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说九莲寺
文‖王启飞
九莲寺旧属汉阳府汉川县梅城二里西王家村(今马口镇八大村)。旧时,西湾曾滨临大河。水势环绕,船只聚会,语传“日有千人拱手,夜有万盏明灯”。乃湖环山列,灵气聚集之地。因九莲寺傍九矶九汊之湖,且有九龙地之势,所以九莲寺又称“九龙寺”,清末以来俗称“九莲庵”。
九莲寺始建于明朝万历初年,主要由西湾村三槐堂王氏始祖王栗双溪公(隆庆年间由今光明村迁移至西湾村)及其族众捐建。据《王氏族谱》记载,建成后的九莲寺除了长期伴随着“晨钟暮鼓颂经声、青灯古佛觉照明……”此外,九莲寺也是提供给附近湾村农家子弟“学史习经”的授课育人之地。
由于九莲寺位处灵山秀水之福地,因此吸引来不少名人雅士,其中包括明末兵部尚书熊廷弼。(熊廷弼,江夏人,少年时家乡闹灾荒遂流落到梅城西王家村,后来栗公收为义子让其在九莲寺中任教)。
据《清同治版·汉川县志》《孛虎山王氏宗谱》及《熊廷弼传》《熊廷弼年谱》记载,大约在1588-1598 年间,明江夏熊廷弼尝读书(九莲寺)寺中,因饮啖过人而不能自给,唯附近王姓能供其饱,又因在寺教其(王氏)子弟,相依长久,寺僧与王姓人家藏其手迹甚多。九莲寺与熊廷弼的超凡才智之佳话还引得乡贤魏阀前来讲学。
再说刘家隔人魏阀(1609-1678),号清风处士,其博学高义,古今人物,天文地舆,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先生亦曾到九莲寺教人以读四书五经,宗孔孟为儒者之徒,又由于其精通易理,九莲寺周边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他的许多灵异之事,所以民众又尊称其为九莲寺“魏大仙”。
另据《王氏宗谱》关于魏阀在九莲寺的记载:“乡贤魏阀,系太徵公外父,前鼎革时,隐于黄冠,以诗酒自放,其巅末,具祥都邑志。喜九莲寺前清闲,常居之。又植公受业于门,其字画著作,至今犹有存者。歌云:我今何所喜;穷谷筑一庵,去世数千里。溪往门外流,云从檐前起;数竿竹影斜,一林暮色紫。片顶破草冠,两双敝素履;闲来观棋局,时或整书几。自谓羲皇人,休与伊吕比。”
九莲寺名为佛门圣地,又兼以易学、儒学,一时间三教合流,人文蔚起,愈出愈奇,科弟擅晴川之秀,裡祀永万之传。因此,九莲寺在清嘉庆、道光二朝均有修缮。
清同治年间,邑人章公鸿轩游学到九莲寺,当他了解到熊廷弼、魏阀等与九莲寺之传奇及其深厚丰富的人文底蕴后,欣然命笔,为九莲寺即兴题写了楹柱联:“潇洒林泉,熊经略十年豹隐;栖迟风月,魏处士一觉龙眠。”奇境配佳联,章公感由心发,文采斐然,又专门铺纸提笔写下了《九莲寺记》,此文将梅城风景,九莲寺典故尽书于记中:“梅城湖环山列,村落栉比,烟树迷离,洵川邑名区地。吾宗卜次而居,世以耕读为业,义宅书斋,多据湖山之胜;而九莲寺其最著者也。寺旧为熊经略廷弼、魏乡贤阀课徒地……是为记。”
朝代更迭,时光荏苒,到了近代,九莲寺还一度作为学生的启蒙之地。
可惜的是,1954年大水灾,九莲寺垮塌于洪水之中。历史的烽烟席卷了九莲寺的巍峨壮观,但当地的人们仍然一代又一代的传颂着九莲寺昔日的辉煌,至今村民在此旧址耕作时,偶尔还能掘出一些昔日九莲寺里的瓦砾砖块。
这正是:沧海桑田,谓世事之多变,天翻地覆弹指间。
注:魏阀著有《清风遗集》,清光绪十八年(1892)汉川甄山书院刻印。 南开大学藏稀见清人别集丛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10年10月)第二册收录。 时人评价他的诗“如长江大河,飘沙卷沫,枯槎束薪,兰舟绣鹢,无不随流。 满纸烟霞之气,泠泠然一派山水之音”。 显然,抒发内心情感的诗句,更能体现这位“疯子”在世事纷杂中坚守独立,绝不随波逐流的品性。 譬如他的《书怀》这样写道:“客居偷岁月,户外听寒砧。 看竹身无力,寻僧雨又深。 十年双白发,万事一孤琴。 此意如何语,松溪夜夜心。 ”此意如何语,松溪夜夜心,一切都蕴含其中了。


作者简介:
王启飞,男,八零后,汉川市“熊廷弼在汉川”探究第一人。
崇尚民族英雄,喜爱武术易道,以现代农机在田园“描画”,用厚道热忱溯源历史本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