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祭,母 爱 的 情 思
文/张文革
随着岁月地流逝,不觉间我已到古稀之年。
母亲虽然已故多年,但她老人家那和蔼可亲地音容笑貌,仍不断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在我儿童时代,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年,还属上个世纪的1962年。
那年,正逢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一月上旬的一天,由于父亲因病突然离世,让我们原本幸福、温馨的家庭,遭受突如其来地打击。家里的顶梁柱瞬间就没了,同时也没有了经济来源。
那时的我才10岁。母亲每天望着可怜兮兮的我们姐五个,就像嗷嗷待哺的小鸟围在她身旁,愁得她每天只能是以泪洗面。

这不,刚刚过完春节,母亲便急着去找父亲单位领导要求上班。当时正值1962年全国各厂矿实行人员精简时期。领导对母亲说工作暂时安排不了。还好,父亲去世后,单位给结算10个月的抚恤金还有丧葬费,生活暂时还能维持。
等到1963年开春,父亲单位领导这才把母亲安排在公司所属木工厂做临时工,每天工资1.32元。至此,母亲有了一份稳定地工作。
当年木工厂的旧址,就是现在的长春北站。

母亲在木工厂做力工工作,每天上班乘坐3路摩电车,在终点站长春站下车,还要走20多分钟才能到单位。母亲每天的工作是在制材车间大锯旁分拣废木料,抱在外面再给垛起来。

早年间,母亲在4岁时,姥娘就给母亲裹脚。母亲长到6岁稍微懂事时,就成天和姥娘哭闹,要求把脚给放开。给姥娘闹得实在是没办法,就提前把母亲地脚给放开了,所以母亲地脚长得是“苞米脚”那种。因裹脚,脚趾头基本都断了,走起路来照正常人比很是吃力。
那时,母亲每月工资才30多元,一家六口人,自然是入不敷出。母亲每天上班,就带俩窝窝头和几块老黄瓜咸菜,或咸芥菜疙瘩,这就是母亲所带的午饭。

在那艰苦的岁月里,连蔬菜都吃不上,更别说买营养品了。母亲就是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为养活我们姐五个,为了支撑这个家,承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起早贪黑,不辞辛苦地拼命工作。
记得那是1963年12月30日中午时分,母亲连中午饭都没吃,从单位回家后,抱着我便失声痛哭。
母亲边哭边和我说:“儿呀妈妈没工作了,今后咱们一大家子咋生活呀!”
下午我陪同母亲一起去公司劳资科。当母亲走进劳资科办公室后,我就在外面等候。那时正值隆冬时节,阴霾的天空中飘着雪花,西北风刮在脸上如同刀割一般,冻得我不停地在雪地上跺脚。

就这样,我在外面等候大约俩小时左右。由于身上穿的棉衣御寒能力差,我几乎都要被冻僵了。这时,就见母亲眼里噙着泪水,从劳资科的屋里步履蹒跚地走了出来。
我急忙走上前,搀扶着母亲一同回家。
到家后,母亲和我道出实情。因母亲是临时工,按国家规定,临时工手续是不能跨年的,所以每到年末,临时工都会辞退回家,等过完元旦后重新办手续后再去上班。
母亲在家过完元旦后的第三天,木工厂的领导通知母亲去单位上班。打这以后,每年年末,单位都会给母亲放假几天。逐渐,母亲对于单位年末给予放假一事也予以理解。
母亲上班后,便向单位领导提出要去油工小组做“计件工作”。
经领导同意后,把母亲安排到油工小组。因母亲不会刷油,所以油工组长给母亲分配的工作是给木制的家具表面上刷“土粉”,然后再用抹布将浮在家具表面的“土粉”擦净后,再由班组油工师傅刷油,并按完成工作量多少来计算工资。

母亲到油工班组工作后,因实行的是“计件工资”,母亲的月收入幅度也大大提高。但是,由于工作量大,劳动强度高,身体瘦弱的母亲每天都在超负荷地工作。
自从母亲参加工作后,家里的饭菜都是由大姐来做。那时,大姐才14岁,刚上初中。我年龄虽小,但很懂事,做饭的事情帮不上忙,我只能做些粗活。例如:每天早晚到锅炉房附近捡拾煤核、倒垃圾、倒脏水、劈劈柴等,帮母亲分忧。

