蝶随风飘起
又轻轻落下 村庄的七寸
在乌桕树下
让天空把云朵 压低
让江南的
泪水 在清明词中
泛滥
让故乡的河流 穿行于身体
顺舟而下
奔向远方……
父 亲
公元二○○六年元旦,八十一岁的父亲驾鹤西去。父亲属牛,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吃的是草,奉献的是奶。——题记
风吹动着风
掠过湖面
翻过山梁
惊雷
从远山喊我乳名
父亲
在天堂的高度
云游
我在村庄
奔跑
我在田野 山岗上
奔走
我踉跄的脚步
踩响几声
霹雳
一道闪电在空中
颤抖
此时
远山
不是山
近水
不是水
我迷蒙的双眼
雨雪交加
父亲
属牛的父亲
季节的犁铧已深耕
八十一个春秋
布谷声声
鹧鸪声声
稻子 高粱
庄稼 土地
在笑声中
喜眉冉冉
父亲
一辈子勤劳艰辛的父亲
山梁弯成一道弓
走了 悄无声息地走了
像一片落叶融入了泥土
像一滴水珠融入了大海
父亲
走了 走得比远还远
可你的背影
总也走不出故乡的村头
总也走不出我相思的窗口
春风
吹绿麦苗
吹绿山野
父亲
你的血脉
依然在孩儿血管中
奔流

作者简介:
唐玉念,笔名沐阳,安徽省巢湖市人,巢湖市作家协会会员,诗歌、小说、散文发表各纸刊及微刊,偶有获奖。
祭
雨水
从记忆里漫出
石房子的心在这天彻夜冰冷
长青藤爬满坟头
泪水
模糊了碑文
一棵干裂的树靠着山野
风一吹,几十年的灰尘
落在心头
一朵野墨菊默默守着祖母
像很多年前
牙牙学语的我
古镇素描
一
我在这条古镇上来回
窄窄的石巷。我同时经过
一位老妪、妇女、少女
她们坐在纺车前
织出的每一匹布里
都孕有朝阳
二
有的人消失,有的归来
他们操着不同的口音
在异乡,落下赞美的词语
一群飞鸟,拖着隐形的枷锁,落在小镇
薄凉飘过人间,粘在它们自由的身体上
他们飞走时,也捎带出一些镇上的秘密
三
暮晚摇荡着江南的昆曲
隐隐约约又真真切切
一根细线把千百年前的故事钓出
变成舞台上的戏子
在台上一个唱起红脸,一个唱起白脸
四
楼椽小亭身下的运河
停靠在它的腹部,是慈悲的
从这边到对面的岸,渡着我们每个人
我从平静而又温暖的水面中上岸
五
在江南,老屋总是保持着矜持
不肯轻易打开她的内心
它们的结构紧密而富又黏性
门开了。婉约的影子
和黑夜在月光中一起生长
六
街头和巷尾的石头
它们竖起了耳朵
收集着每张脸谱,在沉重的部位
涂满轻盈的色彩
走上去的人便和它生成了化学反应
一块石头就能消解你的寂静和冷清
踩踏的人多了,便长岀了佛心
很多时候,你会看见
它把那双翅膀合拢

作者简介:
雍成胜,70后,诗歌爱好者,爱好旅游,骑行,音乐,有作品发布中国诗歌网、黄河文创、《诗神》《诗歌月刊》《三角州》等。
清明时节
一年之计始于春
风展开它宽大的翅膀
穿过城市两岸。我们去一个村庄
熟悉的春野有一张葱郁的脸庞
我与我的友人骑行在超长的堤道上
陌生的期待,应有的期许
在套北村,一道道普通的乡间小菜
随着主人的美好祝愿
被端上桌来
我们喝点小酒,眼前蜜蜂少女嗡嗡飞来
空气中飘浮着浓烈的不可言传的甘甜

作者简介:
宁业龙,江苏作家、摄影家,安徽巢湖人,军旅生涯二十多年,七次荣立三等功,在解放军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南京日报、现代快报及诗刊发表报告文学、短篇小说、散文、诗歌八十多篇,写作专著三十多万字,参与电视剧和短话剧创作,多次获奖。
清 明
清明
路人匆匆
寒食素衣
时而艳阳天
鸟语花香柳丝翠
时而雨纷纷
归乡祭祖泪湿襟
清明
阴阳相隔
情结难断
是活着的人
对逝者灵魂的倾诉
是晚辈向先祖的叩拜
是信佛者对生命的虔诚
是醒悟人忏悔心灵的表白
清明
家族祭祀
国人缅怀
有凝结血缘的骨脉亲情
也有超越血缘的仰慕大爱
有同心结的恩爱情丝
也有梦呓中的痴心牵挂
清明
华夏千年传承
九州同遵共度
以虔诚的心
点一炷香
烧一叠纸
敬一杯酒
捧一束鲜花
托一份深情
把心底的话儿吐尽
留下我们永久的哀思

作者简介:
