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汉标践行“积极老龄观”,计划外推出第21本书 ,不仅要身心健康,还要坚持一生做好一件事,从不动摇变易……

秀色金声
桂汉标 著
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

代序二
老骥犹作仰天嘶
——桂汉标践行“积极老龄观”散记
唐学连
从2020年1月下旬开始,每天早上八点一打开微信文学群,最先映入眼帘的肯定是“诗的红三角”微信公众号的推送文章。这个新冒出来的纯文学微信公众号不但每天准时更新,所发布的推文也是由多篇、多人组合而成的。不但内容丰富,还都是紧扣时令节点的最新、最热门的文学作品,一下子就引起了文朋诗友的高度关注。
凡是从事过新媒体编辑的人都知道,能保持如此高强度的更新,没有专业水平和坚毅的耐心、充沛的体力,是很难坚持的。因此,很多人猜测“诗的红三角”后台编辑肯定是几个年轻人合力搞的。可出乎人意料的是,操作这个纯文学新媒体平台的自始至终都只有一个人,一个已有七十岁高龄的老诗人、老作家、老编辑。他,就是中国作协会员、韶关市原作协主席、韶关五月诗社名誉社长、总顾问桂汉标老师。
说起桂老师,相信粤北文化界的人大都知道,乃至省内外不少老一辈诗人作家也熟悉这个名字。作为“老三届”,桂老师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发表诗歌作品。他的成名诗歌《我开采太阳》曾在煤炭系统产生广泛的反响,屡屡被搬上舞台演绎。至今他已出版个人诗歌、散文、评论等文学著作十五部。他一辈子的专职工作是文学编辑。经手主编过多种报刊、选编出版过170多部纯文学作品书籍。
2009年8月,干了30多年文字编辑工作的桂老师终于办理了退休手续。一直被学生们称为“工作狂”的他,并不习惯于那种一门心思谈养生的悠闲生活。恰好那时候网络媒体正在兴起,而他远在杭州的干女儿李献玉为了锻炼他利用网媒交流,特意帮他申请了一个QQ,并每天跟他聊天,训练他加快打字速度,熟悉网上写作。当时还任五月诗社社长的他,面对传播媒介的新变化,猛然想起必须给五月诗友们提供一个网上发表作品的平台。于是他下决心“临老学吹打”,从最基本的操作学起,很快学会了网络编辑的实际操作程序,“五月诗笺”华语诗歌网站也随之正式开通,坚持每天更新。这个网站的后台编辑、审稿工作都由他一个人包揽了下来,无偿地独自一个人默默打理了“五月诗笺”网站达七年之久。每天,他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十几小时,有时熬夜到凌晨1、2点才休息,人们都说他入了迷!
除了网站的正常运行和五月诗社的创新发展,桂老师还特别关注坚持了20年的举办了50届、超过7000多青少年参加的“校园文学夏令营”等公益活动。退休之后,他依然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并亲力亲为,当策划、辅导的志愿者。2016年秋,他参加完“炫彩天井山文学科普夏令营”回来的当晚,就累倒了,被送进医院抢救,看到平时大嗓门中气十足的他虚弱地躺在病床上,许多去探望他的诗友忍不住稀浠感慨……最终,心血管装上了几个支架的他出院了。
大诗人叶文福说:“桂汉标写了一辈子诗,最好的作品就是五月诗社。”是啊!桂老师从1982年5月开始,就殚精竭虑将大半辈子的心血花在为诗社聚人才、出作品、育新人上;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又积极投身霍英东基金会和铭源基金在红三角老区实施的“文教扶贫”善举,每年奔波于山间道路超三万公里,具体负责四十多项希望工程的捐建……2016年他已66岁了,经此一病,大家都劝他该停下来享享清福了。但他却对我们介绍说:2002年,联合国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倡导的“积极老龄观”,不仅指老年人要积极面对老年生活,保持身心健康状态,而且作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资源,要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发展。他说:“我对这种新观念是心悦诚服的。自己从事大半生的编辑、写作、公益亊业怎么能一下子就隔绝脱离呢?当然,因为身体状况的变化,实际行为该有所调整。”于是,他主动提出并得到诗友们的支持,在2017年将五月诗社社长的“接力棒”,交给了原副社长冯春华。他成为名誉社长兼总顾问,“五月诗笺”网站的编辑和审稿工作,由自愿报名担任管理员的年轻诗友们每月两个人轮流负责,桂老师不必像以前那么操劳了。
