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缅 怀 母 亲
文/张永科

世界上有一种爱,她无处不在,让你肆意索取,让你坦然接受;世界上有一个人,她默默无闻,把所有的爱都给了你,而不求回报。这种爱,是母爱;这个人,是母亲。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清明时节追思与缅怀,沉重的悲伤与自感的愧疚并存,春回暖阳,人回过往;夜色月光,泪湿眼眶,一次又一次想起了我的娘……

母亲,身高约1.68米左右,听年轻时落落大方,举止得体精神。她坎坷曲折、风雨人生,她艰苦朴素、勤俭持家,她性格直爽、心底善良,她人为和善、以诚相待,她尊老爱幼、贤惠实在,她勤劳坚强、顽强生活。
母亲,虽然没有文化,但她通情达理;家庭虽然比较贫穷,但始终自强自立。她虽然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但在我的眼里:她的一生是极不平凡的一生,是勤劳坚强的一生,是无愧于世人和子女的一生,是所有成就的一生。

平凡中韵涵着不平凡,普通中体现着不简单。她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她经历了缺吃少穿的困难时期,她经历了合作社与大集体,她经历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她经历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她经受了各种生活的艰辛与磨难。父亲年轻的时候过早的失去了我的祖父——爷爷。她和我的父亲很早就与奶奶一起肩负起大家庭的重担,她一生命运坎坷,父亲去世时,她才53岁,从此家庭的重担就落到了她一个人身上,她牵心着老的、惦记着小的,她心疼着身边的、思念着远方的,她经历了修房盖室、几次搬家,娶儿拼妇、婚丧嫁娶、医治疾病和各种自然灾害,为我们操碎了心,操尽了心。为子女们奉献了一生,为家庭付出了全部。母亲就像冬天的火炉,温暖着家人,像一支燃烧的蜡烛,照亮着儿女……

说母亲勤劳坚强。坚强,说的是母亲她面对艰苦的岁月,艰难的生活,体现出的自强、钢强、坚强和顽强,她那战胜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和精神。勤劳,看看母亲脸,深深的皱纹和无奈无助的表情;握握母亲的手,就知道长期的重体力劳动,使母亲的双手都是粗糙的老茧(一次她身体不好,我回去看望她,在给她剪指甲时,才发现多年的老茧至今没有退去,那时她已经无力气剪掉自己变形集厚的指甲了)。在大集体农业社时期,她和村里的社员们一起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她一个人照料着几个人的耕地,她有超乎常人的坚强和毅力,她总是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疾苦留给自己;总是把宽容大度给了别人,把委屈为难装在心里。她经常把家里收拾的清清拾拾,把衣服洗的干干净净;就是在要去世那些日子里,身体比较虚弱,日常生活,仍坚持自理,从不麻烦别人包括子女。她用微弱的身体支撑着一个家,用她的坚强与勤劳,时刻给子女们以信心和力量;她的坚强与勤劳,体现在为子女的点点滴滴,体现在艰难的岁月里,体现在78岁的人生中。

说母亲是无愧于世人和子女的一生。她生前每说一句话和每做一件事,总是首先想着别人,与家人相处,她始终以和为贵,无私付出;与邻居相处,她以团结为重,以诚相待;与亲戚相处,她以真诚为重,有礼有节,礼上往来;对我们子女,更是全心投入,爱心无比,恩重如山。我们姊妹几个,个个都是吃着她的奶水,吃着她做的每一顿饭和穿着她亲手做的每一件衣服长大成人,当我们生病时,她总是废寝忘食的日夜守护在身边;当我们远走他乡出远门时,她总是千叮咛万嘱咐,含泪注目远送、直到望不到为至;常常朝着子女远去的方向瞭望,看是否能突然的回来,是否能突然出现在她的眼前;我上学需要钱的时候,她总是提早计划,东借西凑;当孩子到了婚嫁年龄时,他请托亲朋好友给介绍对象,总希望都能按时成家立业;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她总是教育鼓励,打起精神,不可懈怠,正确面对;当我们生活好的时候,她一再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实实在在做事,本本分分的做人。这些我将永远铭记在心。