方德喜,男,汉族,中共党员,1970年1月出生,现任安徽交通技术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池州市电教馆馆长。工作之余喜欢文学创作,擅长诗歌、散文等文体写作,先后在各类报纸等媒体发表诗歌、散文、论文等200余篇。
做一朵莲花香彻人间
——追忆我的父亲
2022年10月21日,我挚爱的老父亲永远离开了我们。父亲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极其平凡。但作为一个有着62年党龄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父亲平凡的一生却浸润着莲花一样的品格,清香四溢,值得我们永远追思、怀念。
父亲从小历经磨难。他生于1943年3月,三岁时随祖父、祖母从安徽桐城孔城逃荒至贵池木闸(现属牛头山镇),9岁丧父,12岁时,寒冬腊月随年纪大的队员外出打湖草差点冻死,幸好被周边居民所救捡回一条命。16岁到贵池县财政局做通信员,18岁时其兄长(大伯)到政府机关工作家中无劳力,祖母让他返乡种地挣工分,父亲十分孝顺,不愿忤逆祖母,毅然返回乡下,小小年纪就挑起养活糊口的重担。由于父亲吃苦耐劳、聪明上进,返乡当年就被乡、村党组织吸收为中共党员并安排他做村委委员、生产队长,从此一干就是29年,直到因积劳成疾多次向村两委请求才得以卸任。在担任生产队长期间,父亲总是牢记自己是一名党员,时时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社员抓生产、修水利,每天总是第一个出工、最后一个收工,社员们打心眼里敬重他,都亲切地称他“老队长”。在担任生产队长的29年里,父亲所在的生产队是全村唯一一个不欠乡村两级债务、公余粮按时交清、社员家家有存粮的生产队。
父亲总是严于律己。在他担任生产队长的29年里,从未占过公家(集体)和社员一分钱便宜。儿时的记忆里,生产队收稻子,村里孩子们喜欢跟在社员后面拾稻穗,这个时候,父亲总是严厉的告诫我们兄妹4人不要参与,说队长的孩子不能带头占公家的便宜;记得老屋的抽屉里有一个账本,里面记的是生产队里的收入和开支情况,一笔一笔,父亲记得工工整整、清清楚楚,从不含糊。那时候,生产队队委会常常是晚上召开,每当会议开迟了,父亲总是嘱咐母亲做好饭菜招待大家,这些额外的支出,父亲从不在集体开支。对此,母亲颇有怨言,父亲总是耐心地说服母亲不要计较。虽然只是一些生活中的小事,却彰显了父亲的品格,也在我们心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父亲充满仁爱之心。在我的记忆里,邻里乡亲谁家有了困难或是遭遇突发不幸,父亲总是毫不犹豫伸出援手,倾囊相助。72岁的村民姚佐生清楚的记得,20多岁时一次他的鼻孔毛细血管破裂,因家中无钱治疗,只好用毛巾蘸水清洗,鼻血流了一上午,一桶水都染红了,父亲路过发现后,立即回家拿出家中仅有的50多元钱并送他去医院治疗,医生说晚去一小时人就没了,时至今日他都把父亲当亲人一样看待。作为一名党员和生产队长,队里的光寡孤独都是父亲的心头牵挂。教师徐光福(已退休)当年参军后,家中剩下一个年迈的老母亲无人照顾,每逢刮风下雨,父亲总是上门探望,查看屋子是否漏风漏雨,冬天天气变冷,父亲总是安排队里准备好烤火取暖的木炭并亲自给老人送去,老人直到去世前都用“儿子”的称呼叫喊父亲。北上老红军徐光志负伤返乡后,因无法参加体力劳动,父亲总是给予特殊的照顾,安排他做些非体力的小事,但仍然拿体力劳动一样的工分,在粮食和其他生活物资分配上也给予一定的倾斜。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每当别人说起这些,父亲都是淡淡一笑,说只是做了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
