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林风中的思恋
作者 古榆苍劲苍劲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轰隆隆的山炮声,公路从喧闹的城市如一只蜿蜒崎岖的大蚯蚓盘绕、延伸来到了乡下,打破了山村原有的宁静。
桂林村,世外桃源般的居处撕开她神秘的面纱,露出娇羞的面颊。

板柜口的河槽里捞鱼鹳扑闪着她硕大的翅膀,伸长脖子,急速叼走悠然自得与水草嘻嘻的小鲤鱼,水面上荡起无限的波纹儿,煞是好看。
龙口,背坡地里,野鸡“咕,咕,咕”地寻觅着残存的冬粮和刚刚睡醒的虫子;阳坡地里,万金子花儿最先报送春的信息,杏花儿、桃花儿、石井菜花儿也不甘示弱,追赶着,竞相开放,林青子树舒展了嫩嫩的枝叶。
柳条初醒,梨芽刚嫩,杨树伸伸懒腰,揉揉惺忪的睡眼,活动起筋骨来,迎风摇曳,发出欢畅的笑声。
祖先们的坟头上挂满厚厚的纸钱,摆放着各种供品,寄去后代们对亲人沉沉的哀思。三亩地里残留的墓券和断裂的碑石泣述着十年浩劫那段惨痛的历史。

历史就像一把锋利的钢刀,有它的两面性,一面光滑如镜,散发着它对反对浪费、倡导节俭、移风易俗等进步的光环;另一面却苦涩暗淡,布满它对文化的摧残、对艺术的亵渎、对建筑的践踏、对人性的扭曲的阴霾。
一切都如过眼云烟,慢慢的淡出历史的舞台,消失在模糊的记忆之中。千秋功过,是非得失,自有后人评说!
已经无从寻觅的小磨磨儿遗址上仿佛还能听到蒙着眼,辛勤拉磨的驴儿“嘎达,嘎达”的蹄声。“咕噜,咕噜”日夜转动的磨石发出的呼噜声牵扯着儿女们多少梦想。
值得庆幸的是,旱碾子仍旧存在。抱着粗壮的碾棍,推几下。母亲蹒跚着脚步扫碾的情境立刻浮现在眼前。

洞子院下的石洞内兵工厂军民自制手榴弹疾步行走的脚步声,军医大师生们耐心细仔地为村民诊疗的场景虽说是岁月已久,但似乎就在昨天。
田地里“来来蛋蛋”耕牛犁地的动人画面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人拉犍子种地的镜头。
整齐的石栏杆,诺大的停车场,清澈的自来水,明亮的路灯,整洁干净的街道等等处处彰显着桂林村的变迁。
蘸满泪水写不尽您,生我养我的桂林村!一景一物,一人一事无比勾起人生的冷暖,历史的沧桑!不管是昨天,今天,还是明天,我们为您付出了什么?我们能为您做些什么?我们又将给予您怎样的回报?
大美桂林村,经过岁月的锤炼,愈发风韵灿烂,时刻牵挂着儿女们风中的思恋!
沉睡的景致,熠熠生辉,散发着灼眼的光芒!


作者简介:崔和平,网名古榆苍劲,河北省平山县合河口乡桂林村人,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青年文学家理事会理事,石家庄市作家协会会员,平山县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龙吟文化大观园编辑部执行总编,曾被授予“感动平山十大人物”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