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值此清明节来临之际,僅向战友们致以崇高敬礼!
那年那事那些战友
作者:景新跃
我的生活中发生和遇到过许许多多的事,有些随着时间的流逝消散于记忆的长河当中,最终成为脑海的一抹碎片。然而,有些事却如石凿火烙般镌心铭骨,永远不能忘怀,犹如一盏盏明灯,引导着我前行的征程。摊开记忆的画轴,那些人、那些事历历可数。
舍身取义徐文科
1965年9月某日,二十二连战士徐文科和往常一样,同战友们一起进入成昆铁路大桥湾隧道施工作业。突然,一声巨响,塌方发生了,徐文科不幸被石土和支撑木紧紧压住全身不能动,在这生与死的紧要关头,徐文科考虑的不是自己,而是身边的战友,他多次催促抢救自己的战友放弃抢救,离开危险地段。当隧道内再次响起碎石纷纷落下的声音——这是大塌方的前兆,为了断绝战友抢救自己的念头,确保战友们安全,徐文科趁战友不注意,奋力抓起一块石头猛击自己的头部,用自己的生命换来战友的平安。
【注:上图为铁道兵博物馆(四川乐山)徐文科烈士雕像】
英雄团长梁忠孟
1966年8月某日,技术员龚新民在成都养伤返回成昆铁路,途中遇见团副参谋长梁忠孟归队,在卡车驾驶室仅能容纳一人的情况下,龚技术员自觉地爬上车厢。梁副参谋长坚决不肯,说龚技术员伤情刚好,不能受风、受累,硬是把龚技术员拉进驾驶室,自己爬上装满箩筐的车厢,顶着烈日,在山路上颠簸100多公里赶回部队驻地。1977年2月,时任副团长的梁忠孟探亲途经青岛古镇路口时,青岛警备区141医院一辆马车套骡突然受惊,狂奔起来,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关头,他不顾个人安危,立即猛转回身,迎着惊马冲了上去,用双手紧紧抓住套骡的笼头,车上和行人脱险了,梁副团长却被辕马踩伤头部,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为表彰梁忠孟勇拦惊马壮烈牺牲的崇高精神,中央军委授予“雷锋式的好干部”荣誉称号。
【注:上图为梁忠孟舍己救人表彰大会】
舍己救人徐從伙
1970年10月某日,一连炊事班战士徐從伙正在襄渝铁路汉江边洗菜,江面突然传来呼救声。下游不远处,一小孩失足落入汹涌的河流中。徐從伙不假思索立刻跳入翻卷的江中,迅速用力向小孩游去。徐從伙抓住孩子后,两次被朴来的大浪卷进翻滚的漩涡冲出100多米远,他仍旧奋力将孩子托起举出水面。闻讯前来营救的战友杨体强刚接过孩子,一个汹涌的浪头又把徐從伙卷入漩涡。孩子得救了,徐從伙却永远沉睡在了湍急的汉江之中,21岁的生命就这样陨落……。
【注:上图为铁道兵第一指挥部颁发给徐從伙的奖状】
铁道兵面前无险阻
1975年4月某日,青藏铁路关角隧道发生大塌方,将正在施工的127名官兵封闭在洞内,面对严峻的生死考验,他们在寒冷、饥饿、缺氧的困难环境中,顽强地移土向外突围。闻讯赶来救援的兄弟连队奋力从外营救,向洞内打钢管加强通风,肩挑背扛一刻不停地清除塌方体。经过14小时的内外协同作战,遇险指战员终于全部脱险。早在1974年上半年,关角隧道前期清理工作就先后处理大小塌方130余次。洞内缺氧火柴都很难划着,工作久了将导致大脑缺氧昏厥,有一次竟一下晕倒32名战士。但是,晕倒的战士稍作调整之后便又进洞作业,不断晕倒后撤,又不断清醒往里冲,如此周而复始,轮番作战。经过1000多个日夜奋战,打通了中国二十世纪海拔最高的铁路隧道。
【注:上图为隧道施工】
待兵如兄郭彦昌
1976年7月某日,六连11班爆破手张引周在青藏铁路清除道路巨石时,将炸药填入三个炮眼点燃导火索,巨响之后他开始返回,当临近作业现场,听见班长郭彦昌在身后大吼“小张!赶跑!”他瞬间反应过来,见脚边有个一米多深的沟儿,于是想也没想就跳了下去。就在张引周卧倒在沟底刹间,身后传来了那一声迟来的爆破声。张引周单独做爆破工作时间不久,郭班长放心不下抽空过来检查及时发现异样,避免了安全事故发生。平日里,郭班长就象位老大哥,视战士为亲兄弟关爱有加,这位战士病了他送来病号饭,那位战士遇到困难他拿出自己的津贴,工作上更是事必躬亲。