父亲是人间慈父。他的儿女心特重,我们兄妹四人从小到大父亲从未动手打过,甚至连骂也很少。我们小时候谁有个头疼脑热,不论是白天黑夜还是刮风下雨、冰天雪地,父亲总是不辞辛苦,第一时间请来赤脚医生为我们看病;我们长大了、工作了,他还是放心不下,时常牵挂、问询,满满的慈爱至今想来还令我泪眼朦胧,让我不自觉地想起朱自清的《背影》。父亲由于小时候挨过饥饿、受过冻伤,年轻时身体就不太好,2014年得了肺大泡后身体每况愈下,8年来他顽强地与病魔做斗争,期间我们兄妹4人由于忙于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很少有时间好好照顾老人,对此,父亲从未埋怨我们,相反常常叮嘱我们要劳逸结合,照顾好自己身体。去年5月29日,父亲病重入院,靠呼吸机维持生命,那种痛苦难以想象,在住院的99天里,父亲从未在我们面前哼过一声,我们去医院照顾他、看望他,他总是笑盈盈地说:儿子(女儿)来啦。父亲住院期间,恰逢我在市委党校县干培训班脱产学习,每次学习间隙去照顾他,他总是叮嘱我要珍惜党校学习的机会,不要因为他生病而分心。我知道父亲这是为了宽慰我们的心,怕我们担心影响工作、学习,把所有的痛苦默默擎在自己心里,而把最美好的感觉留给了我们。出院返回乡下后,父亲知道自己时日不多,非常希望子女们多回家陪他聊聊天,可又怕影响我们的工作,所以常常是拨出我们的号码未接通就立即挂断了。直到弥留之际,老人自始至终没有一句怨言,而给我们留下了锥心的遗憾。
父亲是我们的人生楷模。他对我们的家教很严,从小就教育我们要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记得我从池州师范学校入党、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父亲送给我的第一句话就是:大丈夫要财色分明,更教导我要努力工作,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培养。每当我工作取得一点成绩或是职务上有所晋升,父亲在感到欣慰的同时总是告诫我要谦虚谨慎、心有戒尺,让我终生受益。父亲做人恪守本分、真诚友善,与人交往不怕吃亏、懂得谦让,让人如沐春风。他一生虽然只做过生产队的“小干部”,但作为一名党员,父亲的党性极强,去世前一天,他让母亲把党章找出来端端正正的戴在胸前,同时让母亲把“光荣在党50年”奖章整齐的摆放在床头,那一刻,父亲笑了,笑得那样开心。
父亲走了,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一生平凡的故事就像一朵绽开的莲花弥漫着清香,久久不散。
我爱我的父亲。

作者简介:
许梦令,自由职业者,户籍地上海,原籍贵池。性格活泼开朗、乐观、兴趣广泛、为人诚恳、爱好写作、爱唱黄梅戏和歌曲。
采 茶
俗话说“清明雨谷前茶”,大概是地球气温上升的原因,现在都是清明前就有茶叶的芽尖采了。
老家屋后的小山包上有一片茶园,茶园里“化石骨”土质,茶草清香,茶汁微淡,出茶迟。我小姑娘时,母亲说家里茶叶不值钱,让我到高山给人家去摘茶叶去。
于是和几位十七八岁小姑娘相约到有亲戚熟人关系的人家。那时候,茶农雇佣给他家采茶的小姑娘,要看得顺眼的,还要小姑娘是手脚勤快的“茶叶妹”。
清早六点就出门,一路往高山上爬,山路难走,仗着年轻有劲,一路你追我赶。有时候甚至有些气喘,但都不露痕迹地憋着,显得自己爬得快还不累。一会儿爬到半山腰,云山雾罩都看不到前面两米开外。直爬到山顶,才发现脚底下半山腰白雾团团,感觉自己在云山之巅,飘飘欲仙。情不自禁就会对着山下高喊:“啊……哈哈……”
