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我商州·江山如画”网络宣传作品
游太子寺
屈化民
四月一日早上,我和胞兄商量,从西安回家乡。这天气候阴凉,正好外出游逛。
兄是业余学者,醉心研究楚史。他阅大量史料,认为秦岭龙脊上,灞源洛源、大荆、黑龙口三角地带,是灞河、丹江、洛河的发源地,是中华上古文明的孕育地,是史书所载的白石岩地区,是楚人早期生活的地域,是楚民分流迁徒的通道。他有论据支持,其中物证之一,是商洛西荆乡(现属大荆镇)有太子寺、丞相沟、铁匠院、花园、油坊等,虽说古迹已失,留名必有其实。自认这是西周早期,楚国宫廷遗留事迹。因而兴致勃勃,一路讲说,带我看过。
自驾小汽车,从小寨出发,走西商高速。跑跑停停看看,过灞源望洛源,看古道说秦楚。经王爬岭、千军回古地,讲王莽派军赶刘秀的传说。指点大荆清明山,联说荆楚之根源。不知不觉间,过了小黄川,望“美丽江山”,出腰市出口,入洛洪公路,向西翻芋头岭,过口前向西荆,专程寻访太子寺。
车下公路,驶上村路。路约一丈宽,全是水泥面,延续不间断。望路兴叹,感慨连连,盛赞党和政府,建立丰功伟绩。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商州北乡偏僻地,何曾建此大政绩。下到岭子底,过了西荆街,逆西峪小溪,到太子寺村。继续开车往前行,直到村头山缝缝,停车歇息问路径。路边土房子边,过来一个老汉,笑问客是阿达人,来到这达做啥呀。兄答腰市街里人,前来探寻太子寺。我们请他当向导,老人欣然答应了。他到家里面,拿了一把镰,拴上木门扇,带客向南边。
老者姓袁,七十六岁。耳聪目明,精神饱满。性格爽朗,热情健谈。他说这沟里,常来外地客,寻寺听古经。自己土生土长,乐尽地主之谊,义务解说陪游。
慢步向南,去看寺院,边走边谝。世事皆有因,要说太子寺,先说匿(ni)包石。自古以来,在丹江仙娥湖水道边,有一块盘状巨石,直径两丈多,呈现肉颜色。既有皱褶纹路,更有鲜红道道。天造奇石,极像胎盘。石下总有一滩水,有些浑浊像羊水。更为神奇的是,历年山洪暴发,从未淹没此石。当地人说土语,把这叫“匿包石”。
再说边上,趣事成双。胎石侧畔,是刀劈斧砍般的山崖(nai),半腰有个大崖窝,高出河床三丈多。深凹之间,竟有奇观: 伸出一个头状岩石,脖细脑袋圆,头上有五官。站在下面瞅,很像老人头,头大如篮球。
传说古时端晌,七仙最小女郎,带孕来此游逛。忽觉腹痛,即将临产。降临河滩,生下儿男,留下胎盘。婴儿出世,大声啼哭,惊动土地爷。爷从崖窝伸头,惊得睁大双眼,看着神女生产。产妇扬头喊痛,发现这一举动,用手一指,怒而言道: “你看我一时,人看你一世!" 土地闻言忙缩身,脑袋咋也缩不回。从此以后,头脖石化,千秋万代,供人指笑。
一九七O年代,商县大兴水利。大荆区七个公社,齐派工建坝拦河。袁老那时当队长,带队去修二龙山水库。有一天采石,在上述崖下,填半车炸药,炸下半壁崖石。土地爷的脎(sa),没有被炸垮,但被炸松啦。大水库修成啦,匿包子淹没啦,好景点消失啦。这是后话,提说一下。
接说上段话茬,仙女刚一生娃,万道金光之下,跑来斑斓虎妈。牠受菩萨点化,前来担任奶妈。虎叼婴儿,溯江而去,跑过两岔河,过了岔口铺,跑到腰寺河,向着彩虹,翻坡架岭,奔往西荆。
说着说着走下村路,向东转到一块田地,地里长着苞谷苗。沿着田边小道,往东走约百米,袁老指着树旁坎边说道,这里古来有个水井。一辈一辈老人传颂,当时老虎叼着太子,跑到这里又饥口渴,身上冒汗又困又热,于是放下木犊娃,喘气歇息猛挥爪,几爪刨出这口井,解渴降温抚神童。井不深,永不枯,水甘甜,清灒灒(zan),旺锃锃(zeng)。
井往西二三十米,地腰部比较宽展。从北往南,三个层面,由高到低,形如下图。这里是太子寺旧址。虽叫寺,却无佛,敬爷婆。独一家,算奇葩(pa)。故而又叫太子殿,曾建前后两座殿。前殿为圣母殿,又称娘娘庙,在二台地。后殿是太子殿,人称太殿,在最高层,核桃树旁。三间正殿,座北向南。大殿中央,塑太子像,冠高体壮,英俊慈祥,驾虎引龙,庄严威风,令人起敬。像前暗藏玄机,巧设机关。跪拜时不小心,会触撞暗“马子”,神像手里的降龙鞭就往下抽打,近打尻子远打头,看人反应辨忠奸,因而又称瑶仙殿。殿内高香,青烟绕梁,昼夜飘香,四季流芳。

