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块书写历史的土地,这是一块凝心聚魂的土地,
这是一块映岭北耀的土地。
历史可掩没一切尘埃,可掩没不了乡亲们对故土的挚爱,掩没不了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掩没不了对岳州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抷泥土铸一方魂。寻根寻祖寻精魂。
4月2日上午,在湘阴县岭北镇召开的主题为“共祭清明,共话桑梓,共商发展”湘商回归助力湘村振兴大会上,参与大会的湘阴县委书记欣喜地看到:近年来,湘阴县作为长株潭都市圈四大重点片区,已经然成为“强省会”战略主阵地,岭北镇作为“一脚踏三市”的高质量发展风口,“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主题活动,高潮迭起,好戏连台。岭北镇各位乡友乡贤助力乡村振兴之文化振兴暨岳州窑非遗项目“挖掘、研究、保护、传承、发展”,共捐资捐建2176.5万元。仅岳州窑村王强、周云飞、余雪年等23人就已捐赠230万之多(有的乡贤乡友正在回来的路上,但已有认捐意向)。
岳州窑之所以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乃至世界陶瓷发展史留下浓墨色彩的一笔,一是得益于这里神奇的土质,适合烧这种陶瓷。二是得益于奔腾不息的湘江,让烧制出来的瓷器经湘江,入洞庭,通江达海,流向四面八方。接待我们的岭北镇党委书记郭浩义和陪同我们的岭北镇镇长李广博士,一谈到岳州窑,就纵横捭阖,津津乐道,眉飞色舞。
非遗传承精神,泥土铸造灵魂。女娲抟土造人,有人就有世界。大地母亲身上流出的乳汁何止是馈赠农作物,还为我们打造了万事万物。
陶器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它早于文字发明约2万年。这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以自己的意志创造的新事物,广泛用于生活乃至劳作方方面面。据考古研究,1925年在捷克下维斯特尼采地区发现的陶质维纳斯,距今为公元前29000~25000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陶制品。
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湾河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末期陶片看,我国生产陶器距今有17000年历史。
湘阴古称罗城,岳州窑为唐代六大青瓷名窑之一,是湘阴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民谣吟唱“湘阴是个万窑窝,未有湘阴先有窑”,县志记载:湘阴有个万窑窝,要过城门过窑坡。
据2016年周世芳先生《再论岳州窑》,把岳州窑界定为东汉到九世纪初湘江下游以烧青瓷为主的窑址,认为岳州窑有关遗址主要有湘阴县境内的铁角嘴窑、湘阴窑、青竹寺窑、洋沙湖窑、樟树镇窑及今长沙市望城区的石门矶窑和铜官窑。
我国窑名出自唐代,岳州窑始烧于东汉,中兴于西晋、南朝、隋代,一直延续于唐代。在我国陶瓷史上,岳州窑有“四最”:最早的青瓷,最早的官窑,最早的釉彩,最早使用匣钵腹烧。
岳州窑村之名始见于唐代茶圣陆羽(茶经四之器),陆羽评定六大名窑茶碗时说:“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唐刘言史有诗云:“湘瓷泛青花”。唐代岳州窑在陆羽(茶经)中列宜茶青瓷名窑第四位,在唐代称之为岳州窑。说起岳州窑的前世今身,陪同我们的村支是郑文全娓娓道来:1972年在境内窑头山发现古窑址,建制村以岳州窑村命名,该村由以前窑头山、樟湖、大荆三个村合并而成。全村5平方公里,35个村民小组,1077户,全村人口5026人。
岳州窑村之所以闻名遐迩,是因为这里积淀了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镌刻了多重历史文化元素,释放了多元历史文化信息。厚重是它的基石,底色是它的名片,古朴是它的魂魄。
冒着霏霏细雨,郑书记特意把我们带到距湘南船厂不远的岳州窑遗址。虽然碑文上的油漆有些剥离,字迹不好辨认,但我们仿佛穿越,看到了大唐岳州窑烧制时的盛况。
岳州窑粘质细腻、灰白,器形厚重,敲击有金属般声音,瓷化极高,青瓷开片,造形古朴美观,光洁,釉下荧光闪烁,玻璃质感强。无论是碗、盘、瓶、高足盘、四季罐、八流釉棱壶等都是瓷中上品。
“青出于蓝胜于蓝”。“青”是我国古代先民使用最早、使用最多、使用最广的基色。青也集中凝炼了岳州窑巅峰时的神、魂、灵、绝、韵。不但体现“融古为我”的最高境界。还本质反映了返璞归真的自然韵味。