或许真的是“文学使人永远年轻”,“积极老人观”使桂老师身心愉悦,继续干自己喜欢的亊:经常关心时局,把握时代脉搏,对新题材的敏锐捕捉、网络流行语的运用今年轻人也叹服;尤其他应邀创作的许多朗诵诗,经常在不同场合朗诵。他还整理旧作,在这三几年时间里,出版了三本诗集、一本评论集等四本个人专著。
2020年春节前夕,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八方肆虐,举国上下投入紧张的抗疫、防疫“人民战争”之中。桂老师宅在家里,知道自己无法像医护人员那样逆行去抗疫一线,但心里总想着要为抗疫做点什么。思来想去,他又记起了自己的老本行——文学编辑。“对!申请开通一个微信公众号,推送文朋诗友的抗疫文学作品,应该是当下自己力所能及的。”
桂老师是个典型的行动派。他说干就干,1月23日晚,他在儿子桂思骅的帮助下,顺利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并以他多年前在湘粤赣边老区进行“文教扶贫”时提出的慨念——“诗的红三角”命名。当晚,他试着第一次在公众号推送了一篇旧作,立马一起诸多诗友电子。其中一位诗友感叹道:“桂老师这样的学习态度和速度,真是大家楷模啊!我们都要向桂老师学习!”
此后,他一发不可收拾。每天,他主动去朋友圈搜集文朋诗友的抗疫诗文,再收集相关的图片,然后花大量的时间去美化、编辑。等他完成一天要发的稿件后,基本上差不多到晚上12点了。而他家里人怕他没完没了地熬夜,就将家里的网络信号定在了早上八点连线,晚上零点准时断网。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每天只能发一次稿,他为了能保持每天更新,要赶着关机前就将第二天要发的稿件全部编辑完。昱日他赶在八点前起床,坐等网络信号连接,准时推送稿件,并在他所有的微信文学群、好友、QQ群等开启“刷屏”模式。
随着“诗的红三角”微信公众号影响力越来越大,连很多外地如省内广州、深圳、江门、河源、清远和外省湖北、河南、四川、北京、福建以及越南、新加坡、柬埔寨、美国等地诗友都主动投稿,希望在“诗的红三角”上推送新作。桂老师都热情欢迎,并尽心尽责的编辑推送。
桂老师坚守正能量、接地气、传文明的底线,不受流俗所蔽,推送诗文不一味追逐“流量”,他有自己的选择。当他看到有媒体发表包括“霍英东生物工程学院”在内的多个单位的教授有关新冠病毒来源的最新论文时,凭着多年前参与捐建英东学院对情况的了解,马上找出自己当年为学院工程竣工所拟碑记以及有关背景文章,加上旧照片编发一组报道,很快受到网民们的追捧。当他从本地城乡和网上看到许多基层抗疫“奇葩”标语时,以诗人的敏锐发现了其接地气的价值,忽然灵感喷涌,一个晚上为这些标语配了十九首短诗。第二天在“诗的红三角”公众号上一经发布,很快“吸粉”众多,后来还被菲律宾和柬埔寨的华文报纸以整版全文转载,在海内外抗疫战斗中发挥了作用。
桂老师毕竟年纪大了,又长时间对着电脑,视力下降,致使他编辑时常要借助放大镜,推文也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小瑕疵。但他从善如流,及时更正。“老骥犹作仰天嘶,壮心不负此盛世。”老编辑弄新媒体,发挥文字严谨,尤其是标题制作时讲究文彩、韵味、新奇独特的优势,受到很多文朋诗友的点赞。
就这样,从1月23日开始,到现在这近1000天的时间里,桂老师一个人将“诗的红三角”保持连续不间断更新,共推出900多期作品,为抗击疫情尽了自己最大的心力。
有人说,人一辈子只从事一种职业是很痛苦的事,非大毅力、大情怀者不能为。但如果是一辈子只从事一件自己喜欢的工作,则是莫大的成功。桂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一以贯之的人,值得我们学习效法。
2020年5月11日晚初稿,
