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崔正来
“数典忘祖”这一成语,出自《左传·昭公十五年》。它告诫人们:人生在世,要懂得饮水思源丶不忘根本一一世界上什么都可以忘记,唯独不能忘记老祖宗。因为只有自己不忘本,不忘自己的家族是从哪里来的?是谁给了你生命的?才能率先垂范丶给子女做出榜样;家族才可繁衍下去,才能人丁兴旺丶后继有人。
设坛祭祀先祖或为先人立碑纪念,在中华大地上已经有好几千年历史了。

中国最古老的祭坛在哪里?在山西省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华夏大地上有据可查的纪念先祖的第一人是谁?是远古时期的轩辕黄帝。
汝若不信,只要到位于山西省万荣县庙前村黄河岸边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丶中华民族最古老的祠堂一一后土祠去一趟,你就会相信了。
立碑纪念先祖,是文字发明以后的事情。轩辕黄帝作为华夏民族的始祖和部落酋长,他是不会忘记纪念先祖的。虽然那时文字还没有形成,但这并不影响轩辕黄帝祭祀先祖:晋南“后土祠”有个“扫地坛”,说的就是轩辕黄帝“扫地为坛”丶祭祀先祖一一后土的故事。

“后土”是谁?系“地皇女娲”也。“女娲补天”丶“女娲抟士造人”的故事世人皆知。虽然这是神话传说,但在没有文字丶结绳记事的年代,即原始社会未期,由于实行“群婚制”,子女只识其母,不知其父。这时属于史前母系氏族社会,“地皇女娲”便是华夏大地上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最著名的部落首领。轩辕黄帝时期虽然已经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但是母系氏族社会的先祖还是要纪祀的,因此轩辕黄帝便在“地皇女娲”繁殖人类丶征服自然灾害的汾河入黄河的“汾阴脽”上,“扫地为坛”,祭祀先祖“女娲”。万荣县庙前村“后土祠”的“扫地坛”的历史故事,说的就是这件事。
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以后,从汉武帝到宋真宗,历代皇帝先后二十余次到晋南黄河岸边的“后土祠”祭祀先祖,这在《史记》丶《汉书》丶《后汉书》丶《唐书》《宋史》等历史典籍上是可以查到的。
元代建立以后,蒙古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游牧民族不相信丶不尊重中原汉族人这一习俗,于是中国历代皇帝到晋南“后土祠”祭祀先祖的传统便在元代中断了。
朱明王朝建立后,汉族人又掌握了国家政权,但是明朝皇帝不愿劳师远行,便令大臣仿照晋南荣河县“后土祠”,在北京设立了天坛丶地坛和太庙,于是,明清两代皇帝便不需鞍马丶舟车劳顿去晋南荣河县“后土祠”祭祖了,“后土祠”从此演变成一个民间祭祖场所。但是新中国成立后,熟知历史的毛泽东主席在和首任中共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谈话时,便询问中华民族最古老的祠堂一一晋南“汾阴脽”后土祠现在怎么样了?那可是两千年前汉武帝有感而发丶写下流传千古的《秋风辞》的地方呀?
要纪念先祖,首先应搞清先祖的来历。以我们崔姓来说,最初它来自姜姓:西周初年,炎帝后裔姜子牙(姜尚)因辅佐文王丶武王灭商立了大功。周王朝建立后,封姜子牙于齐(山东省),按照“公丶候丶伯丶子丶男”的顺序,姜子牙被封为一等“公”爵。齐国建立后丶传至齐丁公时,姜季子因是嫡子应继王位而袭爵,但姜季子却礼让于庶出的兄长姜叔乙。姜叔乙继位后封姜季子于“崔邑”(今山东省鄒平县魏桥镇崔八村),此后,季子便以地名“崔邑”为姓丶繁衍后代。因此由姜姓而来的崔季子便是我们崔氏家族的始祖。
3000多年来,由于分封丶升迁丶任职丶婚姻丶战乱丶灾荒等种种原因,迁徙到五湖四海丶黄河两岸丶大江南北丶乃至东北和朝鲜半岛的崔氏后裔,人丁兴旺,至今中华大地上崔姓人口约有500万人,名列中国姓氏排行榜第58位,在中华民族六七百个姓氏中,崔姓虽未名列前茅,但也是全国排名靠前的大姓之一。
中国历史上,崔姓人才辈出,出类拔萃者不胜枚举,仅出任唐朝宰相一职的崔姓人氏就有36位,是唐代除皇族李姓之外名列第一的达官显姓。
几千年来,崔姓后裔文人雅士俱多,唐代的崔颢“才高八斗”,他写的《黄鹤楼》,连诗仙李白也自叹不如。崔颢游“黄鹤楼”后提笔在牆上写道:“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李白看罢感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又如,曾为岭南节度使的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此诗从唐代起,便被誉为:“诗人绝唱”,流芳百世。
再如:世人皆知三国时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但人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刘丶关丶张为何“前两顾”没有见上诸葛亮呢?原来诸葛亮当时在拜访荆州名士丶著名隐士崔州平后,两个好朋友外出闲游去了。
唐代之后,还有北宋著名画家崔白,明代著名美术家崔子忠,民国初年北大著名教授崔延,新中国开国中将崔田民,为北平和平解放做出重要贡献的地下党负责人崔月犁丶著名现代电影艺术家崔嵬等等,崔氏后裔名人的奇闻轶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哪!
