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童双勋

又一个春天来了,阳光明媚,草长莺飞,万物复苏,到处充满勃勃生机。春风吹青了小草,吹红了桃花,吹绿了柳梢,吹醒了青蛙,吹来了燕子……伴着春风,又一个寄托哀思的清明节到了。慎终追远,敦亲睦族。每到清明节到来之际,我都会深深回想起我已故的亲人,想起我敬爱的舅父舅母。
自从我记事起,在我心目中的舅父是个中医大夫。每次母亲领我或我长大了去看望舅父时,都见他身穿白大卦,脖带听诊器,正在专心致志地给病人把脉或听诊胸背。看到一个个急切等候看病的人,母亲和我都不愿打扰舅父,便在一旁静静地等候着,生怕分散他的注意力,影响他给病人听诊把脉。待舅父忙完后,才忽然发现了我们。
从舅父的诊所到他的住处,不论是墙上的挂图还是书柜里的书籍及各类摆件,都是有关中医知识的内容。
古训曰:“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为医者,德为先。舅父从医以来,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用力做事、用情做事、用心做事”,时时、事事、处处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始终让患者满意、同事佩服、家人为荣。
对于中医大夫而言,越老越令人尊敬。特别是随着岁月的增长,舅父在行医方面积累了不少临床经验,医德好,医术高,获得了患者的一致认可。前来舅父诊所看病的人也越来越多。病人除了常来的外,时常有许多都是慕名而来的。除在诊所外,在家里等候舅父看病的人也不少。
母亲姐弟2人。在扶风县城关镇苟家庙村东塬队,姓吴的只有一家。一提起吴家姐弟,村里人都称赞吴家家风好,夸姐弟俩从小就好学上进,为人忠诚老实,孝敬父母,也很会过日子。

舅父比母亲小3岁,从小自学中医药,一直从事中医药的学习与研究,一生行医。于1951年就加入了扶风县卫生工作者协会;1953年加入了陕西省中华针灸学社;1954年在陕西省咸阳中医学院学习。先后在县乡村卫生所工作,1983年参加省上乡医统一考试,颁发了乡村医师证书。
舅父育有6个子女,女儿菊凤、列凤、小凤和儿子文瑞、文虎、文魁。表弟文魁是舅父最小的儿子,1976年高中毕业后,在舅父的扶持下,在县城开办了“扶风康复药店”,中西结合,舅父坐堂,表弟取药。随着时间的推移,药店已从老区搬至新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除了销售药品外,还增加了医疗器械和康复器材等。目前,药店经营的继承已延续到了第三代,表弟的长子刚刚为管理经营执业药师。
父亲比舅父年长10岁,晚年时突然肠胃有些不舒服,时常闹肚子。当时,舅父已离开了诊所在家休养。舅父便对父亲说:“姐夫,我现在基本上也闲了,有空了,想请您到我那里呆一段时间,我们哥俩住在一起,我观察观察,用中药给您调理一下”。父亲也随之答应。但服了舅父的中药近一个月,还是时好时坏。父亲怕影响舅父的声誉,就说:“有所好转,好一些了。”但用心的舅父注意细心观察,认为病态发展不好,便告诉家人去大医院检查检查。世杰哥便带父亲到西安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医学院做了个活检,诊断结果为直肠癌,已到了晚期。虽然舅父想了不少办法,也未能减轻父亲的病痛,挽留住性命,舅父也感到很内疚。

