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节,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又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节日到来之前,在家的人及远在他方的游子都要赶回故乡上坟扫墓,慎终追远,祭祀先祖列宗。清明节门前插新柳枝,在我们这一带,也已经是流传很久的习俗了。
在我们豫东平原平舆县,清明节这天早上吃饭前,家家户户门前两边,都要插上青青的柳枝。堂屋当门供桌上,分左右两边各放一小把柳枝,厨房锅台上也放一小把柳枝。我小时候听老人们讲,放柳枝是为了驱逐外来妖魔鬼怪的。但是,对清明节插柳的由来,大概会有许多人不知道。我也是后来从书本上,才了解到门前插柳的真正原因的。它即是祭奠先人节,又是一个感恩的节日。门前插柳这个习俗是与春秋时期忠臣名将介子推有着直接关系的,也就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的。
相传,在春秋时期,产生内乱,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十九年。流亡途中,走到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浑身软瘫,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行大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东西。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悄悄走到一个僻静处,忍着疼痛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一会儿,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可是重耳惊奇的发现,肉竟然是介子推自己从腿上割下来的,这个时候,他感激万分,抱着介子推失声痛哭。
岁月如梭,转眼间十九年过后,重耳得帝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当时的春秋五霸之一。重耳即位后,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所有功臣,给他们一个个加官进爵,唯独忘了当初割股救命的恩人介子推。很多知情者都为介子推鸣不平,并给他出主意,劝他直接面君讨赏请功。然而介子推是一个秉性刚正不阿之士,看淡名利,鄙视争功讨赏。后来他说服了让他请赏的人,偷偷打理好行装,带上母亲到绵山过隐居生活去了。
后来,有大臣给晋文公说了这事,他听说后羞愧莫及,是自己的失误竟然忘了报答救命之恩,马上亲自带上人马去请介子推。可是,介子推已离家隐居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想找寻到人谈何容易。后来有人献计,从三面放火烧绵山可以逼介子推出来。晋文公立即下令放火烧山,大火烧遍绵山却也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等到山火全部熄后,人们才惊奇的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烧死了。晋文公见状,抱着介子推的遗体捶胸顿足,放声恸哭。后来晋文公为介子推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把他和老母安葬在绵山上。装殓的时候,人们又从树洞里又发现一纸血书,上面写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后来,为纪念介子推,感谢其剜股救命之恩,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惊呆了,发现烧死的老柳树发了新枝叶,竟然死而复活了。立马下旨赐老柳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门前要插上新柳枝,以示纪念介子推。
真正清明节,不单单是祭祖节,还应该是一个感恩之节日。清明节上坟燃纸,祭祀先祖,门前插柳,其实沿袭的就是这种感恩的精神所在。然而,中国人过的清明节对于感恩,差不多都不清楚而忽视了。大多人只是专注了祭奠那些死去的先人,却没有对活着的父母长者,对自己有帮助的人去感恩,似乎将更多、更重要的感恩的心淡化了。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社会,中华文化几千年文明史,应该是一个大家都知道感恩的社会。明了自己的艰难困苦,一个伟大的中华民族,应该明白恩惠,每个人应该珍惜现实,珍视历史,孝敬父母,敬重别人,敬畏公德,学会感恩。中国人也应该有我们自己的感恩节,而且应该是设在清明节这天。插柳寄托哀思,感恩逝去的人,缅怀过去历史。同时,感恩那些对我们有过帮助,有益于我们生存和发展的人。真切希望清明节对于中国人,不仅仅是为了祭祀先人,踏青游玩。更重要的是应该让每一个人知道感恩,学会感恩,珍惜眼前人,尊敬长者,孝顺父母,让感恩美德发扬光大,流芳千古!

个人简历:
刘华,男,60岁,农民。中共党员,大学文化。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万金店镇宋刘村委老刘庄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驻马店市作家协会、诗词学会会员。《驻马店头条》平舆认证主编。平舆县作家协会、诗词学会会员,平舆县老记者协会会员,平舆县炎黄文化研究会编辑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