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圌山,永攀高峰随感
作者/魏月星/江苏

二月的江南,习惯了乍暖还寒的人们。随着春天的信息,心情舒展明朗了许多!但也会面临瑟缩发抖不适宜的气候反差。
清晨冰凉的严霜,常常已不自然地方式;束缚住金色的枯草,显得过于苍白沉郁……
每天上早班的人群,骑上了冰冷的电驴子,戴着厚厚的棉手套和笨重的头盔,生怕被冷风吹坏。
盼到中午时分,才会感觉到一丝丝的暖意。也许是太阳光的直照因素,开始温和些吧!

但绝多数人都期待寒冷快点过去,春暖花开早点到来。
也有的人却喜欢冬天的那场圣雪,把广袤的大地染得清一色的洁白。小伙子和大姑娘们,他们体格健壮,心里憋着一团火。爱潇洒、爱美丽,穿戴单薄。而老年人却不同,体质差丢了精气神喽!
猛然一夜的降温下来,颤儿哆嗦!赶紧地又添加上棉绒衣裤,避免再一次的受凉感冒。大家谁也说不准鬼天气,说变就变;变的冷酷无情,不尽人意!
小区里的春梅,早已悄悄地情窦初开了,十分鲜艳娇红,让人爱而不舍离开。
星期天的中午,趁着阳光的暖意!我们一家准备去圌(Chuⅰ)山游玩一番。并带上心爱的小外甥女;刚虚龄六岁,十分讨喜。便乘上公交车,一路逗她说笑,不觉地到了景区车站台。谁知爬山观光的人也真不少!
远处看到的圌山与五峰山黏连的山梁上,人们像泄了气的皮球,筋疲力尽像蚂蚁样地涌向宝塔最高位置,一见真容。

虽说是孟春,万物还没苏醒,整个山体也都沉浸枯荣状态。树枝光秃的实在厉害!唯有山脚下一排青竹丛轻摇着翠绿,显得单调平凡。却怎么也感觉不到有春游的迹象,大家穿着壅肿的棉衣,靓女们妆扮并不现眼。山跟下的公园,郁金香闷在土里刚冒出一点带尖嫩的芽。
作为圌山旅游景点,也许到清明后的黄明节日,才会吸引全国各地数万人的游客。 可现在的人哪!时尚、不同以往,喜欢旅游。不分季节因素,随时都可以尽情地玩的开心。
也许圌山对苏北人吸引力太强了,十分稀罕。因为他们没有山可爬哟!特别是对(扬中)人来说,意义更大。登高望远是他们一种奢望,寓意着对亲人的思念;远大理想,与事业蒸蒸日上有所关联。可对江南人来说,司空见惯很平常的一座山。
即便你若登上圌山宝塔一看究竟?自然会望而胆怯!又想一口气登上去一吐为快,就必需具备极大的体力与勇气。光坡体陡峭就有三千五百多米高度,石阶弯弯曲曲,险危地带过于狭小只能一人爬行,幸好有扶栏围着不会让你害怕跌入万丈深谷。
当登到顶峰宝塔跟前,心情立刻就会豁然开朗,滚滚长江东逝水就好似在眼前。站在这高处不胜寒的地方,一览众山小。俯视着苏北大平原的意境,恰如蒋光年先生《圌山惊涛》诗意中的那样;“一江飞峙大江南,百丈雄关锁翠览。裂岸惊涛斜照里,五峰秀色暮烟涵。”是的,诗人当年的胸襟是多么的辽远广阔,把大自然河山描绘的如此的淋漓尽致色彩斑澜!
然而在长江下游的大港圌山自然区,传说中如神话般的绝壁悬崖上有棵神茶树。说是事实也不是事实,但谁也没见过真实。尤为神奇的是能治百病,消炎刀枪伤痕。老人孩子感冒发热跌打损伤摘几片树叶回家泡茶喝,立马见好。茶水溢满浓度可涨似馒头形状,满屋子里馥郁芳香。当时清政府腐败,八国联军打入中国,百姓遭殃。突然有一支八国联军队伍,误闯圌山下的小巷村。专门寻找圌山上那棵茶树,治刀枪伤。抓了十来个农夫带路,说来奇怪!怎么也寻找不到,真乃神也!使联军头破血流,无功而返。
战争年代的圌山,是长江天堑。如今的它依然担负着中国人民解放军东海舰队第二道防区的重任!坚决抵御着外来侵略者进入长江来横行霸道。
遗憾的是,二月的初春。看不到满山不败的野花草,却收获体检了了解圌山历史的一点见证!有很多人为了弄清圌山七十二洞而出名。花一两天时间探索,也不一定找到。但一般人根本不知道“洞”的历史,而我也不知道。只见过后羿射日误穿的箭洞、老虎洞、滴水观音洞与蝙蝠洞,其余洞都隐藏在山的各个旮旯处。在大小十几个寺庙,有的消声匿迹各个山湾,只有西林寺,东霞寺、绍隆寺,自古到今香火延绵不断。

当然圌山的存在,也象征着历史性的意义与故事。
据史料记载,自秦始皇东巡前称呼“圌山为瑞山,”他一见瑞山大吃一惊:“王气太重”祥云萦绕山头,唯恐江山不稳,命道士赵怀安把瑞山用道术,“用囗字囚禁,”从此瑞山一直至今称圌山。
然而到了明朝崇祯年间,镇江大港东乡大孝子陈观阳,自幼贫寒悬梁苦读,中举进士,用所有积蓄修建起《报恩塔》报答家乡父老乡亲,为了激励后辈勤奋读书,报效国家争当栋梁之材拚搏。显然在镇江的东乡,也是吴文化发源地。人才辈出,始终已圌山之巅宝塔为指引方向,全面注重青少年教育,不断学习进步。同样以黄明节爬山的形式为习惯,以陈观阳“忠孝”树立榜样,不负厚望,代代相传。地理特殊孕育人杰地灵,代代精英茂盛。

作者简介:魏月星,63年出生,江苏镇江新区大港人。爱好诗词,发表过小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