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8月,多家媒体报道“‘惟楚有材’发源地叫黄潭”。这个话题,火了黄潭米粉和知青农场,提高了天门文旅品牌的知名度,引发了人们对这个典故的质疑、探究。
“先贤以典籍为灯,照亮文化之路;
今人借典籍作舟,畅游文明之河。”
“惟楚有才”,这个文化典故的根脉在天门,并非虚夸和攀附。对此,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石家河文化遗址所在地的天门人,有足够的文化自信。这不是吹出来的,是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凝练而根植历史的认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魅力所在!
今天的人们如何“古为今用”,讲好天门故事,做活天门文章,“黄潭新闻”开了个好头。
“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出自《左传》
《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著,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作品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多称《左传》。它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一文中有:“晋卿不如楚”“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本意是说楚国物产丰富,人才兴盛,但都被送往了晋国使用,声子意为借此劝服楚国令尹,帮助好友伍举回国(伍举受岳父申公子牟牵连逃到晋国不敢回来),最后楚国令尹加封了伍举的爵位,令其回楚。后世也指荆楚之地多人才之意。

“竟泽陵,楚之材也。”出自《史记》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突出记叙越王勾践报仇雪耻的故事,并续以越国灭亡的史实;篇末附载佐勾践灭吴的大臣范蠡弃政经商时的轶事。
越王勾践忍辱励志、发愤图强,终于灭吴雪耻的故事,流传久远,影响深广,并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砥砺后代自强不息。范鑫、文种等辅佐勾践灭敌称霸,主明臣贤,寄寓着司马迁的社会政治理想。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有一段原文摘录如下:
齐使者曰:“幸也越之不亡也!吾不贵其用智之如目,见豪毛而不见其睫也。今王知晋之失计,而不自知越之过,是目论也。王所待于晋者,非有马汗之力也,又非可与合军连和也,将待之以分楚众也。今楚众已分,何待于晋?”越王曰:“奈何?”曰:“楚三大夫张九军,北围曲沃、于中,以至无假之关者三千七百里,景翠【景翠:楚国将领。】之军北聚鲁、齐、南阳,分有大此者乎?且王之所求者,斗晋楚也;晋楚不斗,越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比时不攻楚,臣以是知越大不王,小不伯。复【复:况且。】雠、庞、长沙,楚之粟也;竟泽陵,楚之材也。越窥兵通无假之关,此四邑者不上贡事于郢矣。臣闻之,图王不王,其敝可以伯。然而不伯者,王道失也。故愿大王之转攻楚也。
“复雠、庞、长沙,楚之粟也;竟泽陵,楚之材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况且雠邑、庞邑、长沙,是楚国的主要产粮区;竟泽陵,是楚国的木材产区。”
专家的注释为:竟泽陵:当作“竟陵泽”。古代云梦七泽之一,在今湖北潜江县西。下句“楚之材也”,谓竟陵泽一带是楚国产木材的地方。
公元前278年(秦昭襄王二十九年),白起率秦军攻占楚郢都(今江陵西北),东下竟陵,并分别设郡建县,这里成为秦南郢竟陵县辖地。今天,人们常说“天门,古称竟陵”,历史的根脉即源于此。
《惟楚有材民间传说故事集》里的故事
湖北省文联原执行副主席陈东成整理的《惟楚有材民间传说故事集》中,收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明万历年间,湖广竟陵县(今天门市)出现了两个文化名人钟惺和谭元春,主张厚今薄古,提倡通俗文学,被称作竟陵派文学大师。赞扬者引用《左传》典故,题了一块“楚有材”的匾额,挂在其学院门上。
保守派文人对此不满。一位主持乡试的学台大人专门来竟陵想刁难一番,不料二人出外未归,扫兴的学台令随从将匾额取下带走。钟、谭回来听说后,快马追上学台的乘船,大声疾呼:“堂堂学台大人,为何偷我竟陵木板?”
学台请他们上船叙话。对学台提出的各种问题,二人对答如流。最后学台出上联“秤直,钩弯,星朗朗,能知轻知重”,二人知学台以秤自比伯乐,钟惺答道“磨大,眼小,齿稀稀,可推细推粗”,自比石磨,需高人推动。学台十分赞赏,将匾带走后在前面加个“惟”字,新牌楼矗立在了武昌城。
《武昌史话》中则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清朝中期,一位江苏籍的科考官对武昌贡院上的“惟楚有材”很不理解,执意要考察一番。他以当时武汉有名的药店名“九千年”为题,出了一副上联“九转炼仙丹活人济世”,要求下联以“千”字为冠,以“年”字结尾,荆州考生徐明对出下联“千山寻良药益寿延年”。
考官又以考场附近的得胜桥演戏为题出上联“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富贵等浮云,真伪只争开幕后”,要求下联以“胜”字为冠,汉阳考生余孟雅对出下联“胜也何荣,败也何辱,英雄原本色,是非单看下场时”。听完考生所对,主考官认为湖北的确有才子,心服口服。

