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语:《宁夏文化蓝皮书2023》对2022年度宁夏文学艺术的创作基本情况,以8篇文章的容量,从8个方面做了简要梳理和研究,当然,难免挂一漏万,一并分享出来。
2022年宁夏散文创作发展报告
李拜石
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打造文化兴盛沃土,繁荣城乡文化事业,完善文艺创作引导激励机制。2022年的宁夏散文在不同的媒介平台多有发表,创作景象繁荣,正是对此的回应。整体而言,散文作品的数量和社会影响均有增加;强烈的乡土情怀与现实观照仍是散文创作中呈现的整体风貌。包括以史识拓展宁夏地域文化内涵,以个体视角折射时代变迁等,都是2022年宁夏散文创作比较突出的亮点,值得总结。
一、2022年宁夏散文创作的基本情况
(一)宁夏散文的主要发表媒介
宁夏散文本土的主要发表阵地一直以来集中于《黄河文学》《朔方》《六盘山》这几个成熟的文学刊物,也多见于《银川日报》《银川晚报》《固原日报》等报纸的文艺副刊版面。《朔方》观照到宁夏区域作家的创作势头,第3期还专辟了“青铜峡、灵武作家作品专辑”,更细致地勾勒出宁夏散文的风格版图。
除了这些传统的纸质媒体外,新媒体平台“六盘山诗文”公众号、“石嘴山日报散文诗页”“壹度•贺兰山副刊”公众号、宁夏日报报业集团的“六盘山文艺”公众号、“大武口文艺”“原州文学期刊”电子版等发表的散文作品也数量可观颇具规模。公众号流程相对简洁,更新和发文很快,不占据物理空间,因此容纳量比传统的纸质媒体大许多,可吸纳更多写作者加入。因为文字的发表和被更多人看见会进一步激发创作者的写作热情,因而这些文学公众号培育了许多具备写作潜质的文学爱好者,为宁夏散文写作进一步发展起到助推作用。另外还有“学习强国”APP的宁夏平台,在宁夏散文的传播与推广上,又开拓了新的可能性。“学习强国”宁夏学习平台适时在2022年3月推出了“我家的人世间故事”征文活动,得到了各行各业文学爱好者的积极响应与写作支持,刊发的作品中不乏动人之作。
2022年宁夏散文在《山东文学》《光明日报》《解放日报》《中国民族报》《中国艺术报》等刊物报纸均有发表,还有多篇散文被《海外文摘》《散文海外版》转载,产生了一定影响。
(二)宁夏散文创作者的基本构成
1.作家队伍依然保持着散文创作稳定水准和产出
郭文斌的《二十四节气的现代意义》和《大年本身是余庆》,屈文焜的《龙骨随想》都对传统文化做出历时性的深远思考与感悟;庄电一《我也是“闯关东”的后代》追寻自己定居西北的来时路;季栋梁《黄河远上白云间》关注黄河灌溉工程;漠月发表于《青岛文学》的《呓语,或旷野的一次流浪》再次被《散文海外版》选载,新作《艺术,无形的救赎》讨论了艺术的存在和表达之问题及其对人的慰藉;曹海英以扎实的访谈、绵密的文字用大武口凉皮细细勾勒出《另一种乡愁》;田鑫的《乡野三叠》以意象启发哲思带来新意;石舒清的《敝帚记》和《小时看老》两篇文章,正如王庆同在《家常饭好吃——读石舒清两篇随笔》中认为的,有大视野,“语言通畅,开门见山、清爽剔透,高手文风,匠心独运,像一滴水,可以从一滴水的反射中看到时代的五光十色”;白莹“大地的记忆”专栏系列连载三篇,其地理探寻经验丰富,文笔沉稳,可谓宁夏生态写作的代表作品。当然还有宁夏的老中青三代尤屹峰、赵炳庭、季栋梁、曹海英、火会亮、马天堂、张强、梦也、林混、兰喜喜、张兴祥、杨建虎、薛青峰、俞雪峰、崔锦霞、樊冰、刘向忠、王学琳、刘岳、计虹、刘汉斌、马金莲、马慧娟、樊文举、赵华、李敏、李振娟、邹慧萍、火霞、杨占武、马静等许多作家在不同媒介平台均有散文作品发表。
