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微斋壬寅新诗近作
王端诚
重游旧地
那年在此相遇
留下了深深足迹
用风雨的路线连缀
便是一串难忘的记忆
那时在此相叙
留下了轻轻话语
用岁月的交响伴奏
便是一支古老的歌曲
那天在此相聚
留下了匆匆背影
用心灵的目光同行
便是一篇动人的故事
人生的经纬在此交集
凝成一个永恒的过去
〔附〕微斋参会论文选
2007年10月出席江苏常熟“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理论研讨会”提交的论文
格律化是汉语新诗发展的必由之路(节录)
引人共鸣和给人美感始终是艺术必须达到的终极目标,只不过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各有不同。
文学是通过语言来达到这个目标的,而不同的文学种类又有各自独具特色的达成手段。
诗歌,是利用富有音乐性的文学语言来塑造形象,向读者传递情感使之共鸣和创造审美使之愉悦的。因此,音乐性便是决定诗歌成败的关键。
白香山云:“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十分形象地说明了音乐性是诗达成其终极目标的根本保证这个真理:在肥沃的生活土壤中,诗人把情感的“种子”播下(根情);开始用形象的语言构思诗句,种子便萌芽了(苗言);而诗句自构思之始便是伴随着音韵节奏同时进行的,音韵节奏便是这株“树苗”开出的花朵(华声);只有经过了“开花”这个关键环节才能结出果实,这首诗才有实际的内容,它的存在才有意义,才可能最终达到感人娱人的目的(实义)。
因此,从诗人灵感的冲动(心中的诗)到作品的写成(纸上的诗)再到读者产生心灵共鸣并得到审美享受(读者心中的诗)的整个过程中,音乐性一直贯彻始终。诗,应该是“心灵纯化和韵律化情感的语言表现”,只有经过了“韵律化”的情感才能构成诗的感人肺腑的灵魂。
舍韵律而言诗,所言非诗。
否认音乐性而后言诗,实际上只不过是在“王顾左右”而已。
只有音韵节奏的全面回归,只有白话诗体的格律化,新诗才可能重现青春。
今后的现代汉语诗坛,应当没有“格律诗”和“自由诗”的区别,只有严谨的“格律体”与自主的“宽松体”的并存。
收入拙著《梦弦集》
32 微斋壬寅新诗近作
王端诚
季节的轮回
秋天已经到了
冬天那还会远吗
秋风拥着菊花来啦去啦
留给我一个失落的烦恼
冬天将要到了
春天不就近了吗
冬雪捧着梅花来啦去啦
留给我一个希望的祈祷
春天若是到了
夏天会随着回吗
春雨伴着杏花来啦去啦
真怕再经受酷暑的炙烤
季节在轮回中反复地思考
思考中我老了也就成熟了
〔附〕微斋参会论文选
2011年9月出席台湾省台北两岸诗歌研讨会提交的论文
汉语新诗发展的一个美好愿景(节录)
汉语新诗,应该是民族的而非外来的。它应以汉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其发展的基因,应充分吸收古典诗词艺术的丰富养料;但同时,要认真学习、借鉴、吸取域外诗歌之所长,在中外文化的互动中发展。
汉语新诗,应该是时代的而非拟古的。它使用当代通行语言构建诗行来反映当代生活,表达今人的思想情感,而不是脱离时代去代古人或未来的人“立言”;但同时,它也不排斥古典意境在新诗中的重现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汉语新诗,应是富有音乐性而非散文化的。“诗歌”一词的“歌”字就说明了这一点,它应有独特的音韵节奏,可供吟咏而与散文有别;但同时,诗人也应具备深厚的散文功底,将散文吞吐万象的缜密思维和谋篇布局的多彩多姿,用作诗歌创作的有益参照。
今年是辛亥百年,再过几年就是新诗百岁。我们相信,通过“诗体重建”,她将会在期颐之龄焕发青春,走向成熟,在未来的世纪里,涌现出时代的李白和苏轼,产生出中国的歌德和拜伦。
这就是我们对汉语新诗发展的一个美好愿景。
33 微斋壬寅新诗近作
王端诚
禅悟
惠能说
本来无一物
何处染尘埃
我说
本来无尘埃
何物染得来
神秀说
时时勤拂拭
不使染尘埃
我说
尘埃偏要染
你又奈何哉
他们说我悟了
我说难得糊涂
〔附〕微斋参会论文选
2012年12月出席“第四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提交的论文
当代汉语诗坛二元格局中的诗体重建(节录)
数千年中华古国的诗歌生态环境,运行到当代,毋庸置疑已呈现出两种诗体并存的二元化格局。
上世纪初,随汉语书面叙述方式的转型,产生了以现代汉语(白话文)为载体的新体诗。新体诗(以下简称新诗)经过一百年的艰难发展,固然也出现了一些足以传世的惜乎太少的珍品,却又终因传统文化渊源的断绝而在世纪末陷入困境。其间,严重失误的教训较之小有成就的经验,后者不如前者远甚。诗与文界限的泯灭,韵与美因素的丢失,更兼之高雅与粗俗身份的易位,无怪乎诗已不诗,读者不齿了。
然而,人间别有诗坛在。那看似早该退出历史舞台的以文言为载体的旧体诗词,近百年来虽然处于“在野”的不利地位却始终坚持运作,民国时期其作者不绝如缕,尤以抗战中为甚。尽管柳亚子在40年代中期曾预言“五十年后将无人再做旧诗”,但是,1949年后,诗词公开的吟咏虽一度偃旗息鼓却仍以私下传抄的方式在“地下”流行,80、90年代(恰好近“五十年后”)终于破解上述“柳氏魔咒”而风靡神州。诗词这种传统艺术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一时间作者蜂起,作品纷陈,好一派兴旺发达!可此时的诗词复兴,早已今非昔比,除堪称佳作的惜乎太少的篇什之外,大多或因传统文化基因的先天不足而媚俗随潮,平庸浅薄;或因思维方式的落伍停滞而食古不化,生涩违时,加之以文言叙述方式对当代生活的局限,古典美的淡化,不仅是唐宋风光难再,就是较之有明有清乃至民国,也显然自愧弗如!