殿两侧,是厢房,住和尚。靠南端,最下层,建戏楼,台朝北。台子下,是出口。正月二十三,庙会闹破天。庙里香火旺盛,云集各路信众。吃斋的行善的,商山的秦川的,商县的蓝田的,西安的渭南的,扶老的携幼的,敬爷上香进贡,许愿还愿乞佑,祈福求财消灾。人们站坐在院内看戏。把式艺人,粉墨登场,上台献艺,黑明连夜,表演乱弹、眉户、二簧、道情、花鼓、小戏、皮影、等等。观众陶醉,废寝忘食,留连忘返。
戏台以东,蹲个大钟,吊架失踪。钟高近丈,扣在地上,口如笸(po)篮。钟面浮雕,图案美观。钟的顶部两端,原有一对翅膀。人说这口神钟,是从山外飞来。袁老记得事,就不见那翅,折断的翅根,足有一匝厚。他是碎娃时,常与小伙伴,沿钟爬溜,尽兴耍够。
说着说着丢星哩,凑来几个锄地的。大家七嘴八舌,你讲他说。一个拿锄的老者说,他曾在太子寺遗址,种地刨出一只磬,拿回家中穿绳绳,当成玩具给儿童。到后来找不见啦,想起来太可惜啦。这座古寺,建于何时,无人能知。大家流传,一句俚语: “进山修的太子庙,出山建的玉皇篙(gao)”。所说玉皇篙,位于西荆的张村与牛斜间,光彩早被雨打风吹去,踪迹已在悠悠岁月中消失,埋没在千载尘埃之下。是啥人修于哪个朝代?地方史料没有记载。
寺庙损毁时间,距今并不遥远。文革中后期,山河一片红,到处破四旧,砸烂牛鬼蛇神,僧侣扫地出门。乡党们担心出事,自发地护神保寺。有人在神像前,垒了几道胡基,用这几层“保护墙”,挡住外人的眼光,阻挡“歪人”往里闯。这种土办法,管用一阵子,终难挡大势。岭子底的潘啥堂,本是一个教书匠,爱出风头太张狂,带着一帮“小闯将”,气势汹汹把寺闯,推倒胡基把爷伤,用绳套住爷脖颈,连拽(zhuai)带掀毁爷像。随后又来砸庙堂,拆了大殿损厢房,搬倒戏楼推院墙。
沿着山间路,转向东北方,盘上堡子崖。山路崎岖,崖高坡陡。越往上,越难走。袁老麻利,走在前头。手握镰把,割荆开路。这一阵子,我才心知,在出发之前,他进门取镰,为这时使唤。行到山腰,羊肠小道,直上直下,需要攀爬,头顶刺挂,脚底打滑。多亏上山之际,哥给我个竹棍,柱在手里,多一条腿,防滑求稳。在此间,袁老汉,脸不变,气不喘,捷如猿。艰难攀登时,他开玩笑说: “小时四条腿,长大两条腿,老了三条腿。”逗我笑嘿嘿。

