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饴弄孙传家风
孙山后
原本作为眉山市青神县人士,我以“三苏”故里人自居,更以苏母程氏夫人家乡人而自豪。从小父母给我讲过苏轼、苏辙、苏洵三人合称:“三苏”文才和功劳等史实,也讲过我们县城南不远思蒙河与岷江交界处的程家嘴出了个相夫教子,美名远扬的苏母佳话。我从心底里牢记着这些,更要想让这些精神食粮代代相传。
临近退休之年,我的大孙子戥等降生了,于是,我兴奋地当上了祖父,年过花甲的我,也许是自己本身只有一个独生儿子的缘故,对于孙子、孙女格外亲。时隔两年零三个月,我的孙女儿黛待又来到人世,我的孙儿、孙女双全了。我最喜欢的是小宝贝们趴在我肩头睡觉时的温馨。他们的婴幼时期,每每要睡午觉,我总是抢着抱他们下楼去哄着入睡。婴儿时期的戥等、黛待基本上都是一个样儿的,两只小胳膊在空中来回摇晃着,就像扑闪着翅膀嗷嗷待哺的小燕子一样,招人疼爱。这时,我会小心翼翼地分别把他们抱在怀里,然后,给他们哼唱几曲儿歌,或者翻唱那首著名的《摇篮曲》。小孙孙们听着“骑上哪个月,攀上哪个星,宇宙任驰骋啊……”他们总是乖乖地紧紧贴着我,小脸蛋靠着我的脸颊,仿佛找到了一处安全而温暖的窝儿,一会就睡着了。孙孙们体内散发出的热量,不仅温暖着我的怀抱、更温暖着我的心房。
孙孙们呀呀学语时,我开始了对他们的语文启蒙教学,最先是教他们念《悯农》,给他们讲锄头、红日、禾苖、汗水、泥土和盘中食物、教他们懂得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前一天晚上下了雨,第二天早上,我就带着他们到自家的后花园去看看,泥土上飘散零落的花瓣,认识花落知多少,听听小鸟的啼叫,顺着这光景就教他们背诵唐诗《春晓》。月圆时分,教他们望着圆月学吟《静夜思》。戥等五岁时,国学启蒙,我开始尝试着使用电脑教他读《三字经》、《弟子规》了。黛待在旁边堆积木,戥等念道:融四岁能让梨……,黛待说哥哥你也四岁了,该让梨了,我对孙孙说不只是四岁的问题,而是“我的年纪小,应该吃小的。”不知不觉中,黛待也能背上好长一段《三字经》和《弟子规》总叙了。实验幼儿园的吴霞园长和当时大一班的班主任徐宏老师、小一班主任张晓霞老师也十分重视孩子们的启蒙教育,戥等在他当时所在大一班率先领诵《弟子规》,黛待也在小一班首次背诵了一大段《三字经》。他们的父母工作繁忙时,我带着他们去离我们家不远的唤鱼公园和竹里梅花公园游玩,根据孙孙的情绪和热情,我要适时教他认认贴的围栏上大字,讲讲规矩和标语的内容。在家里我教孙孙们唱《歌唱二小放牛郎》,给他们灌输了学习小英雄,痛恨日本侵略者的立场观点。黛妹两岁传递给你们兄妹。不说慌,实话实说就是我对孙孙们最起码的要求。
黛待比戥等要好胜一些。吃饭常常比不过哥哥,但她又想争第一,要采取一些便捷方式,如,不让哥哥提前放下饭碗,或是趁哥哥不注意把自己碗里的剩饭倒掉。我和家人们对这种现象多次进行教育帮助,用口头表扬或适当的奖励来慢慢帮助和纠正。以至,现在黛待从幼儿园回来总是会诚实告诉我:爷爷,昨天没有受到张老师的表扬,今天才得了奖励,你看嘛,彩虹印还在手背上,前天午休,睡觉睡得好,张老师发了一个白雪公主的贴贴。含饴弄孙,既是一种天伦之乐,也是一种人生责任。在陪护和教导孙孙们的同时我也教学相长,还增长和巩固了不少差点忘掉的幼儿所学知识,看到孙孙们健康快乐地茁壮成长,忙和累都是高兴的,一切的付出更是值得的。今年二月,眉山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眉山市妇联、中共眉山纪委机关联合发文将我们家庭报送的《陇西李氏家规家训》评为了“优秀家规家训”。与此同时我感到了夕阳晚景的幸福。含饴弄孙传家风、事家教,特别是弘扬东坡文化,传承三苏家风则成为了我晚年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生活主题和快乐的源泉

作者简介作者笔名:孙山后,本名李立无,系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人,中共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会员、眉山市散文学会、眉山市作家协会会员,曾任青神县作协副主席并有多篇散文、小说在省、市级报刊媒体上发表。本人出生于“炉火熊熊的钢铁大战”前夜,因其母姓孙,又屡次榜上无名,故取笔名孙山后。早年下乡插队当过知青,上世纪八十年代未当过工人、乡镇干部,先后在县委组织部、县广播电视局、县政协机关任职;曾在部分省市报刊网络媒体上发表过多篇散文和小品剧本等,已于2017年退休。虽无所作为,但酷爱文学创作志不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