到了茶园,赶紧找叶芽长的开摘。手上摘着一棵,眼睛瞄着下一棵,又觉得下一棵茶叶长得好。在这一棵上摘几匹,又跑到下一棵茶树上摘。一会儿功夫刚刚还在一起的七八个小姑娘就七走八跑得没影了,都以为自己找到了茶叶长得最好的那一块了。我喜欢“摸棵”(就是把一棵茶叶全摘光),记得有一次在人家开园几天的茶园摘的时候,那家主人看我习惯那样摘茶,笑着说:“梦令,你也也要让我家茶叶还摘二盖(遍)哟!”搞得我当时都有点小尴尬。有采茶不熟练的,刚开始小芽摘在手心,前面摘下来,后面在手心漏下去了。茶叶是特别的鲜货,有的紧捉在手发热,茶叶又烧草了。有的双手开摘,上下齐采。茶叶是季节性的鲜货,时节一过,再好喝的茶叶也没有价值了。要抢时间,抢天气采摘。甚至在蒙蒙烟雨中采摘,衣裤全部湿透,冷得嘴唇哆嗦。晚上住茶农家,吃过晚饭就要把当天的茶草加工好。我不会炒茶,茶农一再要求,我只好在热锅里翻炒茶叶。娇嫩的双手一不小心就会抓到滚烫的锅铁上,一阵剧痛,手指头第二天肯定起几个大泡的。或者要揉茶叶,双手拢着炒好的茶叶,右手前推,腰肢发力。往左扭,左手回拢往右推,就这样左右摇摆像扭秧歌一样,不过比扭秧歌累多了。抖茶胚,烘茶草,直到半夜,人疲劳得直打瞌睡。
后来到肖坑去采茶。都是机制做茶了,茶农一家住了10几位“茶叶嫂”。一到茶季“开园”,“茶叶嫂”们清早你追我赶至茶园,茶叶刚露新芽,清润嫩绿,点着露珠,在晨雾中铺满整个山排。大嫂们又重演“这山望着那山高”的节奏,摘着这棵抢那棵。我嫂子看我又在那“摸棵”,就说我:“你又在那慢慢摸,人家都把好的摘掉了。”第一天她说我,傍晚称草时我比她们都多。第二天也如此,后来她就不说我了。所以有句俗话说嘛:满山跑的,不如手边挠的。
太阳暖暖地晒在茶草上散发出特有的清香味。口渴了,轻含一枝茶条,浅浅砸齿,徐徐甜香在舌根慢慢扩展,顿时,口舌生津。
茶园里蕨菜粗壮伸出茶树,随手一把就是一盘菜。挺拔翠竹也把脚伸进茶园,竹笋拔节上扬,紫藤花似一串串风铃挂在茶园边树上,甚至于微风中送出兰花幽香缕缕,让人不禁闻香而寻。
“竹叶青”懒懒地在茶树上晒着太阳。手扒拉茶树时,一不小心,感觉手冰冰凉,一看,自己的手里捏在一条麻蛇尾巴上,蛇头茫茫然回顾、对视,顷刻,哭爹叫娘,打翻竹篮,连滚带爬……再在茶园里哪怕脚下踩了一根长棍,也会心惊胆战半天。
后来,茶农吃过年夜饭就要找采茶的大妈。现在,连“采茶奶奶”都很抢手了。

作者简介:
玲珑,安徽无为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鸭绿江》《渤海风》《长江诗歌报》等报刊。
落花时节又逢君
百林姐,没想到
会以这种方式
在去年除夕前一天
在大舅落土为安,与大舅妈合葬时
我们才重逢在下童村
你还是留着学生时代的发型
我们站在大舅家老土坯房后的荒畦里
聊到彼此的工作、爱人和孩子
聊到三十年前你送我的
那条勾着白花的毛线围巾
后来我们聊到大舅、大舅妈的一生
那时落日圆圆
缓缓地
无声无息往地下坠
清 明
菜市场冷鲜肉铺门前
她面色黧黑
弯下腰
从蓝塑料筐内
取出齐崭崭的小青菜
再用剪刀
剪掉沾着泥土的根部
打伞的人围过来
穿雨衣的人围过来
小青菜越看越水灵
只是她头顶上
用裁开的蛇皮袋
扎成的蓑衣
乍一瞅
像披麻带孝
跪在雨中
听啪嗒啪嗒的声音
作者简介:
倪雯,安徽巢湖人。曾为媒体编辑、记者,有新闻、小诗获奖。中国微信诗歌学会安徽分会发起人,国家二级心理师。
这一天,不用把悲伤留给自己(二首)
1、小雨,细沥沥沥……
蓄积咏叹
“明月夜,短松冈”。百川入海
我们哭嚎。我们栖息。记忆
轮回。我们终将被覆盖影像被啃噬。没有例外
十百千万,我们将在不同纬度
以折叠的姿态,重逢
大地,生生不息
2、这一天,想哭就哭
不用戴面具藏着掖着,抹一把眼泪
喊一声:爹!喊一声:娘!喊一声:我至亲的人!
推开洪闸把思念泄出去。让通体清明
无需理由把悲伤藏在草垛里藏在露珠里藏在清晨的鸟鸣里
与哗啦啦的小溪
一起呼喊!
中国微信诗歌学会安徽分会
顾问: 王寒山 朱鹤年 孤城 李商雨 老巢
会长: 黄 平
执行会长:倪雯
副会长:孙启泉 李劲松 方华 纪良发 苏东山(常务)
秘书长:倪 雯
编辑部 主任:黄冬松
编辑部 副主任:苏东山 朱先贵
外联部 部长:李远波
外联部 副部长:张承斌 端琼
投稿邮箱:179317445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