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清明”
文/旖旎
话“清明”
文/旖旎
清明节既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更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清明节包含两层意思:一指节气,二指节日。在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由节气俗演为节日的只有清明。
据考证,清明源于“清明风”。春秋时期《国语》中记载:“一年中共有‘八风’,其中‘清明风’属巽,即阳气上升,万物齐巽。”至汉代时,刘安《淮南子》云:“春分后加十五日,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解释:“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另一说,清明,表示天清地明的意思。史载,商朝末年,纣王乱国,周武王起兵伐纣,牧野一战,大败商师,平治天下。为此,周朝在制定历律,确定二十四节气时,将“三月节”命名为“清明”,标志天地清朗明净,既明气候,又扬政绩。
清明扫墓,自古相沿,早在西周时已有祭墓之俗。到了唐代,清明扫墓之风更盛。同时,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久而久之,“清明”“寒食”往往并提,甚至合二为一。《旧唐书·德宗本记》记载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下诏令京师官员,在清明节三天不生火做饭扫墓,在京城以内者可于假日中扫墓,在外州府县者也可奏请拜墓。扫墓、祭奠昭示着血脉的继承,使祖先与后代之间有了联系,让年轻一代知道敬老尊贤、慎终追远。
清明节除扫墓祭祖外,其食俗也是丰富多彩的。但因为禁火,这几天人们只能吃冷食,所以在节前,民间就准备了各种各样可供冷食的食品。最富诗意最令人青睐的食品要算桃花粥了。即以新鲜之桃花瓣煮粥,至明末此俗犹存。唐冯贽《云仙杂记》:“洛阳人家,寒食装万花舆,煮桃花粥。”此外,还有杨花粥、梅花粥等春日花卉人粥。另外,像蒸青团、煮鸡蛋、烤枣饼、品春酒、嫩柳叶拌豆腐等等这些特色食俗仍然保留到如今。
与其他传统大节不一样,清明节是融合了节气与民俗的综合节日。劳动人民常用它来安排农事活动。每年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水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清明节足几乎所有春季节日的综合与升华,清明节俗也就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几千年的中国文化赋予了清明太多的情感寄托、精神传承及美好期望,传统节日要有创新和发展,要吸收当代的生活元素:清明是关于生命的节日,是生机的节日,是生活的节日。
为了那些不能忘却的纪念,如今的清明节已由祭祀祖先、祭奠过世亲友、郊游踏青,扩展到缅怀民族和国家英烈,对后人具有激励和教育意义的重要节日。祭奠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先烈遗志,全国各地的人们采取的形式各不相同,但从中感悟到的激励和振奋却是一致的。
清明节更是中华民族的感恩节,让我们在这一天,感恩先祖,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亲朋好友,感恩所有帮助我们的人。让清明节所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伴我们满怀信心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