笔者右一,与姐姐妹妹们合影
因家庭困难,我们姐五个在学校都给免去学杂费,母亲在单位常年享受特等困难补助金。为此,母亲在家经常叮嘱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后要报效祖国。
古人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每当晚饭后,母亲便会坐在昏暗的灯光下,戴上老花镜,十分专注地在做针线活,每天都要熬到午夜时分。那时我们穿的棉衣、棉裤、布鞋,都是母亲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母亲是一位刚强的人,逢年过节我们姐五个都要更换新衣服和新鞋。

由于家庭困难,每年的大年初一和初五这两天,我们全家人才会吃顿饺子。而其他节假日,母亲便会用发好的白面,给我们做猪肉芹菜馅的麦穗大包子。
虽然母亲每天上班工作很是辛苦,但她却舍不得吃一口细粮。因每月粮店供应的粮食不够吃,所以母亲便用家里的全部细粮,跟厂里的同志兑换成粗粮。即一斤细粮兑换二斤苞米面,各花各的钱。

一天,母亲在粮店买了十斤挂面,准备和厂里的同志兑换苞米面。几天后,不知啥原因,那位同志和母亲说不换了。母亲下班后回到家里,望着挂面沉思许久才说道,留着咱们自己吃吧!
那时的我还不懂事,听母亲说完后,乐得我手舞足蹈,心里特别高兴!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能吃上挂面,那简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多少年后,每当我回忆起这件往事时,仿佛还会嗅到那挂面的余香。
当年,母亲因身体长时间缺乏营养,身子骨相当虚弱。母亲经常是夜间犯病,而每次犯病时,都是肚子疼痛难忍。我曾陪母亲去军大二院(吉大二院)检查也没能确诊。
一天午夜时分,母亲又犯病了,说是自己肚子痛,当时疼得满脸直冒冷汗。我给母亲揉肚子也不见效,急得我们姐弟五人围着母亲团团转。
那撕心裂肺地哭声惊动了好心的邻居韩叔一家,而韩叔又是一位热心肠的人。当他来到我家见此情景,急忙和我一起去清和卫生所,把值班的医生请到家里。

经医生给母亲检查后,也没有确诊是啥病,只是给母亲实施针灸。待医生走后不久,母亲的疼痛也就逐渐消除了。
第二天,母亲因舍不得耽误工,所以早早地又起来了,她竟然连早饭也没吃,咬牙挺着又去上班。
由于母亲长时间在那艰苦的环境下,高强度工作,身体严重透支,每天下班她都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家里。时间一长,母亲就患有各种疾病和严重的肝炎病。但她仍带病坚持上班,从不敢耽误一天工。
在单位,每当弯腰干活时,肝部疼痛难忍。当领导得知母亲的病情后,便把母亲安排在工人休息室负责做烧开水工作。(当年我已下乡插队。)

笔者于1969年2月和母亲合影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因母亲身上的疾病没得到很好地根治,最终积劳成疾,于1988年7月24日这一天永远地离开我们,享年71岁。
母亲用她的一生,乃至生命诠释了对子女们的爱。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古诗来形容母亲的一生,一点儿都不为过。

母亲用毕生精力,可谓呕心沥血把我们抚养成人。其中,我们姐弟四人都是中专毕业,并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又相继入党。我们所取得的成绩,就是对母亲的最大回报。
在母亲的身上让我深深体会到,母爱是最伟大的;伟大的母爱是通过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反映出来;母爱是最无私的,无私的母爱是因为母亲把自己的所有都奉献给了孩子;母爱是最真挚的,真挚的母爱是在母亲地叮嘱、唠叨和牵挂中自然地流露出来。

母亲虽然已远离我们多年,但她老人家身上那无私奉献、慈母般的爱;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的高尚品德,无时无刻地激励,并感染着我们。可以说,没有母亲当年辛劳地付出,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所以,我们要将这份母爱作为精神遗产传承给下一代,要让他们永远记住,母爱是无私、高尚、伟大的!

作者:张文革 
【作者简介:
张文革(笔名老革)、老三届知青。
虽已到古稀之年,却始终不渝地酷爱文学。
人生宗旨:在文字里寻找快乐,在快乐中安度晚年!
现为长春市朝阳区作家协会会员、长春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