身先士卒唐富贵
1976年11月某日,七连5班长唐富贵退伍前最后一次主持班务会,还是那句口头禅“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唐班长71年四川宣汉籍兵,工作任劳任怨不知疲倦,总是冲在最前头,抢着干最困难、最危险的活。在青藏铁路关角沟六号大桥施工中,他连续在施工现场奋战三天两夜,任务完成后靠着电杆睡着了。指导员说:当一个道理写成一句话的时候,大家觉得这是一个道理,但是当这句话从唐班长口中说出来的时候,道理就成了事实。
【注:上图为上工地】
勤俭模范王有录
1979年2月某日,天刚还没亮,七连给养员王有录和往常一样,早早起床到炊事班伙房查看昨天晚上炉灶膛封火情况。当年部队伙食费标准每人每天0.78元,为了让战士吃饱吃好,精力充沛投入施工生产,他精心安排一日三餐多方调剂生活,一分钱掰两半花。同时,摸索食堂炉灶煤、炭配比混烧,改每早生炉为每晚封炉,降低生活用煤耗量。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努力下,连队伙食全团参评第一。
天地“粮”心郝连长
1981年国庆节聚餐后,连长突然通知司号员全连在食堂门口紧急集合,连长让文书把食堂泔水桶提出来,伸手从桶里检起半块馒头放进嘴里,意味深长的说道“我们大部分来自农村,都亲身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吃不饱挨过饿,懂得一餐一饭来自不易,我们没有浪费的资格。”
脱下军装还是兵。1984年1月1日9时,随着集合号的响起,全体指战员在操场列队,主持人宣布“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撤销铁道兵并入铁道部的决定……。”全场鸦雀无声,所有人的目光都凝聚在了面前的军旗上。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响起,三名战士缓缓护送军旗离开。战士们默默摘下领章帽徽,梗泪向军旗告别!铁道兵因祖国需要而组建,又因祖国强大而裁撤。脱下戎装不是再见,从“铁道兵”到“铁建人”的身份、称谓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了变化,但“听党指挥的大局观念,令行禁止的组织纪律,敢打必胜的顽强作风,以苦为荣的乐观态度,勇争一流的进取意识”的铁道兵精神和“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的豪情壮志从未改变。退役不褪色,永葆军人本色,我们又肩负起铁道兵精神传承责任,成为了铁道兵精神的践行者。
【注:上图为向军旗庄严告别】
时至今日,已过耳顺之年的我常常在想,时间的长河奔流不息,战友的身影为什么萦绕脑际挥之不去,那是因为他们在平凡的生活中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英雄不朽,无日或忘。亲爱的战友,是你们的点点滴滴指引我方向,桩桩件件给我力量,鞭策我向上、向善和向前。
【注:文中图片来自作者】


作者简介:景新跃,铁道兵四十八团周至籍战友会会员。自小偏爱文学,但读书不精,底子簿,常有写作冲动少有作品刊登,愚也。


【诗韵楼观】
~~~~~~~~~
纵情笔墨 快乐自我
~~~~~~~~~
特邀顾问:王芃 张地君
文学顾问:魏龙 凡夫易谈
总编:诗韵楼观
主编:陈洁 张香荣
编审:吴建辉
编委:宛雪 秋芝韵 吕孔雀
美术编辑:吕义孝
刊头制作:宋育平
文宣:魏龙 存良
法律顾问:陈昌文
投稿加主编微信:139911360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