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来,还有多少友谊可以坚守?
尘 清
我是一个比较恋旧的人,看重生命中曾经的友谊和美好记忆。朋友当中,有儿时的玩伴,有年轻时一起参军的战友,也有转业到地方之后结识的工作上的朋友,还有从事业余文学创作当中结识的一批文友。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朋友当中,能够真正称得上朋友,经得住时光淘洗,可以与之坦诚相处并且相惜相知的,也没有多少人。
那些儿时玩伴,后来各自的人生都经历了不同的景况,在奋斗和打拚中找到了自己的生活定位,其对人对事以及观物态度均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可谓形形色色。偶然遇到一起,侃的无非是旧时往事,精神层面相融的状况很少,成了客客气气的陌生人。当他们遇到事儿需要我这个老朋友帮忙的时候会来找,我也会尽力帮他们,然后获得一些褒奖和感谢的话,说你不忘旧情啊,说你还是那么热情热心待人啊,等等。除了这些交往,儿时的玩伴就很少联系了。
一起当兵的战友,都是懵懂少年相识的,其时三观尚未形成,维系的只是那套军服。都说战友战友亲如兄弟,其实远不是那回事。没有经过战火淬炼和生死与共的升华,战友也只是一种社会关系而已。
部队也有竞争,有时还是蛮残酷的。若是遇上了地域观念特别强的部队领导,而你又不是他们那儿的人,那就更糟糕了。
一起当兵的战友,即便是同乡,多少年之后,也会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不同的人生及价值观念。偶尔相遇,或许也能激情一番,感慨一番,把酒言欢,重拾旧事,其情也真。若是真的长久相处,大家的原色就曝光了。不但性格脾气禀性各各不同,而且做人的态度也大相径庭。因为成长的遭际各异,阅历见识也有很大悬殊。战友当中,真正能够亲如兄弟的,终究找不出几个。
工作中结识的同事,后来有的成了朋友。因为工作的过程也是展示个人能力素质的过程,大家不遗余力,全方位呈现。时间长了,会有一批彼此欣赏的人,有男同事也有女同事,后来就成了惺惺相惜的朋友。这种建立在深刻了解基础上的友谊,历久弥新,不会褪色。即便相隔多年,依然推心置腹,不相见,自难忘。偶然一遇,视若亲人,兄弟姐妹一般的情谊。
完成了安身立命和服务社会的任务之后,临近退休,事业划一个句号,想起了中学时期做过的文学梦,情绪大振,把它当作后半身的玩伴了。缘此结识了一批文友。他们当中有专业的作家,也有业余的作者,还有和我一样半道出家的爱好者。
都说文人相轻,其实不是那么回事。文人一说,过去应当指以笔墨为生,靠生花妙笔和捷思雄辩之才赢得人们尊重和社会肯定的知识人群。这些人大都怀抱素心,心地善良,为人坦荡,豁达洞明。因了这些特质,文化人大多外表矜持,内心柔软,爱憎分明,家国情怀。这样的文人在古代多了去了:有草堂高卧的诸葛孔明,怀经世之才,于桑麻之间;有捧菊香于东篱,望南山之悠然的陶公;也有怒发冲冠的一代英雄岳飞;更有为旧国不争愤而投江的大诗人屈子……
我的这些文化朋友,分布在社会各个阶层,除了少数专业作家外,大部分都有自己的职业,有教师,有演员,有个体业者,有机关职员,有企业老总,也有行政领导,大家共同的爱好是写诗作文,笔墨自娱。因为共同爱好中功利的色彩少了,大家相处起来就贴心自如多了。我们在朋友圈里交流作品,相互点评,也相互批评,完全不同于体制内文化圈里的那些迎逢、巧笑、轻佻、争斗和没心没肺的溢美。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我们在圈里约局,打牌或喝酒,有时间的就举手,三五个也可,七八个也可,大家相约而至,或对局搏杀,或薄酒一杯,小菜几碟,天南地北说开来,轻松自如,快意人生。
这样的一群人,没有世俗的客套,没有工作关系的刻意和戒忌,没有利益上牵制和算计。同声自相应,同心自相知。
有友若此,夫复何求?
2023.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