舅母(老家叫妗子)比舅父小两岁,系家庭妇女,一生乐施好善,并在法门寺皈依佛门,受菩萨戒,为在家居士。舅母常怀一颗慈悲之心,家中设有佛堂,坚持每天早晚诵读“金刚经”等,并经常到附近的法门寺、大明寺、福民寺去烧香拜佛、听经说法、参加法会等,修清净心。遇佛友临终时,常在法师的组织下,昼夜诵念“阿弥陀经”,临终助念,加持护送佛友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舅家表弟文魁在回忆时告诉我:“在我小的时候,听奶奶和父母亲讲,在旧社会我们家就有佛堂。有一天晚上,家里窜进来几个土匪,用绳子绑住我的奶奶,手里拿着火把说,快把家里值钱的东西拿出来,不然就烧死她!当时,我的姑姑说:‘别烧我妈,家里有个金佛爷给你们’。那个领头的看到了佛像说:‘瓜娃,这个佛像是铜的呀’?他们拿走了佛像,才保住了奶奶的命。从此,家人们都说是阿弥陀佛救了奶奶的命,更加坚定了全家人念佛的信心”。
以前,东塬村住的都是窑洞。舅家有三孔窑,六间瓦房。由于地势低,窑洞时常出现塌陷。后来,在乡村的统一组织下,全村人家都搬迁至塬上,舅家也盖起了二层小楼。在舅父舅母的动员下,在村子场房塑了佛像,有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费用由全村居士随缘集资,善款不等,吃住等剩余费用舅家全部承担。因此,也有人笑称此佛堂为“吴家庙”。
随着时间的推移,场房经不起岁月的磨砺,坍塌了。为了延续舅父舅母的善念,于1998年,舅家人又动员村里居士民间筹资兴建第二庙——“法元寺”,舅父舅母全家人一次就带头捐款3万元,在舅父舅母亲的带动下,居士们特请村长负责施工修建,大家有的出钱,有的出力,寺庙很快落成。请大生师父如安师住庙。随后舅父舅母和家人又为法元寺“善生房”捐款1万元。以求佛陀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舅父舅母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二老始终用一颗优雅的心去对待生命中的每一天,心平气和地接受生命的磨难,平心静气地接纳生活的不完美;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安排生命中的每一天,对需要帮助的人主动地伸出援助之手,温柔对待出现在生命中的每一个亲友;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存放生命中的每一天,友善地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也宽容的对待他人的缺点。
据舅家表姐表弟介绍,舅父临终前的一天下午,风和日丽,老人手拄拐杖,在村子左邻右舍的各家各户走了走。与乡亲们见了见面,说了说话,打了打招呼。回家后躺下就与世长辞了,好像熟睡了一样。享年80岁。
舅母临终当天,表姐菊凤和弟媳彩玲正在身旁。老人一切都感觉很好,突然说自己要上床躺一回儿。当表姐扶她躺好后,感觉老人的呼吸有点微弱,便急忙请来医生给瞧瞧。医生听了听老人心脏的跳动,便告诉表姐说,准备后事吧。舅母为佛家弟子,竟这样一躺,就告别了家人,往生去了西方极乐世界,享年87岁。
舅父舅母墓地位于扶风老县城的东塬坡顶端,座东面西,背靠寺庙,视野开阔,居高临下,鸟瞰扶风老区县城的全貌,一条常年涓涓不绝的韦河从脚下流过,真可谓风水宝地,世外桃源。
家人和亲戚们回想起舅父舅母临终前的一刻,真感到非常奇妙,不可思议!二位老人走时面带笑容,安详如睡,毫无痛苦,仪态殊胜,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舅父舅母寿终正寝的一切一切,在当地被传为佳话。从舅父舅母的后事中,我感到世上的万事万物,开头好再加上结尾好,善始善终,才是一个圆满的结局。人固有一死,走的自然,自己不受罪,儿女不受累,是人生的一大福气,也是佛心所归,人心所向。
缅怀舅父舅母情怀,寄托外甥无限哀思。这些年来,我和根深弟长期离家在宁夏和新疆工作,曾几次邀请舅父舅母到我俩工作的地方旅游一下,散散心,看看外面的大千世界,领略一下异乡的风土人情。舅父也有心思,却因家里离不开或身体不适而迟迟未能行动,造成了终身遗憾。在人生中,有些事情可以补办,唯有遗憾无法弥补,它将伴随终生。
“清明时节情伤悲,两眼泪流化作雨。抓把黄土撒天地,洒壶浊酒仰天祭”。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人离去。而每一个人的离去,都会带给亲人无限的悲痛和怀念!舅父舅母的一生是历经坎坷、饱经风霜的一生;是勤劳俭朴、艰苦创业的一生;是平凡无奇、朴实无华的一生;是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的一生;是善良贤明、通情达理的一生;是和亲睦邻、乐善好施的一生。二老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留芳百世的伟业,但他们的人格力量和优秀品德,永远激励着子孙后代。他们的音容笑貌永远活在子孙们的心中。

长 在 心 底 的 丰 碑
——读双勋清明祭文
杨新润
清明时节,外甥以万言篇幅,深情缅怀舅父舅母,字字含泪,句句抒怀,无限哀思,何以寄托?
人世,天天有人来,时时有离去;惟至亲离别方最悲伤!因此,有了无限悲痛万般怀念!
如同所有长者,老一辈终生历经坎坷饱经风霜,虽勤劳俭朴艰苦创业,却平凡无奇朴实无华;尽管任劳任怨善良贤明,却如黄土质朴默默无闻……
然而,能够久传后世的,惟有他们和亲睦邻乐善好施的秉性,惟有他们勤勤恳恳贤淑品顺的德望!普通如尘埃,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留芳百世的伟业,但是,他们的人格魅力良好家风和优秀品德,永远激励着子子孙孙永世后辈——这,才是堪称楷模的精彩,才是永恒耸立的伟岸!
试想,长在心底的丰碑,谁能掀倒呢?
(注:杨新润,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巡视员,副研究员)
作者简介

童双勋,笔名里劝,陕西省扶风县人。1952年生,1972年入伍,从军26年,1997年转业地方工作。先后任文书、干事、政工科长、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武装部副部长、邮政局办公室主任、《宁夏邮政报》总编辑等职。编著有《公文写作与公文规范处理讲座》《童双勋见报稿件汇编》《童双勋工作研究文章选》《宁夏邮政报评论员文章汇编》《我的人生旅途》等。《扶风县军事志》《天南地北扶风人》《青铜峡军事志》《吴忠邮电志》等丛书收录其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