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手指往外掰的父亲
文/姚春华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二十一个年头了。每年清明节,我们兄弟姐妹相约来扫墓。把墓前坟后插满了五颜六色的各种清明旗,以此表达对父母的深切怀念,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今年,我有一个特别的想法,我要把想对父亲说而又未说的话写下来,用来寄托我对父亲无尽的哀思。
一九六六年,父亲所在的学校,宣传标语和大字报铺天盖地。大部分教师成了被打倒的对象。我父亲房门上被挂了一张白色的门帘。门帘由两张大白纸连接而成。上张写着:“打倒姚XX”几个大字。下张写着:“打倒地主姚XX,并踏上一只脚,叫他永世不得翻身!”当我看到这大字报时,心里怦怦地直跳,感到非常害怕。害怕我在同学们面前失去优越感;害怕爸爸经受不住打击。接连几天,我看见父亲低下头,弯着腰,小心翼翼地用手揭开门帘进岀房间。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只想把那门帘掀掉。 随着运动的深入开展,学校开始停课闹革命。有的老教师被批斗,有的还被拉出去游行。只见被游行的老师头上戴着又高又尖的帽子;胸前还挂着写了名字的大纸牌。幸好我父亲只挨了批斗,没有被游行示众。 有一天,学校团支书找我谈话,动员我上台发言,在批斗大会上检举我父亲的问题。还说,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叫我和父亲划清界线。其实,我也不知道父亲犯了什么错误。
我为了好好表现自己,有一次在批斗父亲的大会上发了言。记得我发言的大意是:姚XX,你是一个没有改造好的臭知识分子。星期天回到家里什么活都不干,还要选好的吃。你是地主的孝子贤孙,把你父亲的瓷像还保存到现在,你有什么目的?我要和你们划清界线,做个革命者。

批斗会过后,父亲没有说一句责备我的话,还真的把爷爷的遗像毀掉了。后来我才知道,父亲不但没有剥削过穷人,他还有这样的举动:土改前,爷爷叫他去收账,他不但分文未收,还把那账薄都烧掉了。爷爷气得咬牙切齿,用棒子狠狠打他,他咬牙忍受着。
“文革”期间,五类分子的子女不能当红卫兵,招工、招干、参军一律靠边站。我很抱怨父亲。责问他:土改时你是区里的秘书,为什么不回家与村里的土改干部交涉一下,争取不划自己家的地主成分?为什么你们兄弟三家只有我们家是地主成分?害得我们没有出路。父亲当时没有作任何解释,直到“文革”结束了,父亲才把实情告诉我们。他说,土改前一年爷爷才去世,因为他最小,没与爷爷分家,爷爷死后就把田地给了自己。如果他和土改干部打个招呼,不划自家的地主成分,那多余的田地就拿不出来分给穷人。这样就不公平了。再说自己也没想到,成分有这么重要。
后来我们才明白,父亲宁愿愧对子女,也要无愧于人民。 记得一九九二年,我大侄子与一青年发生摩擦,父亲也惹了家人的一些埋怨。有一天A跑到侄子家看电视,不知怎么打碎了侄子家一只精美的花瓶(侄媳陪嫁物),一声没吭就走了。事后我侄子找A理论,A态度很生硬,两人吵了起来,还发生了你推我搡的肢体动作。A竟跑回家摸来一把菜刀,气势汹汹,说要与我侄子拼命。我父亲闻声出来,问明原因并好声相劝。A哪里听得进,一把刀在手上挥来挥去,一副亡命之徒的模样。我父亲问A有什么要求,A说要讨回那一拳,不然就赔他医药费。但侄子赌咒发誓说没打A。两人吵得不可开交。为了不酿成大祸,我父亲只好满足A的要求,给了他八十元钱,并把他劝回了家。 劝走了A,家里人很不服气,七嘴八舌说父亲的不是。说他十个手指往外掰,向着外头人。这事本来理亏的是对方,赔了钱别人认为就是输了理,说他软弱怕事,被人家欺负了还忍气吞声。