“惟楚有才”的发展历史
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 弇州续稿》卷九七《中奉大夫广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右布政使致仕五华李公墓志铭》之铭曰:“惟楚有材,璞则良厥。“五华李公"是指湖北京山人李淑,王世贞的这篇墓志铭,就是将“惟楚有材”赋予明确指称对象的典范。
明湖广京山人李维桢(1547—1626)所著《大泌山房集》卷十二《大隐山人稿序》:“使后人称明德茂盛,维楚有才,与古公卿大夫比肩,不以世禄借资,而以立言取重。”
明朝湖广武陵(今属常德)人龙膺的《白云山房集序》首起便有“惟楚有材”,序中还有:“今幸云杜李本宁太史,岿然为鲁灵光,称一代宗匠,亦甚以大业最余。”
湖北省武汉市的武昌实验中学大门上有从明清武昌贡院继承下来的四个大字“惟楚有材”,出自清初顺治年间湖广巡抚林天擎所撰武昌府学重修记中。
据《湖北通史》记载,顺治年间首次开科,状元刘子壮、榜眼熊伯龙皆为鄂籍,楚材名满天下。顺治十年(1653年),林天擎到武昌府学祭孔,诸生谒见时反映说府学校舍破败不堪,愿将津贴捐出来维修校舍。两年后修葺完成,林天擎记下两年前学子谒见之事,并发出由衷感叹:“余思惟楚有材,自昔艳羡。”首次提出“惟楚有材”名句。
康熙年间(1662-1722年),“惟楚有材”被题上了凤凰山南麓的贡院(现武昌实验中学所在地)牌匾。
一百多年后,嘉庆年间(1812-1817年),“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名联牌匾出现岳麓书院,让“惟楚有材”名满天下。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是副集句联:上联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后此句演变为成语“楚材晋用”,沿用至今。下联语出《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咸丰初年,武昌贡院毁于太平军战火,牌匾也毁之一旦。咸丰八年(1858),湖广总督胡林翼重修贡院及牌楼,当时曾国藩率湘军援浙途经武昌,胡林翼请他再题匾额,曾国藩在匾额的两面分别题上“惟楚有材”和“辟门吁俊”(意即开门招贤纳士)。1920年,贡院故址处修成了武昌实验中学,牌楼仍立于校门之前。
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冯天瑜回忆说,上世纪50年代他在实验中学就读,每天都从曾国藩所题匾额下经过。
“惟楚有材”曾一度高悬于武昌街头。旧时贡院街(20世纪40年代改为楚材街)上,有一座作为清代贡院附属建筑的木构牌楼,便题着“惟楚有材”四个大字。据说牌楼上还题有“辟门吁俊”。
1958年牌楼因大风倾覆,一直无人重建,这一历史文物从此在人们的记忆中逐渐淡忘。如今,许多武汉人都不知道武昌曾经有这样一座牌楼,只能在老照片中去追寻它的身影。
1948年第5期上海《联合画报》中一组名为“历史名城武昌市容”的摄影报道,便收录了这座牌楼的照片,并感叹“富有历史性之牌楼几经变乱依然无恙”。在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特藏室里,尽管画报已经发黄,照片上的楼造型却清晰可辨,四柱三门,飞檐翘角,“惟楚有材”四个大字历历在目。
“惟楚有材”同义词有“惟楚有才”“唯楚有才”。

“惟楚有才”的传承
冯天瑜、皮明庥、徐明庭、邵学海等专家一致认为,“惟楚有材”有助于展示楚地人才繁盛历史,对今天培养和使用人才有启迪意义。
2006年4月11日,武昌区政协和市文史馆在实验中学举办专题座谈会,进一步挖掘“惟楚有材”的文化价值。
对如何打造惟楚有材名片,专家们提出了重修牌楼、打造相关文化片区、开展相关传统教育等许多建议。当年,“惟楚有材”传说入选武汉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4年后牌楼新建完成,并在实验中学内建有“惟楚有材”传说陈列厅。
2010年,武昌实验中学九十年校庆时,按老照片中的式样重修牌楼,新牌楼宽10米、高8.7米,黄色木柱,灰瓦飞檐,由印尼菠萝格木建造。北面写着“惟楚有材”,南面是“辟门吁俊”,由著名书法家陈义经先生生前书写,其中“惟楚有材”四字,是按旧牌楼照片上曾国藩的题字临摹的。
楚,是先秦时期一个大国,范围最大包括湖南、湖北和江西、安徽、江苏、浙江、陕西南部、河南南部、山东南部、广西、广东部门、重庆、四川部分地区。
但是楚国的核心部分是在湖北、湖南,湖北、湖南相当长的时候,是一个行省,元朝时候叫做湖广,也包括今天广东、广西,到了明朝,湖广包括今天湖南、湖北。
惟楚有才,既是湖北也是湖南。因为明清两个地方是一个省,即便湖南、湖北分治,在湖北武昌也还是有个湖广总督,武昌也还是湖北、湖南的政治、文化、教育中心。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惟楚有才”,虽然发源于天门,历经铢积寸累的世代积累,时下成为地方文化的鲜明标识,也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传承优秀文化遗产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看今天的文章谁做得更精彩。
(竟陵风)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作者向金祥,天门日报社原副总编辑。曾任湖北省记协群工内参专业委员、湖北省市州报新闻奖评委,获湖北省优秀新闻工作者、湖北省双十优编辑记者、湖北省语言文字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出版《心海帆影》、《喊出时代强音》等专集,《天门蒸菜》编审,《湖北省天门中学校史(110年版)》执行主编。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湖北日报》《半月谈》和今日头条、搜狐等报刊传媒,百余篇作品获得全国省区党报好新闻一等奖、湖北新闻奖一等奖等奖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