上述二端,就是当代汉语诗坛的令人扼腕的现状。
二元格局中的旧体诗词,意境审美的缺失和淡忘应是它存在的主要问题,必须在与时俱进的前提下加以克服,至于诗体形式,它是有所归依的,本文就不再多议;而在新诗领域的问题除内容(本文暂不涉及)外主要就在形式上,即表现为对格律规范的背离和丢弃,这正是本文论述的主题。诗之所以为诗,与散文相区别的形体特征,就在于格律的有无。格律,旧体至今犹有,故作品再差,称作“歪诗”它还是“诗”;而新诗无此,故即使号为“佳作”者也只不过是美文而已。
百年乃至而今,新诗的诗体重建,曷可忽视乎?
34 微斋壬寅新诗近作
王端诚
明天
走过了去年度过了今年
拾起过现在丢失过从前
莫要再回头不舍地观看
人生是一串仓促的瞬间
跨过了这河翻过了那山
采摘过日出失落过月圆
不要让此心被此身羁绊
世界只是个暂住的旅馆
见证了变迁经历了艰难
健在有思维幸存有情感
理性跳出了迷茫的深潭
痛苦成全了幸福的依恋
永远不要对希望说再见
等待你她就在明天不远
〔附〕微斋参会论文选
2018年10月出席“第六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提交的论文
论新旧体诗格律之异同(节录)
(发言题为《中国古典诗艺对新诗格律创建的启示》)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作为保障其音乐性特征的格律,也必须随语言的演进而演进。古代汉语(文言)向现代汉语(白话)的转型,是语言界前所未有的变革,它颠覆了古诗固有格律在新诗中继续履职的资格和权威。至于今人仍以律诗吟咏者,其原有格律当然继续有效,不在此列。因此,新诗入驻现代诗坛,也必须确立自己富有权威和尊严的格律体系,这是天经地义的。
35 微斋壬寅新诗近作
王端诚
未来
未来还没到来
茫然在望
期盼满怀
全都在神秘莫测的天外
未来必将到来
不为你迟
不因我快
全都是注定规律的安排
未来已经到来
人天互动
吉凶莫怪
全都成客观现实的存在
未来来犹未来
未来不断在把未来等待
〔附〕微斋参会论文选
2019 年9月出席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新诗形式美学对话会”提交的论文
十四行体中国化在新诗诗体建设中的地位
(节录)
在诸多“定行诗体”中,由域外引进的“十四行体”独树一帜, 在整个新诗格律化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新诗诗体建设中 借鉴国外诗体和继承古典诗艺相结合的理想途径。斩断与古典诗歌艺术传统的联系而致自身先天不足,是百年新 诗一大弱项;由对格律的漠视继之以对音韵节奏的废弃,更是当代 新诗不振的主要动因。而已经有了近百年创作经验的十四行体,正 好成了重续母体渊源的渠道。它近似于律诗的构建要素和表达方式 正适应了具有一定古典文学修养(须知这是每一个写诗者的基本功) 的汉诗(包括新旧体)作者的思维定向和读者的审美心理。
对于外民族格律诗歌的误译和误读而导致“散文化”的滥觞, 是百年新诗的一大偏向。用中国的散文翻译外国的格律诗歌,是翻 译界极大的失策!这导致读者“外国诗都是自由无格律”的误解, 更导致作者盲目仿效创作“散文式”的“诗歌”。十四行的引进, 正是纠偏的一件利器。它的体式结构和音韵节奏,在优秀的翻译家 梁宗岱等人那里得到接近于原作的反映,成为有利于当代汉语新诗借鉴的重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