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药联成了全书亮点。
《本草医人论事》最大的特色就是用药联来归纳终结,像引首语,起到承上启下,穿针引线的作用。
如果懂点中医中草药的,读《本草医人论事》是极有味道的,既能欣赏到楹联的趣味,又能领悟中草药的魅力,就算不懂中草药,也没有关系,善解人意的作者在每篇文章的末尾,加了开头楹联中涉及到的中草药的注释,以供有兴趣的读者了解、学习中草药知识,善哉善哉。
楹联,小而言可以归类到诗歌,大而言也可以归类到文学,明清时,吟诗作对是文人的基本功,当场做对子,更是考验人的才智,甚至是一种水平的PK,当场出彩,高下立判,这有许多例子。白话文兴起后,春联成了楹联最接地气的载体,如今,楹联已相对小众,成了阳春白雪。平时,唯有在园林、庙宇或名胜古迹之处才能读到楹联。近年,在文化复兴、国学复兴的大背景下,楹联的受众面也在扩大。类似古广祥的药联,历史上虽然有过,但无非零敲碎打,大都系文人的偶尔为之,游戏之作,而古广祥当做一回事,下了大功夫制联,还结集出版,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应该肯定。因为药联不仅仅有助于楹联的普及、推广,更有利于中药的普及、推广。据说中药有5767种之多,主要有植物的,也有一定量动物的,还有少数矿物质的,常用的大约500多种,普通老百姓能知道几十种就算不错了。我有多位中医朋友,也就能说出人参、杜仲、三七、当归、黄连、生地、熟地、甘草、半夏、黄芪、薄荷、肉桂、独活、巴豆、莲心、桃仁、胎菊、金银花、五味子、罗汉果、何首乌、枸杞子、胖大海、车前草、益母草、红景天、麝香、阿胶、鹿茸等,但读了《本草医人论事》,大大增智长识,多知道了不少以前不注意冷门的中草药,有的看了注释后才了解原来这也属中草药啊,还知道了那么多的主治、功效,谢谢,谢谢!
古广祥的这书,不是掉书袋,卖弄自己懂多少中草药,因为他出身中医世家,从小耳濡目染,长期浸淫在那种氛围中,有关中草药名字、中医中药知识已深入到他的血液他的骨髓,用中草药来构成楹联的主要成分,于他,轻车熟路,自然而然,这是一种爱好,一种趣味。我也做过几副联,长江入海口的国家级文保单位天妃宫至今还有我撰写的楹联,当地的名人追悼会也用过我的挽联,但我很少写联,主要原因是水平有限,太花时间,太费脑子,小小一副联,短短十几字,得反复琢磨、斟酌。而古广祥的药联,不仅要对楹联技法烂熟于心,运用自如,还要对中草药如数家珍,一语双关。这等于是带着镣铐跳舞,难度系数大大提高,他的药联,经得起行家的推敲,值得学习,不能不对古广祥先生佩服不已。
古广祥的这本书,说起来带有一定的自传性质,但涉及的面还是蛮广的,他个人的经历,与他的家庭际遇只是一个切入口,大背景是国家、民族的风云变幻。譬如疫情,他作为中医界的权威之一,没有作壁上观,而是实实在在地参与了,在他的书中也有记录与展现。
古广祥的这本书,还有多篇涉及中医养生,在《论素食养生》《饮食新主张》等篇章中,提出了“食饮有节,物我相适”“养生之道,所尚在质”的观点,重申了老祖宗的“药补不如食补”“阴阳平衡”的主张,我信之。
也许,我过了古稀年龄,胃口越来越偏清淡,养成了基本吃素的习惯,我居住的小城太仓素菜馆寥寥无几,我最喜欢的是“大慧蔬屋”,这家的素斋最正宗的,是同觉寺开的,同觉寺的住持曙提法师是我朋友,如果古广祥有机会来太仓,一定请他去“大慧蔬屋”品尝一下,这与他倡导素食养生是一致的。并且可以与曙提法师认识认识,曙提法师既是位书法家,也是位作家,出过多本书籍,会有共同语言的。
古广祥的这本书,我看着看着,越看越觉得是本随笔集,像《律师是个良心活》《名声是衡量事业的标准》《善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行为》《笔墨是书法家的灵魂》《榕树根须堪可读》等都是典型的随笔,夹叙夹议,观点鲜明。当然,也有部分属散文,譬如“感怀篇”“人物篇”“游记篇”,就有多篇是散文写法,记叙、描摹、刻画,出于记忆,出于回顾,出于缅怀,真情实感,立此存照。
古广祥的这本书不说包罗万象,也算别具一格,论及了多个方面,譬如,论及了对作家的评价,对书法的评价,还把自己的养生观点与书法结合在了一起。古广祥应该有不少书画界的朋友,我注意到这书的书名题写,封底篆刻,与版权页“海湖居”的题词,以及书中的几处书法作品,都出自名家手笔,使书增色。
古广祥作为一个长期在香港生活的文化人,写文艺,写美食,写养生,写旅游,写名人,写时论都不奇怪,让我吃惊,让我刮目相看的是他还写了“三农篇”,写了种粮,写了扶贫,写了种果树,写了农村妇女等,看来他关注的面不仅仅是他眼中的中医中药这个面,还有更高更广泛的层面,有忧国忧民的心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