后来,我回娘家了还在说父亲的不是。父亲对我说:有时让人不是怕人,小不忍则乱大谋。如果当初不给对方80元钱,闹出人命怎么办? 两年后,A主动退回了80元钱,两家又和好如初。我们才知道父亲用心良苦,是最明事理的人。 一九七九年,父亲从教师一线退休回到家乡。深知改变家乡落后面貌要从教育入手,于是拟出了一个“筹资助学”计划。首先他逐个走访沙塘片区几位有名望的老人,把自己想在本村设立助学基金的初衷告诉他们。在几位老人的商讨下,订出了以下不成文的条规:一、退休人员带头捐款,每人每年不少于200元;二、村民捐款自愿;三、捐款数目入账并公示;四、专款专用,用筹集的资金奖励考上高中和大学的学子。在父亲的号召下,村干部积极支持并选派一人管理助学基金。从此,村里符合条件的学子就能拿到奖学金。学子们把拿到奖学金当作一大荣誉,激励自己发奋读书,立志成才。村里送读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风气越来越浓。读了书有出息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又回乡回报父老乡亲,为建设美丽家乡贡献力量。
父亲退休之后很少闲着。村里人请他写楹联真是有求必应,办红白喜事分文不收。 有一次,有位大叔见我父亲犁田回来说,满爹你是知识分子还会犁田呀?你真牛!父亲即刻写下一首诗《满爹牛》: 满爹牛,至今天,下田耕,犁耙过后,浪冲墈,水击田埂。
满爹牛,忆当年,奋力耕,连骂带鞭,好心酸,遍体伤痕。
满爹牛,至今天,把绹牵,改革开放,喜空前,笑声一遍。
邻村一黄姓人家,祖父头一天去世,父亲随后身亡。把个孙子急坏了。他请我父亲去办大事,写挽联。其中一副是这样写的:慈祖刚逝,严父又亡,指手问苍天,连当大事理何在?素服未除,孝冠复戴,低头读蓼莪,更叹劬劳痛枉极。
人们还传扬我父亲写的一副对联,平息了一场人命关天的风浪。
方画匠屋里,有一歹毒丈夫,一天晚上把自己的老婆杀死了,然后逃之夭夭。东窗事发后,死者娘家来了几十号人,怒火冲天,要“打人民"(摧毁对方的家)。说要让杀人犯家毀人亡。被害之妇的丧事也是请我父亲去写的挽联。现在只知道挽联的大意了。上联遣责杀人犯毫无人性,罪该万死。下联,劝慰娘家人为子嗣着想、莫"打人民"。最后女方娘家人大发慈悲,没打那场"人民"。大家都说我父亲的工作做得好,挽联写得好。劝醒了对方,手下留情,避免了一场大灾难。
父亲一生豁达大度,菩萨心肠,为村民做了许多善事。有人病情严重又无钱看病,他伸出援手。有的小学没读完就想辍学,父亲去做工作,垫学费。给孤寡老人送东西是常有的事。有一件事我记忆犹新:一个村民家里非常困难,想到深圳去打工,又没有盘缠,父亲送了他路费。一年后这个村民挣了钱回到家乡,听说我父亲已经地下安息了,他便买了炮竹纸钱,跑到我父亲坟前跪拜痛哭,念念不忘我父亲对他家的帮助。
其实我们家也不富裕。早年,父亲退休金不高,家里人多,需要用钱的地方多,有时经济还拮据。父亲总是省吃俭用,但对他人总是热情大方。人家请客,他去帮忙,还要送一份礼金。可是自家很少请客收礼,连他八十大寿也没请客。大寿前一天,他去了长炼我家,说是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住了两天就回去了。第二年,父亲一病不起,永远离开了我们。临终前给我们留下了10个字的遗言:敬仰先祖德,祈佑后人贤。这是多么语重心长的遗言啊!这也是给他自己写的挽联吧?我们把这副挽联和父亲的遗像挂在一起,寄托哀思,不忘父亲的教诲!
清明节又快到了,麻麻细雨,绵绵哀思。敬爱的父亲,当年我斗你时为何不责骂我啊!至今留下深深的内疚。现在回想起来,父亲平凡里透着伟大,严肃里装着慈祥,奉献里种着希望。亲爱的父亲,我拿什么报答你呢?写此短文,算是清明节女儿送给您的一挂吊钱吧!