这座堡子崖,高约三百米。三人同行,手脚并用,攀上崖顶。举目四望,心悦气爽。袁老是个好导游,指点江山说不够。随他手指,往西北看,离灞源洛源不远。来时走的西商高速,就在前面山头后。眼前一条公路,宽阔可出山峪(you)。望西看,那个山峰背后,集中僧人坟丘。本村本地人,叫作和尚坟。由此往西走,就是丞相沟。出沟往西去,是蓝田地界。往南看,是西荆街道,是一五七逢集的热闹地。往下看,崖身点缀堡子洞,洞内大洞套小洞,上下左右洞连洞?巧夺天工成奇景。往边看,在这险峻的崖顶顶,立着一座高压线塔(下图)。塔上电力大动脉,从新疆通往安徽,创多项世界之最,是西电东输的重要通道。仰头看这线杆,赞叹工程艰难,壮举如神话般。

就在崖塄塄(leng),有一眼天井,是第三个景。井口离塔脚,也就两步多。袁老讲述,他们幼时,常来此处。给井眼撂个石子,听见叮咚咚的声响,由浅入深延续半晌,证明井是无底坑,高深莫测人神惊。有人吊下去一只鸡,吊上来只剩鸡骨头,魑魅魍魉住里头。听到这里,半信半疑。我心无惧,联想到伟人诗句: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就是这口神奇天井,蕴藏一个壮美传说: 那只母老虎,到这高险处,在井边藏太子,给幼儿喂乳汁,奶呛口舔抚哄,尽母爱育婴童,演绎着母子情。含情望天啸几声,感天动地人神颂。豺狼狐豹泪盈盈,百鸟朝峰齐和鸣,鸦鹊飞来搭翅篷,鹰鹞守护阻百虫。繁星逗娃眨眼睛,嫦娥互动舞月宫。滋润嫩肤仙脂露,送爽徐来温柔风。天宫仙女的骨血,在这高高的峰顶上,接天地灵气,汲日月精华,成宇宙精灵。
大概到六几年,村里为了安全,发动劳力上山,费工采石搬填,把这天井填满。过了不长时间,井口深深凹陷。二O一六年,安塔拉电线。村干部们听说,拟把一个塔脚,埋在天井口上。为了保古迹,急找施工队,请其改设计,挪塔把脚移。这样一来,坑作他用,工人在井坑存工具、放吃喝,还在坑里生火烧水。现在的坑壁,留有烟熏迹,如下俯视图。

下崖到村,说古道今。太子寺村,因寺得名,有连通山外的地理优势,古今留下许多故事。据《商州文史》记载: 1946年冬,新四军五师从中原突围经过此地,巨匪周寿娃所部追击,在这里捕获我8名士兵,给其中一位排长“吃枪子”,将其余7人解送商县城,向十九馁靖公署请功,葬送了战士们的性命。周匪血债,今难释怀。
袁老游兴渐高,显示地主骄傲。他说七几年,来了地质队,队长是本村人,搞勘探很认真。在这(zha)探测半年之久,探到地下贮藏油矿,矿不大,待开发。
游了一大圈,看了几个点,传说绕心间。说啥就有啥,现实孕神话。太子古寺及其故事,精彩善美可拍影视。
作者简介:
屈化民,小名峰印,商州腰市街人。曾任某国防厂处级干部,历任党总支书记、政工师,《中国电子报》特约记者,县政协委员,广东民营企业高管,广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

王即之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