“青”的幽靓典雅特色,凝结了多少价值符号,不但体现岳州窑的地域特色,更能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巅峰文化的魅力和官家气息。难怪陆羽盛赞:“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试想用岳州窑瓷斟上一杯君山银针,针叶竖立,茶香氤氲,朱唇微启,含茗慢咽,是一种无比惬意的享受。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本土的越是经典的。走进岳州窑文化展示厅,郑书记指着一块用行书撰写的牌匾对我们说:这是我村年届古稀的村民王世平的得意之作,虽然他跟本村捐赠最多的王强(此次共捐150万元,上篇文章报道后,王强又追加捐赠50万元)一样,只有小学六年级文化,但从他的文字里字字句句体现了对岳州窑非遗历史文化的钟情、挚爱、贴心,以及对振兴乡村的拳拳报国之心。
坦诚地说,这不是附庸风雅,不是心血来潮,不是追赶时尚,更不是钱多了没地方花。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平民百姓,大家都有一个共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经济的复兴是基础,文化的复兴是灵魂。文化的复兴是本质的复兴。
非遗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现实。非遗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也是历史的真实见证。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承文化表现形式和空间。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是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
非遗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遗所蕴含的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断层,一脉相承的文明,现在邻近的韩国、日本都抢着将我们的非遗项目申报,足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醒。
作为一普通市民,非常感谢湘阴县委、县政府,特别是岭北镇人民将岳州窑青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项举足轻重的战略性工程来抓。他们按照“传承历史文脉、保护文化遗产、融入生活方式、守望精神家园”的战略考量。设定为四大战略目标。
文化目标——全国最具综合性青瓷非物质文化基地;
经济目标——综合竞争力的非遗产业基地;
生态目标——以和谐为指归的自然与文化生态园;
社会目标——后现代精神生活方式大观园。
湘阴,往南走,是长沙的前庭,岳阳的后院,已纳入湘江新区核心区。湘江流经全境,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一块钟灵毓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
当你一踏上这块高质量发展的热土,一股热浪迎面袭来,一种热忱让你宾至如归,一腔热望让你跃跃欲试。这里的每一个地名,都有一个传奇的故事,这里的每一个称谓,都有一段美丽的传说;这里的每一个传承,都有一串传奇的演绎。【躲风亭】,相传明朝正德皇帝游龙途经此地刚好赶上狂风暴雨,而此处河段,正好有一较大的回流湾,是湘江古道上的良好的避风场所,且临江有两棵古樟树,青翠葱笼,亭亭如盖。正德皇帝便在此停船靠岸,在树下躲避风雨,后人建“躲风亭”以纪其事。【武洲垸】秦始皇南巡于此,为武官驻地而得名武洲,1926年修垸时以此命名为武洲垸。【永兴垸】建于康熙五十五年,取其永远兴旺之意为名。【铁角嘴】此处濒临湘江,因土质坚硬如铁,任凭湘江水冲刷,坚如磐石而得名。【窑头山】此处地势较高,古为烧制岳州窑的窑场而得名。……
岳州窑青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基地正是以窑头山为原点,通过上下共同努力,坚持“与生态保护互相结合、与产业化相结合、与市场化相结合”,着力打造成文化内涵丰富、生态环境优美、人文和自然交相辉映的示范基地。建成后的示范基地将成为湘阴县岳州窑青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全国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体验示范基地,国家文化旅游基地。
这正是:
一抷泥土熠故乡,
一碗一盏千古颂,
一江一土铸窑香。
2023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