2022年11月12日改定
【选自散文集《半盏莲韵》(即将由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唐学连,笔名唐诗梦,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于湖南邵阳。2015年已出版有个人诗集《此生为莲》(羊城晚报出版社)。在《诗潮》、《长江文艺》、《青年文学家》、《南方日报》、《清远日报》、《韶关日报》以及香港《流派》、《台湾葡萄园诗刊》、菲律宾《世界日报》、泰国《中华日报》、柬埔寨《金边日报》等海外报刊上发表大量作品,并多次有作品在省内外获奖。系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青工作协理事、广东散文诗协会会员,韶关青工作协副主席,广东五月诗社宣教部长。
诗要永远贴近大地

——《秀色金声》编后漫语
桂汉标
去年十月,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的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会后全国各地掀起学习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的新高潮。早已挂牌“五月诗社创作基地”的曲江区图书馆,郑重邀请我为该馆文化志愿者下乡宣传二十大精神编写可供现场表演的“客家话小快板”。作为多年的合作单位,我在过去不同年份,曾多次为该馆编写过不同形式的朗诵诗、小快板等节目文本。这一回明确要求采用客家话的形式,因为曲江区乡下,绝大多数都是流行客家话的。为了让志愿者的宣传发挥更好效果,用客家话来编写表演文本是有的放失的好形式。虽然从小在粤东的客家话和客潮交汇地区生活学习,高中阶段到粤北以及后来“上山下乡”到乐昌九峰,我对客家话是不陌生的。但几十年来走南闯北,毕竟以普通话为主要交流与写作语言,一下子要较换过来,还是不那么顺畅的。但这难不了我。早在半个世纪前,我辗转韶关电厂、茂名热电厂、广州黄埔电厂和广州石化工地施工并负责工地宣传工作之时,正是我开始“疯狂”沉迷于新诗的学习创作之时。那时响应毛主席关于新诗应该在古典诗词和民歌的基础上发展的号召,有意识地阅读和学习“梅县客家山歌”、大跃进“红旗歌谣”“粤北民间歌谣”等搜寻得到的民歌文本,一边学习一边仿写,在我此生的诗歌创作生涯中,留下了最初在《湛江文艺》《广东文艺》等报刊的许多履痕。这一回,为了写好“客家话小快板”,我又翻开了保存半个世纪的剪报本,重温多年前在建设工地创作的民歌作品,竞惊喜地发现:与当下诗坛流行的“口水诗”、“散文分行体”等,明显地区别开来了!尽管当下被大多数报刊所排斥,但即使经半世纪潮水的冲刷,这些民歌体作品依然闪烁着诗的光芒,也依然会受到社会各界普通读者的“喜闻乐见”……
这是当下为写作适合下乡演出的文本而提供借鉴参考;也是我在选编自己的这新一部专著不忍抛弃,而选择一些当今依然可读可品的民歌体作品入书的原由。
尽管我已从亊文学编辑组织工作超过半个世纪;也尽管1979年和1991年已分别成为广东省作家协会及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出版了二十部个人作品专集,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区报刊和海外许多报刊发表过数百万字各类作品。但我一直清醒地认知:此生自己不可能成为一个大诗人,也不可能写出传之后世的名作大著。我本身一直处于“草根”阶层,业余创作一直离不开当时自己从事职业的最基层。翻开自己八、九本厚厚的“诗歌习作”笔记本和三、四本剪报本,超过一大半从来没有在各级报刊公开发表过,而仅仅见诸于建设工地的黑板报、墙报和油印宣传小报。这一些所谓“作品”,虽然难登“大雅之堂”,但当初在建设工地,毕竟被工人师傅们所阅读和赞誉,这是给予我长期坚持业余写作的动力,也是为自己服务基层服务草根的坚定选择而感到“不负此生”而自豪的。