既然中华民族一直有设坛祭祀或立碑纪念先祖的光荣传统,于是我根据记忆中文革前的家谱(这个家谱在文革中被红卫兵以“破四旧丶立四新”的名义烧毁了),亲自撰文,为先人在故乡安昌村“神南矻跶”的山坡上(此地在1958年被村里规划为去世村民的墓园)立了一个碑,名曰巜崔氏祖塋碑》。有据可查的历史记载:宋元时期,崔姓一支后裔定居于山西省荣河县城“汾阴脽”之旁,依靠黄河舟楫之便与精心种植,耕读传家丶家境殷实。荣河县城南二十里的安昌村有一位兼营农商的富户,从荣河县城崔家借了一大笔银子去做生意,结果时运不济丶非常倒霉,把借来的银子全都赔光了丶无钱还债,于是便向荣河县城崔家提出“以安昌村数十亩耕地顶帐”的还债方案。土地搬不走丶耕作又不便,荣河县城的崔家在无奈之下,只好将一个成年已婚的男孩子迁往安昌村居住丶就近耕作丶经营这些耕地。这便是我自幼从祖辈丶父辈许多人那里听到的“安昌村崔家始祖来历”的故事。因此24年前,我在为安昌村崔氏立碑时,拟了以下碑文:
明末清初,先祖由荣河县(老城)迁至安昌村定居,至吾已七代。先祖生二男,成家立业后分居村之南北,故有“南份”丶“北份”之说。曾祖諱学安,为南份后裔,系四世孙,终生务农,省吃俭用,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初八,为子孙营造上房三间;弟安顺,妻张氏,弟妻毋氏,皆忠厚俭朴。曾祖无后,有四侄:諱勤福丶勤娃丶勤业丶勤德。祖父諱勤福过继予曾祖,以务农为本,粗通文字,于一九七六年九月去世,享年八十三岁。祖母张氏,北赵人氏,生一子二女,諱盛保丶京花丶菊花,乃先祖六世孙。祖母去世时,子女尚幼,即失母爱。祖父续弦张氏,乃回龙人氏,生性聪慧,视前室子女如己出,生子连保,不幸早夭;生女桂花。三女分别婚配于北百底周氏丶西里茹氏及本村皇甫氏。二位祖母分别于三十年代和一九八零年正月初十去世。显考諱盛保,青壮时曾隨舅在西安北关卖炭,后回乡务农,为人忠厚,勤劳一世,一九八四年三月廿九日病逝,享年七十一岁。显妣张氏諱金枝,本村人氏,生于一九一四年二月初九,聪明贤惠,心灵手巧,九岁剪花,乐于助人,勤劳节俭,和睦邻里,一九九八年九月九日仙逝,享年八十有五;撒手人寰后,门前挽联为:剪花七十六载百家窗上巧夺天工;享年八十五岁千人村中痛失艺人。显考显妣生养未成,抱养儿女一双,辛勤抚育。女为引娃,生于屈村,长于安昌,尚于北赵毋氏;子原名小永,乃族兄之子,系先祖七世孙,三岁丧母,生母廉氏,病笃抚张氏手而托孤,其时吾姑母諱淑兰在侧,视其情为吾更名正来,意为来的堂堂正正。正来幼时在乡求学,二十岁从军于兰州军区空军司令部战勤连,一九七一年春转业到西安日报为记者,一九七二年春就读于西北大学中文系,与贾平凹丶和谷丶冯有源等同班,一九七五年夏毕业又回西安日报笔耕,一九八一年春调中央台丶国际台陕西记者站,先后任副站长、站长之职,一九九一年任主任记者,一九九六年起任高级记者;妻毋都欠,乃北赵人氏。正来感列祖列宗创业之艰难,如今安昌村中族人已数百,不应数典忘祖,不知根基,而应弘扬先祖勤劳节俭丶艰苦创业丶团结友爱丶互相帮助之传统,为安昌村之平安昌盛,为国家之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特此撰文,纪念先祖,激励后人。 
正来率子国斌丶国文,孙 萌
敬立
一九九八年中秋节撰文
冬勒石
我将以上碑文撰好后,交给在乡务农的匠人丶外甥毋广信1300元施工。他花550元请孙吉镇石匠刻字,并购买青砖丶水泥丶瓷砖,立碑于安昌村座东朝西丶背靠青山丶面对黄河的“神南趷跶”祖茔。此后我回乡时,给石碑两旁留空处拟了一副对联:
背靠青山有根基
面对黄河无忧愁
对联拟好后,我亲自到孙吉镇请石匠将对联刻在两个长方形石条上,请泥水匠嵌入碑亭两旁预留的空白位置处,终于了确了一桩心愿。
(2023年清明节)
都市头条编辑:张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