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大地 塞北散文】1295 清明的思念 || 涛声依旧(浙江)诵读 || 箫雅

清明的思念
作者 || 涛声依旧(浙江)
诵读 || 箫雅
编辑 || 荆枫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些天的雨,落的纷纷扬扬,不停地飘过夜的窗台,我多么希望时光能够倒流,但我清醒的知道:燕子去了有再回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梨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而远去的父亲,远去的时光,那些曾经属于我们的而跌落在时光深处的宁静和欢乐,是再也回不来了,陪伴我们的只能是魂牵梦萦的思念与伤感。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是一位坚强勇敢、自强不息的人。父亲虽然出生在家境殷实的大户人家,但分家之后的日子却日渐衰落。13岁那年,爷爷的意外离世,丢下了孤苦伶仃的奶奶和父亲、叔叔、姑姑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命运从那时候开始,就注定了父亲苦难的童年。上了不到三年学的父亲因为没有了家里的顶梁柱而被迫辍学,用稚嫩的肩旁扛起了本不属于他那个年龄的重担。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原本应该是成年人所承受的劳作生活,顷刻间却成了年少父亲的生活全部。在一个寒气逼人的腊月,白天奶奶请族人把家中猪栏的栏肥挑到麦地里,晚上的一场大雪把堆放在麦地里的栏肥覆盖的严严实实。第二天,寒风凛冽,屋檐下挂满了晶莹的冰凌,田野上白茫茫一片,村里人都穿着厚厚的棉衣躲在房子里……而父亲与仅有11岁的叔叔却冒着严寒,踩着咯吱咯吱响的积雪来到了麦地。兄弟俩用手一边揭掉栏肥上厚厚的积雪,一边把几乎已冻成冰的栏肥一束一束撕开撒在麦地的空间。没过多久,兄弟俩纤细稚嫩的小手被冻得像小胡萝卜似的肿了起来,但坚强的兄弟俩咬紧牙关,硬是把堆放在麦地里的栏肥全部撒完。刚一回家,双手冻得疼痛难忍的叔叔扑到奶奶的怀里呜呜地哭了,酸楚的泪水模糊了母子二人的双眼,小小年纪的父亲如成人一样的语气劝慰叔叔:“男子汉不能流眼泪,我们要学会坚强”。苦难的童年生活,让父亲有了刻骨铭心的终生记忆,也养成了他一生不畏艰难困苦的坚强性格。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是一位正直忠诚、淡漠名利的人。长大后,父亲怀揣报效国家、保卫人民的情怀,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期间,由于他奋勇杀敌,屡获战功,加之当年在部队里他也算得上肚子里有点“墨水”的文化人,上级领导给了他提拔当干部的机会,但都被他婉言谢绝。在一次连队的文艺表演中,颇有艺术天赋的父亲被上级文工团的领导慧眼相中,他却以自己更适合基层一线部队生活为由婉拒了进入文工团工作的机会。从部队复员后,父亲也有过到大城市军工企业工作的机会,但孝顺的父亲心中始终放不下独自生活在老家的奶奶,最终还是把这一能够改变一生命运的机会,留给了一位同样上过战场的战友,他自己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浙江浦江,当了一名道道地地的农民。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是一位勤劳能干、奉献无声的人。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父亲与村里年富力强的男劳力一起,怀着“斩断浦阳江,两岸变谷仓”的美好夙愿,带着生活用品和簸箕、扁担、锄头等劳动工具,参加了县里有史以来的最大工程——通济桥水库的建设。按照当时的规定:工地民工以挑土的次数发放木签,每顿就餐都根据木签的数量来决定。一个风雪交加的傍晚,多数人在完成挑土任务之后,纷纷拿着木签去食堂等候排队吃饭,其实父亲比他们更早完成了挑土任务,但受过部队教育的父亲根本没去计较这些,他心里所想的就是能够早日建好水库,让自己的家乡不再遭受“靠天吃饭”的困扰。暮色越来越浓,雪也越下越大,凛冽的寒风在空旷的工地上呼呼地刮着,惟有父亲仍独自挑着沉甸甸泥土的身影在取土与大坝的路途上穿梭着……等父亲歇下来前往食堂就餐时,食堂的饭也没了!
无论何时,父亲总是把集体的利益看的重于一切,只要是集体的事他总会竭尽全力去完成。当年生产队里要建晒谷场,按照劳动力的多少分配挑沙子的任务,沙子需要到离村1里多路程的邻村河道里一个叫“小溪口”的地方挑回来,不知疲惫的父亲挑的每一担沙子比一般人要多出一倍的重量,而且他在部队里练就的“飞毛腿”功夫也派上了用场,其他人一趟的时间父亲往往有两个来回。到了下午五点钟光景,生产队队长与会计把每个劳动力挑回来的沙子进行了汇总,结果父亲挑回来的沙子数量已超过一户有6个劳动力家庭的总量,会计如实地告诉父亲:“叔叔,你已远远超额完成任务,不用再去挑沙子了!” 耿直的父亲却说:“没事,多挑几担沙子可以早一点把晒谷场建起来”说着他又挑着簸箕大步流星地向邻村的“小溪口”方向直奔而去……