十年前,我在为五月诗社三十周年庆典,选编五月诗人合集《青山豪唱梦寥廓》的后记中,曾写道:“相比于二三十年来在诗坛‘变幻大王旗’的各种自封的被哄抬的‘先锋’‘前卫’‘××后’‘××代’,五月诗社从来都是沉默的。我们的作品,不‘先锋’也不‘前卫’,遵循的是‘忠实于生活,忠实于个人感受’和真善美的原则,说真话抒真情;艺术风格上讲求宽容,走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相结合的路径,主张诗应该让人感动,让人有所共鸣和教益。绝不屑于那些‘下半身’‘揪揪体’之类文字垃圾和自命为百年以后的人写的故作高深的胡言乱语。我们的诗也许不‘高级’,但却是实实在在的时代的回声、心灵的倾诉、草根的呼吸。可以说,从这些作品中,人们可以触摸到粤北、红三角乃至整个中国的历史脉搏,可以听到二三十年来中华儿女奋发前行脚步声,可以感受社会底层草根们的酸甜苦辣,可以欣赏到如火如风的青春激情、至真至诚的乡情亲情和美丽多姿悸动心弦的爱情……当然,我们也不排斥多元化的探索,我们尊重每一个歌者出于真诚的每一种腔调。但主导的倾向是鲜明的,就是时代性、民族性、心灵性,力求让诗走进更多普通人的心灵,不孤芳自赏故作高雅,也不跟风媚俗降格以求。”
面对着现实中诗歌“变得越来越轻、越来越被边缘化了……情势下,诗歌更多的只能潜入民间,与草根一道艰难而坚忍不拔地生长着。”“天地人间,希望总在不如意处诞生;盛世浮华,永恒的信念总是清醒着。真正的诗人,必然具备常人难以企及的敏感心灵与悲悯情怀。面对物化和僵化的沉重压迫,常常不得以地被屈服,压倒于底层。但是,这种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激发点。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虚幻的存在,这样的人生表面上自由却变得毫无意义和价值。”
重提十年前的以上观点,也是最近读到一位普通装修工人、五月诗社 副社长朱华茂,近一年来,每粉刷完一间新房,便为业主的新居写一首诗,汇集成《一单活,一组诗,在路上》一大组诗,发在微信群里,我读后大赞:“真正从劳动中产生的诗歌!”我还就当前诗坛乱象发表自己的观点——
“当前诗坛很热闹,但被权贵和精致利己主义者引入了邪路,割裂传统,疏离草根大众,摒弃诗的本质特征,囗水横飞,涶沫四溅,散文分行,固作高深呓语化独自尊大,排斥所有为草根而作的接地气地之作。国刊省刊纯圈子刊被权力者,混混者独占,一年多少诗歌节诗歌奖被少数“精英”轮流上台领奖,相互吹捧……作为此生为诗歌努力学习、创作己半个多世纪的坚守者,我依然坚持自已的理念:诗应是普罗大众真正的心声,应是为草根而作的充满正能量的呼吸与呼叫。不能成为让那些权贵以诗谋名获利欺世盗名的玩物!在这个意义上,我要为一位普通劳动者朱华茂两把‘刷子’叫好!刷墙装修为稻粮谋,又在汗水中产生一首又一首充溢汗香的草根之诗,让自己的生活和精神走向富足高贵,升华人生的境界……”
全民抗疫三年,终于到了2022年岁末、2023年新春即将来临之际,中国高层因势而为,调整了原来的抗疫方略,更加优化和精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常态化轨道。“每一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如民间所说“全面放开”了,一时出现了新冠病毒感染大面积扩大的局面。许多人“阳”了,正以各自的免疫力对抗病毒……
我也在“阳”的近一个月里,在被逼“躺平”“静养”之际,对自己近两年为草根而写的不高级、不随风、不前卫的作品,稍加整理,加上本文开头所说的一些工地歌谣,汇编成自己的第二十一本专著出版,算为此生留下又几行足迹吧。
“学然后知不足。”我此生平庸不堪大用,但一直坚持年轻时候的选择,“人生化诗和诗化人生”,一生做一件事,从不动摇变易。我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已经进入“满日青山夕照明”的时候,心力在减退。但只要一息尚存,我依然乐于将这“一件事”继续做下去的。
最后要感谢作为此专集代序的访谈笔记和散文特写的两位作者——广东省作协著名作家影像拍摄负责人、著名女作家高小莉和广东省作协会员、五月诗社宣教部长、韶关青工作协副主席唐学连。也要感谢所有在当前的物化环境中还愿意阅读我这一本小书的读者朋友们。
(2023年1月24日于风度诗城)
(图文来源于诗的红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