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三进樱花园
作者:薛晴
东湖樱花园位于武汉磨山风景区一隅,始建于1979年,占地150亩,据说种植樱花有30多个品种,近万株,是世界第三大樱花观赏胜地。(仅次于日本弘前樱花园和美国华盛顿樱花园。)自建园以来我时有光顾,今年春上就去了三次。
头一次在三月底,一进园门,便置身花海,远远近近,满目樱花,真感觉进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
朝右边走二、三十来米,便是玲珑小巧的虹桥。道路两边的樱花树干参差交错,游人倚靠大红的桥栏,选用烂漫的粉白的樱花作为前景,用樱花掩映的古朴而凝重的五重塔作背景拍上一张人物小照,应当是不错的选择。若站在桥上,换个角度,放眼望去,一塘池水的远端、苍茫的天空下是磨山苍黛的山峦,楚天台犹如山头闪耀的金星;山下是一片素雅灿烂的云霞,又像似飘逸的粉白色的锦缎,它们倒映在静静的水面,真是一幅令人心醉的绝美图画!近处的樱花,随时随地触手可及,湖岸边,路两旁到处都是开得轰轰烈烈争奇斗艳的花儿。若是沿着观景步道走,嗅着弥散的花香,目光会感受到立体色彩之美,这是因为沿路树上有粉色的樱花,地上有成片的黄灿灿的油菜花和淡紫色的二月兰,它们形成美丽的色块弧线,相映成趣。一些穿红挂绿的游人点缀其间,现出一种灵动的美,使人不由自主地按动相机快门留作为珍藏。徜徉在富丽多彩的樱花园,放松身心,尽管领略它的勃勃生机!
第二次去是刚过了清明节的一个傍晚,想去看看樱花园的夜景。
这时,园里游人如织。几天不见,池塘岸边的垂丝海棠已经消退了一些娇艳的鲜红,樱花依然坚守着它的妩媚。只是一阵风起,无数的樱花花瓣就飘落下来,满树樱花一边盛开,一边飘落,洋洋洒洒,缤纷如花雨,这真是美丽的的樱花雨!使人联想“花落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诗句。当然,时下绝不会有荷锄来收艳骨,筑香丘的林妹妹,落花即刻被熙熙攘攘的游客们踏在了脚下,更有青年男女使劲摇动树干促使樱花飞落,来追求拍照的快乐和满足。其实每一朵樱花的生命只有短短七天,它确是凋谢得太快了!它是否会埋怨东风的无情冷酷?它是否会惋叹自己的命运不济?它是否有“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情愫?......没有谁回答我,我只是惋惜美流逝得过于迅急罢了。当然,把“花落花飞”当作景观看,确是有一种飘逸之美,只不过它饱含了悲情,太容易勾起人们的伤感。
慢慢的天色渐渐暗下来,灯光开始点亮了。据说今年磨山管理处投资50万,在樱树下配置了各种卤素灯(一种射灯)和水下彩灯来装点夜色。一些想拍夜景的摄友早就急不可耐地选好了拍摄点,架起长枪短炮候着。当夜空变成湛蓝,五重塔、虹桥、日式亭等建筑的灯全都亮了,七彩纷呈,熠熠闪烁:沿路及池塘沿岸的花影、倒影璀璨夺目、又扑朔迷离、变化莫测。入夜的樱花园多了几分神秘、安适与靓丽。我感觉自己如沉浸于梦幻里。
第三次是到了四月下旬,知道樱花早已谢幕了,我是从磨山大门进来穿过林间小路,走进樱园的。
樱园里没有了热闹,这里只剩下一片绿绿的林子。沿着熟悉的步道走,时而能听到一声清脆的鸟鸣,那些樱花树下的土都被园丁新翻锄过。“七十八棵樱花树”的标识牌此时显得格外醒目。它们是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为缅怀周恩来78岁诞辰,颂扬周恩来维护世界和平,致力中日友好所作出的贡献而赠送给邓颖超的,经她选址,最终栽植于此地的。这些珍贵的树木在这里已经扎根三十多年,长得非常粗壮。其实,现在园里已经分不出是什么树种,丰腴青葱的绿叶连成遮天盖地的一片片绿屏。这里与花开时节迥异,没有了繁富色彩的渲染,没有了花雨无言的倾诉,没有了游人恣意的喧嚣喝彩,它是这般宁静、深邃、大气!它们在默默孕育着明年再一度的花开。
行走于此,我呼吸着绿,感触着绿,享受着绿,我仿佛在生命的本色——绿色之间翱翔,我祝愿生命之树常青!
2013.3.30
【作者简介】
薛晴,网名老呆、大雪 女,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1968届毕业生,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退休教师,著有《薛晴诗文集》《四季古诗选译》《中华美德古诗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