2.文学新秀为宁夏散文创作梯队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
值得一提的是《黄河文学》在2022年2/3期“青青子衿”专栏刊发了一组宁夏各个大学在读大学生的散文作品,杨阿敏,庄粉萍,陈晨,李进宇,李煜珩、马绘素、锁菲娅、白文宇,均为90后00后,文笔清新,为宁夏本土的散文创作带来可期的新生力量。此外90后作者田静的《黑金子黄米馓饭》文笔充满了诗情画意,90后作者李娜发表在《朔方》的《你的一生要和谁相遇》,书写角度有创新意识,后又被《海外文摘》第8期转载,也可看出年轻作者强劲的创作势头。
3.业余创作者的加入增强了宁夏文学社会影响力和渗透力
在“学习强国”宁夏平台“我家的人世间故事”征文中涌现的八十篇作品中,姜奕婷、杜富义、白云峰、李新国等作者均来自不同行业,属于以自身经历讲述的平凡故事。其中王振升供稿十余篇,将其丰富的生活阅历与感悟置于平实的叙述,也在质朴流畅的语言文字中展现出新时代,经过了脱贫攻坚富民政策后宁夏的发展变化。
(三)2022年宁夏散文的主要创作主题
1.对文学本身和文学的意义做出深刻思考与探讨
马金莲的《去生活现场寻求创作深度》,安奇《原野青山入心头》,李娜《戈壁给了我答案》,赵华《永远的星空》,杨森君《诗学札记》,薛青峰《深入生活,为人民创作》《浅议散文诗的再觉醒》 ,王佐红《一点文学批评努力与体验》,米青《就这样展开质子》,刘骏青《如萤火,如炬火》,罗菡《我在美丽的隆德》等,都可划归为创作随笔和漫谈,表达了散文作者自觉的散文审美趣味和价值追求。
火会亮的《王民兄弟》将目光投向乡村教育,读书和教育的浸润会带来山乡换新颜。石舒清《读书小记》, 邹慧萍《人在春境难舍离》,马慧娟《在心底点一盏文学的灯火》,兰喜喜《我们因何而幸福,杨欢春《读书是最好的“驻颜术”》,陈莉莉《民间“读书会”散记》等,均让读者体会到文学带给人们的力量与希望。
田鑫的《鲁院笔记》、计虹的《鲁院碎记》、杨建虎的《鲁院札记》、樊文举的《鲁院札记》等,都在以个人赴鲁院学习的经历试图还原和纪录宁夏文学与外部文学空间的一种对话和连接,呈现出宁夏文学在面对更为广阔和成熟的中国文学时一种向学的谦逊姿态。
2.对家国情怀、生态变迁、故土亲朋的深情慨叹与怀恋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对今后一段时期的文化文艺工作作出了纲领性指导。报告中尤其强调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更是阐释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和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宁夏农民作家马慧娟始终关注农民关注农村坚持写作,就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最生动的诠释,是用文学的梦想照亮现实的宁夏作家群之缩影。
从“脱贫攻坚”“移民搬迁”到“乡村振兴”,马慧娟是见证者更是践行者,其散文《一位农村妇女的作家梦》《罗山和移民》,正如其所言“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继续讲好宁夏故事,讲好移民搬迁故事,将红寺堡人脱贫致富的经验做法告诉全世界,让大家看看,这就是中国精神,这就是中国力量!”
