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4营营长姓杨名兆德,山东人,他近一米八的个头,黑脸堂,粗眉大眼,大嘴巴,说话声音有些沙哑,瓮声瓮气的。他的腰板总是挺得倍儿直,不怒自威,走起路来虎虎生风。我们当兵时他有四十出头,佩戴大尉军衔。战士们心目中的营长形象一是来自自己的观察,二是来自部队中老兵们的口口相传。先说说自己的观察。杨营长参加过解放战争与抗美援朝战争,他身上无时无刻不闪现着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老军人的威武和刚毅。不用说带队伍,就是带家属,杨营长也是一派军人手法。在北京房山县琉璃河旁驻扎时,早晨六点钟只要起床号一响,归杨营长直属专管的那个“班”——他的四个孩子,都会咕噜噜地爬起来,与战士们一样列队出操。你看那个“特种班”,大的不过十岁出头,小的也就五、六岁,在杨营长的带领下,稍息、立正、向右转、跑步走,蛮是那回事。这在当年也算琉璃河军营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战士们出操训练,只要杨营长站那观看,战士们的精神头儿就会立增百倍。对战士训练中出现的姿态不规范、持枪不威猛的差错,杨营长总会和颜悦色地走过来,耐心地给予指导与示范。观赏杨营长那利利索索、八面威风的示范动作,确实是一种享受。他的立正、转身、正步、踢腿、抬臂、敬礼等一连串的动作无不生风带响,那“刷刷刷”的声音让围观的战士、群众看到一名老军人独有的风采,禁不住地为他鼓掌叫好。杨营长最拿手、最令人赏心悦目的示范项目是出枪与拼刺。你看他双目圆瞪,右手提着打开枪刺的长枪,猛地向正前方一扔,随后“啪”的一声响:左手抓住枪管、右手把住枪托、左腿弓步向前、右脚蹬踏、右腿绷直、口中一声高喊“杀!!”七个动作瞬间完成。那喊声、那神态如巨灵神发威,东北虎下山,神勇、神威、神气、神韵,至今让你历历在目,永难忘怀。遇到营、团出操,看戏、观影,部队常常会以营连为单位相互拉歌,我们4营的集体大合唱是全团公认的第一。每逢拉歌时,杨营长就挽好袖口,精神抖擞地来到队列前,双拳一挥指挥起来,全营指战员气运丹田,与其说是唱,不如说是吼,六、七百人大展歌喉,如排山倒海、如万炮齐鸣。一次,在云南开远军营的大礼堂,战友歌舞团为出国部队慰问演出。我们4营地动山摇的大合唱惊得演职员们纷纷扒开帷幕,挤在台口争相观看。杨营长总说:“要唱,就唱出军威;要唱,就刺刀见红,要唱,就要唱出一身的英雄虎胆!”有杨营长领着队伍向前冲,我们4营确实迸发出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入越后,在极短的时间内,我们开挖、抢修出越北7号战略公路最艰险的中段工程。受到援越总指挥部齐洪标将军和总参谋部首长的表扬。再说说4营战士们口口相传的关于杨营长的军旅生涯。我们杨营长在朝鲜战争中,虽作战十分勇猛,但也常常违反军纪。他有如电视剧《亮剑》中的李云龙,屡升屡降。他打过多次大仗,当过拼刺英雄,却只熬个营长的官衔。比如,我军在朝鲜战场上的一次设伏,杨营长当时是连长,他所在的大部队趴在雪地里,准备诱敌深入,大家忍冻挨饿,纹丝不动。对面敌人用炮火袭扰,未看出什么名堂;紧接着敌人派出一架直升机低飞侦察也未发现什么目标。敌人的直升机随后就降落在战士们设伏旁的一座小山上,从直升机上下来几名敌兵想做实地勘察。杨营长看着直升机非常地眼热,他心血来潮,立即带上一个班,悄悄地运动上山,开枪打死了从直升机上下来的四、五个敌人,缴获了直升机。虽缴获了直升机,但暴露了设伏目标,诱敌深入的计划落空了,营长的上级首长提枪点着他的脑门,要枪毙了他。多亏其他首长说情,令他在强敌面前戴罪立功,去抢占敌人占据的对面山头。他带上全连,发一声喊,冒着枪林弹雨,猛打猛冲,拿下了敌人占领的山头。战后,功过相抵,没枪毙他,亦未升未降他的职务。还相传一次战斗胜利后,上级首长让他率一小队战士,押运一批战俘到后方某营地。战士们荷枪实弹,押着褪下枪栓但仍背着枪械的战俘走在冰天雪地里,两天两夜饥寒交迫,困累交加,眼看很难完成押运战俘到指定营地的任务。在一个山口处,突然战俘们欲图谋不轨,他一声令下,全体战俘被就地报销。事后营长被降职并蹲了禁闭。战友们口口相传的杨营长的故事,当年没有弄明白,现在也没有机会考证清楚了。但无论如何,战士们爱戴杨营长,尊敬他,崇拜他。有他在,全营战士意气风发,提神壮胆。什么苦与乐,血与火,生与死,一切都不在话下。在援越抗美的战场上,战士们与杨营长一起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上演了一幕幕壮丽的青春之歌。最近,我从我营原14连连长马于明处获悉,杨兆德营长已过世多年,让我们这些老部下们深感痛惜。
左起第二人为58团四营杨兆德营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