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图: 八十四岁老翁吕英明
提要 : 用中医理论指导日常生活, 可使人身心和谐愉悦。
有专家研究证明,人体衰老的速度,25%取决于基因,75%取决于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使人减缓衰老,延年益寿。不良的生活习惯,则会加快人体衰老,缩减寿命。
人的生活方式多种多样,但是最为核心的当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四个方面,也就是中医所讲的养生四大基石。
过去我对这四大基石认识很肤浅,退休之后,在自我调理糖尿病的过程中逐步加深了理解,并摸索着边学边用。下面就说说我的一些粗浅理解和做法。
一、调畅情志,身心安逸。
中医所说的情志,通常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惊、恐七种情绪心态的变化。在正常情况下,情志的活动对机体生理能起到调节作用,不会致病。而当情志逆乱时则会引发多钟疾病。古人讲的“喜怒无常,过之为害”就是这个道理。对此我感受至深,领悟到糖尿病与情志逆乱有很大关系。《灵枢 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消瘅,即现在所说的糖尿病。五脏脆弱不坚强的人,必定有刚烈的性格,会经常发怒,怒则气血运行逆乱,造成人体自我调节血糖的功能失调,从而引发糖尿病。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在大发雷霆的时候,身体会产生“压力激素”,也叫“毒性激素”。这种激素如果长时间居高不下,人的免疫系统会受到抑制甚至被摧毁,疾病就会乘虚而入。而人在快乐的时候,大脑会分泌多巴胺等“益性激素”,可使人身心处于最佳状态。
对于如何调畅情志,《黄帝内经》亦有精辟的论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是说淡去名利声色欲望,真气会随之而来,经络畅通无阻,疾病就不会到来。
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日常生活中,我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在调暢情志方面注意了以下几点。
首先,保持一个好的心态。“心者,君主之官,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内经》寥寥数语,说出了一个深奥的道理:心,是人体的统帅,心态好对身体健康起到决定性作用。有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愉悦的心态所产生的心脏荷尔蒙能杀死95%的癌细胞,人的情绪越高昂、心情越愉悦,心脏分泌的荷尔蒙就越充沛,可使免疫系统和各个器官功能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战胜疾病。知识让我更加懂得了保持乐观心态的重要性,平日里尽力做到心胸开阔,豁达开朗,心平气和,心神安宁。
其次,管好五种情绪。中医理论,人的五种情绪失常,都容易对人体造成伤害:怒过则伤肝、喜过则伤心、思过则伤脾、忧过则伤肺、恐过则伤肾。所以一定要注意控制好这五种情绪,少动肝火,不要思虑过多,做到少忧愁多乐观。
再次,知足常乐。知足是一种处事的态度,常乐是一种幽幽释然的情怀,学会知足,才会觉得人生的美好,学会快乐才会开心过好每一天。我从矿工到央广记者,一路走下来,工作顺心,退休之后,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孩子孝顺,家庭和睦,每天都在愉悦的氛围中度过,无忧无虑,不攀不比,知足常乐。
再就是助人为乐。要把“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记在心上,把“乐善好施”体现在实际行动中。这样每有一次善举、每做一件好事,心中都会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愉快感,这大概就是大脑分泌的快乐“益性激素”。
二、饮食有节 安身之本
《黄帝内经》开篇就讲,“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尽終天年”。
这里说的“饮食”二字内含是有区别的。“饮”是指喝水,“食”是指吃饭。
先来说说“饮”。 俗话讲,“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水是“生命之源,健康之本”。我国当代水营养学家李复兴教授说,“健康,成亦水,毀亦水”。美国著名医学博士巴特曼著书《水是最好的药》。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人类80%以上的疾病与水有关”。可见水在人的生活当中是多么的重要。
