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路灯》
第六章 砥砺奋进(七、八)

七
工资科长迟培玉拿着一摞表格进来说:“统计出来了,除了徐景山等八个人外,其他一千三百多个离退休人员的工龄均符合要求,没啥遗留问题。”
乃文说:“他们的问题都查清了没有?”
迟培玉说:“查清了,除档案记载外,又找证明人写了材料。技工学校吴明辉师傅是1941年入伍的,1950年复员了,但两个多月后又工作了。按省里文件规定,回乡又参加工作、中间不超过三年的,可连续记工龄,他应是离休。”
乃文说:“档案上入伍时间是 1954 年,这是咋回事?”
迟培玉:“那是来咱荷冶时间,明显有误,应改过来。实际他是1950年2月复员,4月份就去南山矿和荷花市火车站干活了。”
乃文说:“以公司名义向市劳动局打个报告,叫技工学校写个材料附后,报市劳动局批一下。其他几个人呢?”
迟培玉说:“徐景山等七个人都在三公司,他们的情况相似,都是建国前入伍的,1950年响应号召复员回乡的,1954年荷冶招工时又参加了工作,中间间隔超过了三年,不能办离休。”
乃文说:“一定要善待这些为革命的有功人员。与吴明辉师傅一起打个报告,报市劳动局审批。”
过了两周,迟培玉对乃文说:“劳动局说不符合政策的不能办。”
乃文问:“吴明辉的呢?”
迟培玉:“他们只认档案里原始表,不认后边说的。”
乃文说:“实事求是嘛,这也是党的政策。你没找冯局长?”
迟说:“这恐怕得你出马。”
乃文说:“通知三公司和技工学校的劳资科长,把他们的档案和证明材料都找齐,明天上午跟我一起去市劳动局。”
他们敲开局长办公室的门,冯文瑞局长急忙过来握手:“哎呀,哪股风把你吹来了。”
乃文说:“无事不登三宝殿,今天是来求您帮忙的。”
冯局长:“有事打个电话,让下边人来,不就行了,何必劳你处长大驾?”
乃文说:“那太不礼貌了吧!”
又扭头对迟科长说:“把档案材料交冯局长看看。”
冯局长接过档案袋,就知道是离退休人员办工龄的,因这事市里许多单位来找过。他把局工资科科长梁国修叫过来。梁一进门看到他们,就对冯说:“昨天迟科长来过了,那八个人不符合省里政策规定,不能办”乃文把这八个人的情况作了全面说明,最后说:“这几个人都是从枪林弹雨中过来,挺不容易的,现在该退休了不能按离休办,特别是吴明辉师傅的工龄,明明是当时埴错了,咱们的错误不能让吴师傅承相。”
冯局长仔细地翻阅着档案,最后抬起头:“卫处长,上周省里的劳资会议你不也参加了?牵涉政策上的,咱们实在不好表态,政策解释的权力在省里,咱们不当家。”
乃文说:“吴明辉的档案材料前后一致,唯有入伍时间填的是去荷冶的时间,明显是错误的。”
冯局长又仔细对了对,点点头:“前边矿山和火车站都应计工龄,光填荷冶明显有误。”
他扭头对梁科长:“有错必纠,把吴师傅的入伍改到1941年。”
梁科长:“改工龄不能马虎,除了单位打报告,局里派人调查,局长你签字才行。”
技校劳资科长郝明山说:“我以党籍作保证,材料完全真实。”
冯局长说:“要不这样吧,卫处长在公司的报告上签个名,我在局里的审批表上签个名。”
乃文笑着说:“可以,冯局长真是细心人。三公司的七个人呢?”
冯局长:“那七个人明显不符合政策,我们得为党的政策负责。要不你去省劳动厅看看。”

八
乃文和迟培玉、万琨琦三人正要出门,吴明辉揹着一个化肥袋,气喘吁吁的跑来:“我儿子在砀山施工,那里的梨有名,捎回来几个,请领导们尝尝鲜。”
迟科长嗔怪说:“吴师傅是不是想感谢工龄的事?咱们不兴这,赶快拿回去,别让我们将来按'四不清’退赔。”
吴师傅说:“不是不是,想让你们尝尝鲜,将来谁说你们'四不清’,我骂他个龟孙。”
乃文看他是真心实意的,恁大年纪了再让他扛回去也不好,他叫定额科的李欣惠科长:“你把梨收下,钱先替我垫上。吴师傅,钱你一定要收下,别让我们犯错误,把好事办砸了,下不为例,哦!”
他们三人在合肥市下火车后,直奔省劳动厅找高国正厅长,高厅长原是荷花市分管劳动、民政的副市长,大家很熟悉。他们进办公室寒暄几句,高厅长就为他们沏茶,万琨琦眼疾手快,从他手里接过暖水瓶。
高厅长问:“劳资会议贯彻了没有?有啥问题没有?”
乃文说:“正在贯彻落实,其中有个事拿不准,我们是来请示的……”
他把徐景山等人的情况介绍了后,说:“这些都是对革命有功的人员,人数也不多,就一个人。他们工资都很低,也用不了几个钱,但是可以解决他们一生大问题。”
高厅长听完后说:“你的想法是好的,但这个口子不能开。咱们的文件是根据劳动部文件套来的,人员牵涉全国,你们公司七个人,全省就有七百多人,全国更多。政策的事不能变。”
乃文问:“其他单位有反映类似的问题没有?他们是如何解决的?”
高厅长:“有,但在政策层面上肯定没人敢突破。”
他叫工资处的习津京处长过来,问起此事,习处长说:“不少单位反映过,咱都没敢松口。据说荷钢公司是从奖励基金中解决的,你们不妨去荷钢看看。”
乃文说:“用奖励基金解决,不违背政策吧?”
习处长:“那应该不违背。”
高厅长拿起电话,拨了拨:“你是荷钢公司劳资处吗?”
他把电话递给乃文:“吴怀周处长吗?我是荷冶的卫乃文。你们公司有没有建国前入伍,复员后又参加工作,中间间隔超过三年的?”
吴说:“有,不多,就十五、六个。”
乃文问:“他们的工龄咋解决的?”
吴:“省劳动厅文件上有明文规定,从政策上不能解决。大家认为他们从枪林弹雨中过来,有的还多次负伤,挺不容易的。解放了,要退休了,不能办离休,会影响他们日后生活。他们工资都很低,每月四、五十元。经党委研究,从单位的奖励基金中给他们补了个差价。”
乃文问:“这违背政策吧?”
吴说:“这是我们公司内部的事,应该跟省里政策无关。”
乃文把电话放下:“高厅长,我们也按荷钢的办法解决吧?”
高厅长:“那是你们内部的事。”
未完待续......
关注洛宁城事
阅读精彩内容

作者简介:卫冠武,男,汉族,1943年元月生,东关村八组人,家住担水堂后祖师阁前。1969年西安冶金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安徽省马鞍山市中国第十七冶金建设公司,任工程公司副经理,副处职务。后调入总公司劳资处,先后任副处长,处长十多年,高级工程师。2003年在劳资处退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