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甑山之诗
——南北朝文学大家谢脁诗咏汉川马鞍甑山
文‖吴雷
谢朓(464年-499年),字玄晖,陈郡阳夏人。南北朝杰出的山水诗人,系竟陵八友之一。历任参军、骠骑咨议、领记室。宣城守、中书郎、南东海太守、尚书吏部郎。永元元年因事下狱,死狱中,时年36岁。
谢朓诗风清新秀丽,创立了“永明体”,为后人称道。著作了《谢朓集》12卷,《谢朓逸集》1卷等,现留存200余首诗词。
其著有《和王著作融八公山诗》 :
二别阻汉坻。
双崤望河澳。
兹岭复巑岏。
分区奠淮服。
东限琅琊台。
西距孟诸陆。
阡眠起杂树。
檀栾荫修竹。
日隐涧疑空。
云聚岫如复。
出没眺楼雉。
远近送春目。
戎州昔乱华。
素景沦伊谷。
阽危赖宗衮。
微管寄明牧。
长蛇固能翦。
奔鲸自此曝。
道峻芳尘流。
业遥年运倐。
平生仰令图。
吁嗟命不淑。
浩荡别亲知。
连翩戒征轴。
再远馆娃宫。
两去河阳谷。
风烟四时犯。
霜雨朝夜沐。
春秀良已凋。
秋场庶能筑。
据考《水经注.卷二十八》《春秋左传》文字:定公四年,吴师伐郢,楚子常济汉而陈,自小别至于大别。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曰:大别,汉东山名也,在安丰县南。杜预《释地》曰:二别近汉之名,无缘乃在安丰也。
经查阅《太平御览.兵部.卷六十二》文字:乃济汉而陈,自小别至於大别,(《禹贡》汉水至大别南入江。然则此二别在江夏界也。)三战,子常知不可,欲奔。
再考证赵尔巽《清史稿、志、卷四十二、地理十四》中有载:汉川冲,繁。府西北一百二十里。东南:小别,俗名甑山。
故二别指的是大别山(今汉阳龟山)和小别山(今汉川马鞍甄山),萧统将其收录于《文选·卷三十》杂诗类,题为《和王著作八公山》。
附文:
甑山古城曾是汉川市的故城之一。据传,马鞍甑山因山形如甑而得名。古时,与位于汉阳的龟山即大别山遥相呼应,人们又称其为小别山。从今汉川市城关东门口经马鞍东方红渡口往东行约5公里,即至马鞍甑山,位于黄龙湖西边,长江的主要支流汉江从它身边缓缓绕过。人们从甑山去汉川城关只需左边顺流而下去,右手顺水回,不用花太多功夫。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奠定了甑山在汉川政治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历史发展:
据史料记载,汉川故城的建立有相当的历史时期,虽经三次迁徙,但汉川市第一个故城就建于甑山已不容置疑。《随书地理志》中记载:“沔阳郡甑山梁安郡,西魏改曰魏安郡,置江州寻改郡曰汊州,后周置甑山县。”《寰宇记》中记载:“废甑山城在汊川县东南四十五里,枕汉江梁天监中置甑山县”。由此可见,南朝梁武帝置梁安郡于甑山,北朝西魏改名为魏安郡,后又改名为汉川郡,北周改汉川郡为甑山郡,始置甑山县。1980年5月在此发现砖室墓群,出土有盘口壶、铁剑、花纹砖和黄釉陶罐等文物。这些墓葬与文物的出现,与古文献中记载的关于甑山故城的历史相吻合。
史籍称甑山“地近会郡,乘轺浮船,为水陆要欤”。由于水陆交通的便利,经济交流扩大,使这里人烟日重,商贾日益繁盛,加上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自古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但由于甑山古城地处长江中下游,东西都有汉水流过,水患频繁,人民深受其苦,加上汉水的长期冲刷,古城城垣逐渐垮蹋,甑山高地少了,难以适应县治所需。
“大业十一年(隋炀帝年号,公元615年),朱灿转掠荆沔,所至无噍类。唐武德四年,平朱灿。”后晋丞相刘旬撰《旧唐书》第四十卷地理志中特别强调了北周武将朱灿对荆沔郡人民的残酷的掠杀。“噍类”指尚生存的人。朱灿的部队凶狠残忍,所至之处人迹全无,许多胜景,街巷全部被烧毁,甑山故城也遭受了完全的摧毁。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平定朱灿后,甑山故城已面目全非,不得己迁徙于汊山,甑山县更名为汊川县(后为汉川县)。从北周武帝保定元年(公元561年)置县,至唐武德四年止,甑山县存达六十年之久。
甑山古城由此开始逐渐退出其政治历史的舞台,最后不复存在。人们只保留了甑山这个地名。
清宣统二年(1910年),全汉川县划分为21区,甑山被划入了榔头区。国民党统治时期,这里曾屡遭兵匪洗劫,使甑山更加冷落荒凉,逐渐被历史的尘埃所湮没。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甑山这个古老的集镇又重新获得了新生。1958年汉川县人民政府在甑山重新设置甑山管理区,1975年撤区并社后划入榔头公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信息的便利,有着古老文明的甑山又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但甑山辖区范围逐渐缩小。1987年汉川市撤县建市后,甑山区改为村级建制,现统属于马鞍乡。
【责任编辑 胡采云】



作者简介:
吴雷,男,七零后;始终以一颗求知的心致力于荆楚文化的探索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