我调理糖尿病就是从饮水开始的。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健康好水是治疗糖尿病的天然良药。当然我喝的水不是一般的自来水,更不是纯净水,而是国家卫生部核准的电解饮水机制取的电解水。这是一种特种水体,也称健康好水,具有强大功能:一是水的ph值呈弱碱性,可以中和体内酸性废物,增加血液中的氧,提高胰岛素活性;二是小分子团水,能快速进入细胞膜内部,带进的是氧气和养料,带出的是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从而活化了细胞组织,使人体新陈代谢更加顺畅;三是水的orp 值是负电位,溶解度高,能够有效清除体内自由基;四是无污无毒,矿物质微量元素配比适量,有助于食物在体内的消化吸收。
我家2005年购置了电解饮水机,至今一直在喝这种健康好水,并坚持做到“一要” “五不”。一要定时、定量主动喝,口不渴也要喝。“五不”,不喝没有矿物质的纯净水,不喝存放过久的老化水,不喝反复烧开的水,不以任何工业化生产的饮料代水解渴,不在吃饭当中喝浓茶。我喝的水ph值一般在9左右。每天的饮水量按自己体重的1/32来掌握。
我这样喝水原本是为治疗糖尿病的,没料到多年的便秘、膝关节炎症状在不知不觉中首先消失了,紧接着胆结石、脂肪肝、肾衰弱等慢性病也都有了很大好转。这正印证了中医药经典文献中说的,“水乃百药之王”。
说过了“饮”,再说说“食”。
唐代药王孙思邈有言,“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意思是说,一个人要想安身存生,就必须要懂得吃哪些食物适宜,哪些食物应该禁忌。吃对了就能安身存生,吃错了就会伤身折寿。
具体到每个人来说,怎样才能知道哪些食物适宜,哪些应该禁忌?这里面藏着很深的奥秘,值得认真探索思考。
中医认为,“食物宜忌”,要因人而异,不可强求一致。任何一种食物,哪怕再稀有再名贵,不是所有人都可食用的,一部分人吃了能强身健体,而另一部分人吃了则是致病的因素。根据《易经》“同类相聚”,“同气相求”的原理,只有与个人的体质类型相对应的食物才是适宜的,属性相克的就是应该禁忌的。
说到人的体质类型,古今中外众说纷纭,常常让人无所适从。当代医易相通的中医博士栾加芹有独到的见解。她在《不生病的智慧》一书中说,通过多年悉心研读《易经》和中医学、天文学等经典,并经过大量临床验证,有了一个新的发现,那就是将《易经》的八卦理论进一步拓展,发现人的体质类型可以从出生时间推导出来,分成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卦八个基本类型。一个人从离开母体开始自主呼吸的那一刹那起,便与天地接通,从而就决定了他的先天性体质属于八卦中的哪一卦,也决定了他一生最适宜吃的食物。
按照《中医》理论,八卦又归属到“五行”之中,即乾、兑卦属金,对应于人的肺脏;震、巽卦属木,对应于人的肝胆;坎卦属水,对应于人的肾脏;离卦属火,对应于人的心脏;坤、艮卦属土,对应于人的脾胃。
要想知道自己的体质类型并不难,到栾博士书上附录的卦象查询表一查便知。也可以找本《万年历》按自己出生年月日推导出来。我是1939年7月30日出生,经过推导属于《八卦》中兑卦体质的人,简称兑人。兑代表泽,对应于肺,日常生活中应该选择与肺相对应的、具有兑泽之气的食物。也可以选择一些相生的,属坤、艮卦的食物。因为坤、艮卦属土,土生肺金。而不宜选择相克的属离卦的食物,因为离火克肺金。
在弄懂了这些道理之后,从2006年开始,我在日常膳食生活中做了四大改变。
一是由原来以吃细粮为主,改为以吃粗粮为主,粗粮又以玉米为首选。玉米、小米、燕麦、荞麦面做的煎饼、饼子天天备有;萝卜、土豆、芋头常当主食吃;山药、薏米、芡实粥以及粳米加多色豆粥经常熬着喝。
二是把原来一日三餐最丰盛的一餐放在晚上吃的习惯,改为早、午餐吃好,晚餐吃少,餐餐都不吃过饱。中医讲,“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三是饭菜制作方法由原来以煎、炸、炒、烧、烤为主,改为以蒸、煮、炖、熬、煲为主,做出来的食物清淡可口,保持自然风味。
四是不吃垃圾食品,杜绝洋快餐,做到不买不吃,敬而远之。
饮食有节,合理膳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终生坚持,要从食物的优化选配做起,从食品的制作食用细节开始。
三,起居有常 调养神气
起居有常,是指起卧作息和居家生活必须顺应自然规律,这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重要原则,违逆了就会损伤脏腑,引发多钟病症。
《黄帝内经》对起卧规律的重要性有精辟论述:春三月,要入夜即睡,早些起身,违逆了春生之气,就会损伤肝脏,到了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夏三月,要夜卧早起。违逆了夏长之气,就会损伤心脏,到秋季容易发生疟疾;秋三月,要早睡早起。违逆了秋收之气,就会损伤肺脏,到了冬季易发飧(sun)泄之疾;冬三月,要早睡晚起,必待日光,违逆了冬藏之气,就会损伤肾脏,到了春天就会发生痿厥之疾。
四季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长的根本。人的睡眠,实际上就是让人体阳气得到收藏蓄养的过程,也是恢复机体生命活力的过程。