说她是有成就的一生 。2004年她走时,在她的身后留下了,几十来号的子孙后人们,分别在陕西、内蒙、甘肃、宁夏、新疆等地,有军队的,有地方的,有干部、工人、学生,这一切的所有,都属于她老人家的,都归功于母亲,也许提到这些能使她老人家,安息长眠于另一个世界。母亲的一生劳苦功高,功徳无量。做为儿子,我说她是一个伟大的母亲,不同寻常的女性也不为过。
小时候常跟着母亲去哈镇老爷老娘、大舅家,对老爷老娘的记忆模糊不清了,但对大舅记忆清晰、印像深刻,有时是春节年后去,有时是每年的9月28日给大舅的生日时去,去大舅家要翻两座山跳两条沟,大约20多里地,感觉母亲和大舅很亲,大舅身材高大,说话声音洪亮,为人乐观,对妹妹、外甥们一片爱心真情,大舅很关心喜爱他这个妹妹,也经常来我们家,大舅不吃荤,每次来家时,母亲给她哥吃的最好的,就是手杆鸡旦面条,有时炸点面圪蛋子,烩点豆腐粉条素菜,我们去大舅家,回来时或大舅来时,总要给我们带些猪肉、羊肉,各种自产的水果等好吃的,这些至今记忆犹新,其中包含着爱与亲情,回味无穷,好似温暖。

90年我调兰州工作时,母亲先后去过两次,住了有三年多吧,记得对面的八一印刷厂,每天早上有锻炼身体的老年人们,我带她去过,让她每天过来和她们一起锻炼,有次姐姐去了兰州,我带她们去过兰州中川机场,在侯机餐厅里吃过饭,顺便看了停机坪上的飞机和起飞降落的过程,想着是没座过飞机,也让她看看飞机。有次她带着我的女儿在院子大门口处玩耍,女儿不慎把肘关节脱臼了,母亲可是一顿自责,总觉得她没看护好,后来去了医院骨科医生一下子就给复位了,想想老人的心思是多么敏感!还有一次她给女儿洗衣服,在阳台处踩着小凳晾晒衣服时,不慎踩空使脚后跟骨折,当时去了三爱堂第一医院,拍片打了石膏,一个月石膏拆除后,又在隔壁诊所有个宋大夫,用祖传骨科秘方,连续贴了她一个多月的膏药,脚基本就恢复了,有时陪着她去黄河边、公园里转转,后来看她的身体慢慢好转了,体重也増加了,精神气色也好了许多,现在看她那时的照片也略显年轻了些。

那时我因刚调到兰州,工作有些忙,也没有很好的陪着母亲去别的地方转转看看,也没有更多的心与心的交流对话,每每想到这些,母亲曾经给过孝道的时间和机会,当时只是做过一些基本的日常生活保障而已,没有更好的更多的在精神层面,在心灵深处给予她老人家,那时对赡养孝道孝顺的感悟和子女们的责任义务,认识理解没有像现在这样深刻,总觉得在对待父母的问题上有愧疚有亏欠……!永远无法弥补挽回,成为永久的遗憾与自责……!

母亲在60多岁时,就得了咳嗽气短气喘的毛病,后来检查是肺气肿,有那么一两年经过治疗吃药好多了,但不能着凉不能生气受累,老是反反复复。从我参军到母亲去世这24年里,母亲先后在内蒙大哥家,二哥家住过三年多,在姐姐家累计也有三四年,平时姐姐、姐夫她们也经常上去看望她,去时总是带些吃的穿的用的,这一点,我非常感激她们。在兰州先后两次也住了有三年多,后来就回到了老家,大多数时间是由三哥三嫂照顾着,我也由衷的感激他们,虽说走到哪里,都是自己的子女都是家,免不了要听到一些抱怨埋怨,要看眉高眼脸色行事,想想那年那月,母亲辗转多地是多么的不容易!大爱无声,辛苦了一辈子的母亲,从没要求过任何回报,她常常以宽广的胸襟对待儿女们,即使自己被误解,或者受了委屈,也从不辩解计较;总是以无私的大爱责怪着自己,包容着儿女。
现在想起来,那时我们子女们,还是没有把母亲的生活身体问题高度重视,也许当时的条件和诸多因素受限吧,如果在去医院把肺气肿系统的治疗一下,如果把母亲的老年生活、养老问题在给考虑安排的周全一些,可能她老人家还能多活上几年。

“子欲养而亲不待”,往往当你什么都明白了,什么也都懂了时,为时晚耶,你也就永远没有机会,在能为她老尽孝道了……!现在有时回到老家或清明节上坟时,那只是在安抚自己的心灵,为自己开脱尽心而已。俗话说,逝后千张纸,不如生前一文钱,坟前烧纸一座山,不如生前一碗粥。警醒子孙后人们,什么都可以等,唯有孝敬父母不能等,什么都可以比,兄弟姊妹们孝敬父母不能比,谁是谁的心,各行各的孝,各积各的徳。以善者仁心,仁者爱心,尽其所能,快去行孝道吧……
大地,没有母亲的爱包容。
太阳,没有母亲的爱温暖。
我爱您——妈妈,儿子想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