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卫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到清明时节,晚间烧纸的市民,在大街小巷,在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烧纸本是清明期间,广大百姓对逝去亲人的一种祭奠。其实,追根寻源清明节是禁火的。
按说清明节,也叫寒食节。据《周礼》曾有记载:“司姓氏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中。””谓春将出火也,今寒食节气是仲春之末,清明是三月初。然则禁火盖周之制。”《周礼》还说:“时则施火令,因天时而一戒。”可见从历史追溯至上周,已将清明禁火列入制度条文。
火禁、火令,防火之禁令也。在我国古代,从两千多年前的周王朝开始,就有一种防火的制度。古人认为:春季为“将出火”的时令,于是人们规定“仲春之末”,为禁止焰火之节日,称之为寒食。每到这一天,天下臣民具灭火封灶,无论是男女老少皆吃冷食,以示谨火。
据说,如果这一天谁家用了火,那么在新的一年中将会有雷电鬼火至其家中,并带来新年不吉利的兆头。在世间民俗中,虽存有不少的迷信,然而在古人谨火的习惯中,仍有为今人学习的借鉴之处。大诗人韩愈有《寒食日出游》一诗:“明霄故欲相就醉,有月莫愁当火会。”可见在清明即寒食期间禁火,在宋代已经十分盛行。
另还有一传说,这寒食节之俗,是纪念古人介子推的。有古文阅:汾州灵严县东有山曰绵田山,下有洁惠侯庙,朝廷赐予号,其神为介子推也。昔文公遭骊姬之难,销迹燕赵,窜身齐楚,山潜水伏,昼隐暮兴,周游天下,起居坐卧,跋涉不舍者十九年,唯子推一人而已。及文公复国,子犯辈无功而俱受官爵,独遗子推。
国人哀其有德于君而不见用。因代子推为歌儿悬之国门云: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人,其中一蛇终不见处所。文公见之曰:此必子推之言也,乃思其人而用之。子推乃请于母曰:就仕乎?不就仕乎?母曰:二者汝宜深惟之。与其俯就一时之禄,不若成万事之名。
听母曰子推乃入绵田山不出,文公遣人焚山。是日烈火风势雷动,玉石俱焚,草木尽灰,子推竟身为焦尸。里人悯子推之节义,横沃而不得用,乃记其死日。一曰阳来复一百五日也,至其日,不举火,不烦饭,咸食冷物,自滋其日为寒食也。
介子推身为春秋时期晋国人,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他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而产生了“寒食节”(乃清明节前一天)。
古人介子推的故事,着实让如今的人浮想联翩,并对寒食节的来龙去脉,也有深刻的了解。其实,寒食之俗的起源,始于周制,旨在慎火,应该为禁火节也。如今,咱老百姓已经不可能在清明节去寒食。因为冷食不仅伤胃,而且也不利于身体健康,所以寒食之俗自然被废。可也不知从何时起,这清明节前后的烧纸行为,竟随处皆见。想想现代人的思想觉悟,还真不如几千年前的古人。
说到清明祭祖、扫墓,本无可非议。问题是用烧纸的方法去祭奠,不仅污染了大气环境,而且稍有不甚,还会酿成火灾。所以,对“上坟烧纸”的民间陋习,应该放在清明节禁止和整顿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