读者点评:
杨凭墙:
作者此文里的主人公,既是慈父,也是乡贤,两种形象相互辉映,感人至深。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自我揭短,追忆当年斗争会上“大义灭亲”猛批父亲的情景,勇敢触及到人性的弱点、亲情的局限与灵魂的痛点,不但充满了愧疚之情,同时也大幅度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历史深度与灵魂拷问的内在力量。而这种忏悔意识,于我们当下的文学写作,恰恰是特别匮乏但又特别珍贵的精神元素。
严小平:
一个近似伟大的父亲,点点滴滴的“外掰”感动着我们,思念大声地说出来,才能弥补心里的遗憾。如果时光倒流,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愿意从头再来。感谢您感情真挚的好文章,向您的父亲致敬。[抱拳][抱拳]@春华秋实
三山轩主:
此文很感人。一位八十岁的长眠地下的乡贤,愿他精神不朽,天国冥安![合十][合十][合十][玫瑰][玫瑰][玫瑰]
黄正兵:
作者的父亲姚承先老师,是我的恩师,在我读完小的时候,姚老师把我的作文《春天》作范文在课堂上朗读,从此我爱上了语文,有时还给我“开小灶",至今难忘。
今 读此文,我读出了四句话三个写作特点。
一:作者父亲天真得像一滴露水,清纯得像一滴蒸溜水。
土解时,父亲是区里的秘书,为了把多余的田分给农民,却让自己变成了一个不是地主的地主,在特殊年代挨斗被“踏上一只脚,永世不得身";父亲的父亲要他去讨账,他却把账本烧了,讨了一顿好打。这是对弱者的同情,对家的背叛,其心纯朴得可用X光透视啊?
二:才气满天下,甘为孺子牛。
作者的父亲诗词歌赋联文样样精通,《满爹牛》接地气,堪称经典,一联劝退一场官司,一场“打人民"的民斗。一联能退百万兵,一身正气有担当。且扶犁掌耙,栽田割谷,样样能干,是书生,亦是孺子牛。
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帮人办红白喜事文案,分文不收,还送礼金,邻居们有困难就去接济,別人外出没路费,他就去送盘缠等等,而他自己过八十大寿,分文不收,零酒席,躲到女儿家,生日过完后两天才回家。
四:款款深情,捐资助学。
在村里倡导助学计划,带头捐资,形成气候,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播种春天的希望…
三个写作特点:
一是真笔写真人,写出真性情,父亲形象跃然纸上。二是朴实无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三是详略得当,张驰有度。如写父亲讨账,躲过生日很短;写犁田写对联平息祸灾写得很详细等,作者写文章像一个高级缝纫师裁衣一样,多一分则过长,短一寸则过少,裁剪出来的衣总是像最合身的好文章。
陈健:
拜读春华老师所写的佳作,感慨万千!
你父亲是我的老师,后来又成为了同事。他老人家一生为人师表,关爱学生,乐善好施,他老人家的为人,为事,为业,永远是我的榜样,你文中所适及的事例,我都知晓,他老人家为原关王乡所写的教育誌,乡誌,我一直珍藏在家里呢,帮我代作的对联也记在我的笔记里。满爹是一位难得的良师益友。细品你为父亲所写的美文,回味无穷,为你点赞,向你学习!
满爹的学生,陈健敬上。于安徽芜湖孩子家。
姚建华:
看完四姐写的巜十个手指往外的父亲》的文章后,父亲伟岸的形象又浮现在我眼前。我的父亲何止是那拉车的牛,登天的梯子,还是我心中永远不灭的灯塔。他那严于律己、宽厚待人的胸怀;他那心中有事还能泰然处之的格局;他那忍辱负重照样前行的品质,他对儿女们“人品重于山,良心比金贵”的教导……始终激励着我,并且鞭策我也像他那样为社会,为乡邻,为大家庭也做一些微不足道的贡献。我最尊敬的父亲,请您地下安好!子孙们虽然远不及您那么完美,但您的优良传统我们将永远传承。
刘特生:
手腕往外掰的父亲。深刻揭示了作者对己故严亲的深切怀念和崇高敬意。作者之父是本人最熟悉的长者之一。看文章文神合一。毫无华众取宠之笔。是的作者之父可配厚德载物四字。佛教中有心量有多大,福报就有多大。看作者家的福满门。也许就是上辈们修来的福报吧。刘特生看春华华章随笔。
姚灿华:
春华妹妹:看了你写的怀念父亲的文章,心里好寒,好难过。父亲的病如果发现的早,及时去大医院诊治,可能还能活几年。没有后悔药啊。父母一辈子养育我们太不容易,太辛苦了!我们有愧于父母亲,现在有什么办法呢?
姚娱华:
春华姐姐好!每年清明对父母都特别怀念,你写的文章代表了我想对爸爸说的话,父亲的好远不止这些,只是用纸也写不完他老人家的优秀品质。祈祷父母九泉下安息!
姚丽华:
姐姐:看了你写的清明节怀念父亲的文章,我流了几次眼泪。父亲大伟大了,我非常敬仰父亲的大爱情怀!

作者简介:
姚春华,微信名:春华秋实。中师毕业。小教数学高级教师。先后在杨林乡和长岭炼油厂子弟小学教书。长炼是我的第二故乡。喜欢阅读,偶尔码码方块。现在,"巴陵老街"群成了我的精神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