杨占武的《萧萧班马鸣》《风雨折死沟》《一口水窖的容量》等,于历史的回溯中关注人的生存状态。此外还有许多作家作品如漠月《追黄羊》《一块英纳格手表》、季栋梁的《鸟庄子》、李振娟的《黄河湾柳树》、赵华的《油茶》《天牛》、刘汉斌的《麦子》《萱草》《月亮山春韵》、梦也《麻春小学》、蔡新生的《月光渔火》、张兴祥《我的长兄》《父亲河·母亲河》《阳光下,她招摇她的花朵》、刘岳的《吴家垴》、马静的《新居小记》、王学琳《油菜花里的遇见》、刘向忠《风不知道叶子的疼》、马一平《欠你一颗水果糖》、张树林《水窖往事》等,则尝试以小见大,以点及面的方式向心灵深处迈进,从而达成散文写作的以事见志,以景寄情,以物思人的写作意境,传递出宁夏散文创作的精神诉求。
3.对职场经验、世间万物、日常生活的深入体察与随感
庄电一的《摒弃哗众取宠之风》《何必要如此画蛇添足?》、牛学智 《“自我确认”内外》、林混《持久的火花》、王健《看过来,看过去》、邹慧萍《静穆的年》、何晓晴《我要保护好这种情绪》、 李树茂《寂寞大麦地》、张慈丽的《人间草木》、单小花《笑笑》、李敏《灯光,或雪色》、火霞《时光里的旧文字》等,属于个体心灵中的闪烁光影和智慧思辨;李振娟的《末代船夫》一如既往地进行着工业题材的开拓;赵华的《残缺之美》则有一些对空间思考的疆域开拓;汪旭红的《喜鹊》以动物为线索串联起家乡由乡村向城市的工业化转型中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的有机共生,这使他的散文跳脱出书写历史的沉重气息,颇有轻盈之感;张强的《唐徕渠的浪花》《如父如子谢时光》《问询南来北往的客》《归来还是少年的胃》等一系列作品将自身沉浸于生活之中,在平凡又厚重的生活中寻找素材,乐观积极地投入生活,从丰富的经历和细腻的体验转化为写作经验。
二、2022年宁夏散文创作呈现的基本特点
在散文创作的地理空间分布上,银川、固原、石嘴山、吴忠、中卫均有作家作品产出,在形成宁夏文学共同体的景象上,又分别展现出各有特色的区域特征和风土人情。
在散文作家的年龄结构上,老中青三代虽均有新作发表,但整体来看宁夏散文创作的中坚力量还是老年和中年作家居多,年轻作家的梯队构成略显薄弱,也缺乏在国内有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目前出现有些青黄不接的局面。
在散文发表的数量和主题上,因为可发表平台的多样,因此文章产出较往年又更为繁盛。本土作家作者依然保持着写作的热诚,保有对土地的感情,保证了乡土记事的自觉和延展,虽也有不同题材的尝试,整体仍呈现出多维度共叙乡愁深情的格局。
在散文写作的大众化传播方面,写作本身与日常生活产生紧密连接,文学有力地介入和影响着生活,散文写作亦呈现出“非虚构”“故事化”的写作风格。表达上以个人体验引出写作经验,在创作上激发了更多文学爱好者参与的积极性,真正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一)乡土散文的局限
呼唤新生代作家为宁夏文坛书写新乡土。宁夏散文创作依旧延续着本土化的特色和发展脉络,于乡土情深中绘就生存状况,保持着回望的姿态叙述乡愁,整体作品中对于乡土的回忆较多,感悟之语普遍而哲思不常。宁夏的散文创作需要传承独特的乡土情结,但并不是亦步亦趋的复古跟随,在深耕传统意识和写作方式的基础上,也需要更进一步的开拓创新。
(二)历史文化散文的局限
呼唤走出书斋浸润生命体验的历史文化书写。宁夏部分历史文化散文沉迷故纸堆中开掘史料,生命体验不在场从而缺失新奇发现与独到的见解;在叙述中又为了追求书卷味而长篇累牍旁征博引,摘章断句,显得沉闷缺乏生机勃勃的美感;相当一部分散文把笔墨集中在表面的寻古访幽、感慨叹息上,停留于散文普遍化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单一层面的趋同化表达,写作视野的开阔性和主题思想的纵深性均有可发展的空间。
(三)现代意识散文的局限
呼唤新锐话题和实验性写作的尝试。宁夏散文作品对于城市风貌和职场百态的关注较少,缺乏和当下更多年轻人思想及共同话语上的连接。可以进一步增强文体意识,尝试一些散文的视觉化表达,意境的听觉化表达,文字的幽默化表达等。我们需要植根热土立足当下,同时也要经由创作,梳理出复杂多变的世事情态,用多元包容的思维面对时代之问响应时代之需。
(四)网络发表平台把关的局限
众多作者创作的热情可嘉,宁夏散文创作数量累积有一定规模,但作品的审校特别是网络平台发表的作品质量文字水平还有待凝练提升。
目前宁夏散文的创作已经有较为稳定的创作队伍和主题表达,已经立稳了宁夏散文创作的风格根基,在未来可能还是需要对之前的创作经验有所突破,尝试走向更为辽阔深入的领域,聚焦于时代的洪流中,书写现实经验,提升现代意识,真正写出现代意义的散文来。这既是宁夏散文亟需突破的瓶颈,同时也是新时代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势所需。

(李拜石,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博士,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