父亲为人忠厚、和善,内心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刚从部队复员回来时,他把自己在部队几块几块积攒下来的津贴费全都借给了村里几户需要用钱的人家,有一家为供儿子上学借的钱时间跨度长达10多年,但宽容、大度的父亲从来没有向他们催要过,总是说一时没还钱,人家肯定有难处。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是一位宽厚仁慈、大爱无言的人。在儿女的印象中,父亲性格温和,他从来不会向我们发脾气,也从来不会以说教的方式教育我们,哪怕我们有时犯了点错,他也不会轻易地责备我们,而是和风细雨般地给我们分析原因,提出合理的改正建议。“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使我们的自尊心从未受到过伤害。所以父亲尽管是一个平凡的农民,但在我们的心目中,他永远是儿女心中最优秀的父亲。
自我记事开始,就知道父亲会唱歌。一到晚上,我们几个孩子三天两头缠在父亲身边,让他唱歌给我们听,父亲总会润润嗓子,非常投入地哼唱起来,尽情演绎那时而激扬时而顿挫,时而高亢时而温柔的红色经典曲子。那时候,我们年幼不太懂音乐,但是却被那悠扬的旋律陶醉了。“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除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之外、还有《歌唱祖国》、《歌唱二郎山》等,这些革命战争年代和建设新中国时期的红色歌曲就是在父亲的教唱下学会的。
父亲常常告诫我们:要诚实做人,认真做事。从小受到这些“红色家风”的熏陶,父亲的红色基因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了我们的血脉之中。大哥和二哥都先后走入了绿色军营,实现了从军保国的理想。我们兄弟几位在各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效国家、回报社会。每当听到我们兄弟姐妹中有人加入了光荣的党组织的消息,怡然自得的父亲总会予以鼓励:“不能满足,还要好好干!”
父亲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天赋甚高。他不仅字写的清秀流利,文字功底也蛮扎实。在抗美援朝时期,他还是《志愿军报》的一名特约通讯员。父亲的这一经历对我人生的道路影响颇深,可以说是父亲的经历引领我走上了写作之路。“要想自己的作品感动人,就必须流一点心血进去”在后来的写作道路上,父亲的这一谆谆教诲深深烙在我的脑海中,成为鞭策自己的奋斗动力。
在父亲离开我们的一千零九十八个日子里,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痛楚与思念,母亲常常神不守舍,喋喋不休地追忆一些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虽然我们把对父亲的爱,加倍关爱于母亲身上,但也平复不了她老人家心底的那份伤痛。好在兄弟几个总会挤时间去探望母亲,陪她散散步、聊聊家常,母亲她却因没有父亲的相伴而黯然神伤,始终难以释怀。
“去去逾千里,悠悠隔九天”。清明祭父,思绪悠悠,托付片片纸钱将我们无尽的思念捎给远在天国的父亲,万语千言,难诉衷肠,惟愿父亲您能收到儿女这份最真挚、最深邃的祈祷、怀念和祝福!
【作者简介】涛声依旧,浙江省浦江县作家协会会员。曾从事乡镇工作多年,现供职于浙江省浦江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爱好文学、摄影,有数篇散文见诸报端并获奖。

【音频总监、主播简介】箫 雅,辽宁阜新人,小学国学教师。诗与大地创办人,副总裁,音频总监。多家平台特约主播。喜欢写作、朗诵。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阜新市、县作家协会会员,朗诵学会秘书长。多家平台的主播。诗歌散见于《文学月报》《当代新诗实力诗人》《中国风》《辽宁作家》《中国当代散文实力作家》《阜新文艺》《蒙古贞日报》《辽西风》《阜新日报》等报刊杂志。曾获得多项蒙古贞文学征文及朗诵奖项。

声明:插图 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平台将立即删除。
总编联系方式15841806399文字 版权属原作者。
音频来自主播。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栏目:
【诗与大地·蒙古贞部落】
【诗意阜新】
【阜蒙诗词·现代诗】
【诗与大地·名家有约】
【诗与大地·拓展】
【诗与大地·绝句小说】
【诗与大地·读诗心得】
【诗与大地·诗坛十三姨】
【诗与大地·渤海潮】
【诗与大地·诗情画意】
投稿请微信搜索关注“诗与大地”。
总裁总编辑:
微信:荆枫wu2630582695
副总裁音频总监:
微信:箫雅jia745405216
投稿请附200字以内作者简介,照片一幅。有声作品MP3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