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期 作 者 段 永 铭 (中国)
海外头条总编审 王 在 军(中国)
海外头条副编审 Wendy温迪(英国)
海 外 头 条 总 编 火 凤 凰(海外)
图片来自百度
《目睹秋收景引发遐思情》
作者:段永铭
蔚蓝的天空中,飘着一朵朵棉絮般的白云。大雁,排着大大的人字形队列,由北向南飞去。身后留下一串串,似乎是它们将要迁徙回南方却又有些许留恋北方的鸣叫。从寥阔天际传来的那一声声嘎――嘎的雁鸣声,似乎是在告诉人们:“农友们,收秋的时节到了。”
秋天这个金色的季节,
它带着人们一年一度用辛劳和汗水,浇灌编织的缤纷多彩的丰收景, 怡然自得的,走进了人们的視野,走进了人们实实在在的生活之中。举眼眺望,广袤的原野上,庄户人家,已开始忙碌着收割他们用汗水浇灌的果实。
在拐向各个不同方向的农田路上,一辆辆满载着黄粼粼的玉米棒子、和颗粒饱满葵花头的四轮车,以及那些忙于收秋的男男女女骑着的电动三轮车、两轮摩托车
,轰轰隆隆来来往往,形如穿梭,川流不息。
在各家各户存放农作物的场面里,一台台脱粒机不停歇的突突声,伴随着庄稼人发自内心的欢声笑语,在镶着白云的天空中,久久、久久的回荡……。
田间地头村里村外,处处都呈现出一幅幅 ,秋收给庄家人带來的忙碌兼喜悦并存,且恢宏动人的画面。
目睹秋收给现今庄户人家,带来的一幕幕忙碌兼喜悦并存、气势恢宏的动人情景,使一九四八年出生的他好生羡慕。情不自禁的回顾起自己当初所经历的过往。
那是1963年的秋收季节,他的父亲瘫痪在床,因他不堪忍受疾病的折磨,便硬撑着他那半瘫的身子,生生的悬梁自戕寻了短見。
他父亲走后,家中只有他母亲与他相依为命,从此他们孤儿寡母苦度光阴……
由于他的家庭遭如此不辛,生活更加窘迫,出于无奈,他不得辍学回家务农。从此他便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庄稼汉了。
他们那代人,大都是出生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前夕
,和五星红旗插遍祖国山川大地的时代,是在全国人民满怀豪情,轰轰烈烈建设新中国的热潮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各人有各人不同的境遇、不同的阅历、不同的志向,和不同的人生轨迹。
他们大部分人,都回归农村务农,仍沿袭着老祖宗留传下来的:以牛代耕以马代犋、犁楼耙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模式,去向大自然索取他们的生活所需。
20世纪中后期,我们国家农科技术逐步迈上新台阶
“科学种田、优良品种”这些新概念新名词,渐次的向农村推广实施。庄稼人逐步的从旧的农耕模式中走了出来融入到科学种田的行列。他们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寻找窍门,通过农科技术人员认真的指导和热情的帮助,很快的掌握了科学种田的新技术。
一九七八年,党的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全会制定了
“开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現代化强国”的大政方针。在这一大政方针的统领下,
举国上下各族人民,手挽手肩并肩,团结一致,为早日实現这一宏伟目标,不畏艰难险阻,争分夺秒一往无前。
近年来,我们党的政策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进步,也在不断的革新。惠农政的加强加大,让庄稼人彻底与多少年来,一直困扰他们的‘贫困’二字告别。
光阴荏苒 ,现今已逾古稀之年的他,亲身经历并目睹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阶段截然不同的变化,一种自然形成的感概,在他胸中激烈的荡漾。
使他回顾起学生时代,老师在课堂上教唱的那首,发至中华儿女肺腑之中的强音:“没有共产党就没新中国
……,共产党她辛劳为民族
共产党她一心救中国……”
那铿锵有力,充满无限热爱党热爱祖国,热情洋溢的歌声又回荡在他的耳畔、萦绕在他的心间,恒久的滋润着他那颗虽已逾古稀,却仍然滚烫赤诚的心。
这正是:
九九重阳雁南归,
金秋送爽硕果累。
喜看农家丰收乐,
欢声笑语满天飛。
作者简介
段永铭:1948年元月19日,生于,内蒙古河套平原中部,(原狼山县。)儿时举家搬迁于五原县民族乡兴丰大队(天吉泰镇兴丰村)定居。16岁辍学回乡农,其间干瓦工八年,高小学历。如今因年老多病居家静养。上学时就喜好文学,已逾古稀之年仍以笔耕为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