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作者:刘泽达
窗外有二棵柚子树,它们在满天星光中无眠,花香袭人,伴我写下这些琐碎的文字。
我是孤陋寡闻,世界读书日,近几年才得知有这么个日子!专门定一个日子为读书,就好比专门定一个日子为过某某节,节是不天天过的,书还是要天天读才好。
对于读书,我从小就很喜欢的。当然,不指数理化,我偏向于文学传奇之类的书籍。幼时,连环画主导了我的快乐时光;八十年代,金庸先生的历史小说又主导了我少年绮丽的武侠梦;再后来,没有了江湖,只有了改革开放人人奔向沿海打工大潮。
打工文学曾一度辉煌,这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次激烈碰撞后,产生的耀眼的火花。
那个时候,我也想成为"作家”的。从工地下班后,躲在宿舍单人床写一些从来没有发表过的诗歌。
工友们下班后,聚在一起,一个劲儿抽烟喝酒,然后在一副扑克牌里此起彼伏的炸弹声里消磨时间,全然不知我沉浸在书海中的独乐。
返乡后,因为读书的原因,一家办私立学校的老板慕名而来,请我去教书。几年后,私立学校风生水起,该老板名下的学校因教学质量好,公立学校生源锐减,无生可教!当地政府部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改变了策略,合并求全,我也顺理成章被公立学校请去当代课老师。
代课老师的薪酬待遇是很低的,可对于一个嗜好读书的人来说,这不算是什么困难。我上午教学,下午种地,晚上读书,日子过得充实滋润,不知不觉在这种两点一线的乡村远去了青春韶华。
直到2014年的初春,我一本接一本地读,读完了乡村学校小图书馆的藏书,便打包行天下来到了省城长沙。行李袋的衣服并不重,重的是从乡下跟我进城的几本书。
长沙是书香城市,像饥饿的牛踏进一片绿油油的菜园。我不胜感激,在长沙找到了众多的知音,那就是图书馆的读者。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长沙县图书馆的一个读书征文比赛和阅读知识答题竞赛,连获两个奖励,得到一套珍藏版的四大名著和几百元的奖金。读书让自己心灵家园不再孤单,读书让自己找到了精神支柱。
社区的领导看我这么喜爱阅读,就把社区书屋交给我管理,我俨然成为了书的主人,也成为了书的朋友。
有时读书读得忘记了时间,书屋外的活动室是另一位长沙老嗲管理的,他下班了,把卷闸门锁上了,免不得又要他走一趟来开门。
后来,我带上一些干粮(面包、矿泉水),即使忘记时间,就呆在书屋彻夜读个够,读累了,就从活动室找两张较宽的长凳子拼在一起,用旧报纸当枕头,就这样和书而眠,睡上几个小时,天就亮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只是古人以读书来追求功名利禄的一种奢侈品!我的读书,只是出于一种兴趣爱好,与功名无关!当然,虚名还是有一点。读得多了,来了灵感,就信笔涂鸦,一气呵成。发表文章了,朋友们免不了鼓励鼓励,就心满意足。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个是读书人的梦想。万卷书就在图书馆,万里路就在脚下。知行合一,读书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孔、孟、老、庄,他们是读过许多书的,所以才有了他们的思想。诸葛亮在南阳束发苦读、李白十岁观百家的博览、范仲淹划粥而食的贫读……无数圣贤先哲都是我们读书人的榜样。有些人,不读书,当然也可以成材,但如果加上书香和儒雅,岂不更加完美。
尽言书,不如无书。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如果在书中出不来,那就是读死书!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经典著作。我们读书是为了传承创新,并非以读书而读书。
世上可读的书籍浩如烟海,世上有思想的人其实并不多!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简简单单的为己的思想。如果人人从书中读出大爱,那么这个人类社会将是多么的美好。
社会是多元的,我们并不能强求人人读书,且爱上读书。我们读书,相信这个世界仍然充满爱,充满爱心,充满醉人的书香。
握一卷书,读人间百态;握一卷书,读山河锦绣;握一卷书,读绵延不断的中华上下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