本着边学边做的原则, 多年来,我的起卧作息时间,基本上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早上起床时间,总的原则是跟着太阳走,日出时间早就早起,日出时间晚就晚起。从东方红到太阳升这一时段,主要是在床上床下活动经络穴位。像按摩百会、涌泉、神阙被称为“天地人三才”的穴位,力求精气神活起来;拍打身上易藏病邪的“八个窝”,即双肘、双腋、双髀、双腘窝,以求赶走五脏诸病邪等等。这是我每天早上坚持做的必修课。晚上睡觉前再做一遍,不过做的项目和时间比早上要多一些。一般到晚十点左右就躺下睡觉,尽量做到“子时”进入沉睡状态。因为“子时”在阴阳转换日周期里,是由阴转阳的时辰,人需要身心处静,以求平稳转换到下一个阴阳循环周期。白天的“午时”,是一个由阳转阴的时辰,也要处静安宁,所以午睡一会大有好处。“冬至”和“夏至”两个节气,分别是一年当中由阴转阳和由阳转阴的日子。这一天古人讲究“至日闭关,商旅不行,身心处静”。每到这两天我也注意安静多休息。
自古以来,人们不仅对起卧时间十分讲究,而且对“居处”环境的选择也十分重视。“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人们,良好的居住环境对人的健康成长和品格的养成至关重要。孟母将原来在靠近哭丧、经商环境的住家搬迁到学校附近。良好的人文环境,使孟子从小就养成了守秩序,爱读书,积极向上的品格,最终成就了儒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亚圣。
俗语说得好,“安居方能安身安神”。对居处不必贪求豪华奢逸,简明温馨舒适就好。
起居有常,是调养神气的重要法则,順者则寿,逆者则夭,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四、适当运动 量力而行
运则通达,动则生阳,阳乃命根。这是中医独有的智慧。“运”和“动”的内含是有区别的。“运”,是指人体内脏器官的运化;“动”,是指肢体肌肉的活动。
我对“运”的理解不是太深,主观上是想:疏通经络循行线路,引导气血到脏腑器官周身,疏导污浊排出体外。具体做法说起来有点笨,我把它叫“以身试医”。当时是这样想的,中医理论玄奥精深,对于一个门外汉来说,即使看了一些书也很难一时弄懂,最妥当的办法就是在自己身上谨慎地去试探。
经络是人体气血循行的通道,也是人体自有的大药库,只要打开通路,气血就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于是就看着人体经络穴位图,在自己身上试探着按摩、推拿、艾灸。这样做了虽然看不到气血的循行,但是总感觉身上舒服了,这大概就是有了效果。
再比如,中医讲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污通道,就选购了一个带有弹性的按摩小锤,经常去敲打,目的是畅通经络,排出邪气毒素。
我还有一个“运导”的做法,就是每天到空气清新的地方做深呼吸,让更多的天然之气进入体内。
《黄帝内经》讲,“人以天地之气生”。说明“气”是人体活动的本源,特别是氧气,是维持人体生命的五大基本元素之一,人的生命分分秒秒都离不开它。中医博士刘力红在《思考中医》一书中说,沟通天人关系的主要靠肺脏,肺主气,司呼吸,肺的呼吸与寿命息息相关。民间对人的寿命有一个很形象的称呼叫作“气数”,指的是呼吸次数。一个人一生呼吸的次数是有相对数量的,减少单位时间内呼吸的次数,就会延长“气数”的使用期限,人的寿命自然就会延长。相反,呼吸次数加快,“气数”的使用期限就会缩短,寿命自然不会延长。所以,要想延年益寿,就需要讲求呼吸均匀徐缓,息息归根,不可妄费“气数”。
随着岁月的流逝,人的身体机能逐步下降,血流速度减缓,血液中的含氧量减少。此时常到户外空气清新的地方做深呼吸,向体内输送更多大自然的新鲜空气显得尤为重要。退休之后我坚持到海边负氧离子高的地方步行,并在折返点,按照古人讲的食气养生法:“引首东望,吸初日明光咽之”。这样每天做10次以上最大限度的腹式深呼吸,意念中用明光之气,冲击体内滞留的浊气。
退休之后我曾连续八年到广西巴马负氧离子高的地方呼吸大自然的氧气。每年春秋两季去住上一段时间,天天到素有“天然氧吧”之称的“天坑”吸氧。有专家研究证实,在巴马住上一段时间,人的“阳气能”就增加39—56%,而且增加部分回到其他地区还可以维持1—3个月。另有专家测试,在原籍自身的血流量是28%,到了巴马则是46%。巴马真是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下面再说说“动”,主要是指活动锻炼肌肉肢体。这里面也有很多讲究,最主要的是必须遵守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先脏腑后肢体。在脏腑气血不足的情况下过度锻炼,不仅对身体无益,反而伤害身体。
我家住青岛,锻炼活动的方式主要是沿着海滨步行道行走。
瑞典科学家研究发现,步行可以激活一种燃烧脂肪的酶,步行一小时,这种酶将持续活跃12小时。坚持下去是减肥、治疗糖尿病的理想方式。
我每天步行的线路相对是固定的,一般情况下每天步行一个小时左右。步行的速度,以心跳不过快,呼吸不急促为准。
我在健身步行中,除了按照专家讲的一些方式进行外,还自悟了一些步行方法。比如“挑担步行法”,方法很简单,将双臂向两侧与肩平行伸直,形成想象中的一条扁担,两手攥空拳或捏紧五指,作为想象中扁担两头的重物,然后小步曲线快走,双臂随着脚步有节奏地上下颤动,既行又舞,颤颤悠悠,直到双臂感到酸痛,放下双臂改为正常步行法。这样不断变换着步行方式,一路走下来别有情趣。
随着年龄的增长,现在我每天步行的时间掌握在半小时左右,挑担步行法有时还短距离地走一走。
活动,活动,要活就得动。
2023年3月
都市头条认证编辑:张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