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朱熹宗祠的家国情怀
◆朱孝超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题为《观书有感》的七绝诗,想必许多人都知道。对!他,就是笔者下面要向读着介绍的主人公朱熹,及其宗祠。
朱熹何许人也?朱熹宗祠“长什么样”?朱熹宗祠给后世留下了什么?请让笔者简要叙来。
“論富貴兩朝天子;講詩書一代聖人。”这是以前全国各地许多朱姓人家神龛上的对联。“两朝天子”,指我国历史上两个开国皇帝:南北朝朱温和明朝朱元璋;而“一代圣人”,就是朱熹。“两朝天子”也许算不了什么,而“一代圣人”则非同凡响!
朱熹何许人也?
朱熹(公元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市),出生和成长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省三明市)。他身居武夷,心系苍生,以“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博大胸襟和人生信念,完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大融合、大跨越。他最重要的著作《四书集注》,此后成为元、明、清三代科举考试的教科书,使孔子创立的儒学思想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使中华文明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南宋嘉定二年,帝赐其谥号“文”,自此,世人尊称为“朱文公”,其裔孙避朱讳,称“文公”。他是我国古代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而且是一位成就卓著的散文家、诗人和书法家。朱熹的学术思想,不仅在元、明、清三代,一直是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代表着那个时代,社会趋于完备的意识形态,而且影响远及东亚、东南亚和欧美诸国,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他一生精研经、史、文、哲之学,热心教育,授徒讲学不倦,与孔子并称“中国两大圣人”,连孟子也只能忝居“亚圣”,后世尊称其为“朱子”。
朱熹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在中国文化史、思想史、教育史和礼教史上,影响最大的,前推孔子,后推朱熹。因此,称朱熹为“三代下的孔子”,对后人的影响“功不在孟子之下”,故有“北孔南朱”之说。
在中国经学史上,最突出的是汉、宋两派。郑玄集汉代经学之大成,朱熹则集宋代经学之大成。
在中国理学史上,朱熹集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及邵雍之大成。既吸收道、佛两教的部分理论补充儒家的不足,又不失其儒家的根本体系。他是古代新儒家的最大代表,为近现代新儒家所仿效和歌颂。
在中国学术史上,朱熹的博学可谓“前无古人”。他的思想远播海外,深刻地影响了日本、韩国、朝鲜、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各国的传统文化。数百年间,曾成为东亚社会的主流思想和文明的体现。韩国退溪学、日本朱子学、西方朱子学等,都是“朱子学”在国外的分支。“朱子学”是当今国际文化学术界研究的热门课题,已成为世界性的学说。
在中国著述史上,朱熹的著述比之前人也是最多的一个。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朱熹是著作最为丰硕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一生共留下了126种400多卷著作,内容涉及经、史、子、集诸部,卷帙浩繁、范围广阔、博大精深,是巨大的思想宝库。此外,他还写下3000多首诗词流传后世,最著名的有大家熟知的《春日》《观书有感》《偶成》等。在这些著作中。他建构起宏大的思想体系,达到了当时世界哲学理论发展的最高水平,可谓“登峰造极”。
在中国文庙史上,汉代以后有诸多先儒、先贤,但被封建王朝列入“十哲”之内者,朱熹是独一无二的。清康熙皇帝评价朱熹“集大成而緒千百年絕傳之學,開愚蒙而立億萬世一定之規”。
晚年时,他撰写《朱子家训》,精辟阐述修身治家之道,在推动家庭教育、传承优良家风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把历史形成的、博大精深的儒学思想,更提升为“理”的哲学高度。他指出,理在气(物质)先,代表着最高的生命价值,要求人们“存天理而灭人欲”。但是,这个“人欲”不是指人的所有欲望,而是指人的私欲:破坏性、分离性、对抗性欲望。这对于凝聚家族,进而凝聚中华民族的意志力、战斗力,同心共铸“家族梦”“中国梦”,起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推动作用。
朱熹宗祠“长什么样”?
朱熹宗祠位于成都市区东部,龙泉驿区十陵镇青龙湖景区内,成洛大道(成都大学东100米)明蜀王陵入口处南2100米,绕城路东段内1000米,在青龙湖湿地公园环湖路东、二号大坝南50米处转西约610米的地方。
笔者在现场看到,宗祠前,有龙泉驿区政府碑文简介:十陵朱熹宗祠位于龙泉驿区十陵街道千弓村四组。房屋建于明代末年,朱氏入川始祖必达公于康熙年间从陈姓手中购得,历有维修。该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559平方米,总长59米,宽27米。其主体建筑为三进复四合院,建筑面积1593平方米。东为复合院落一个,西边分设复四合院三个,以大门为准,一字排开。整体建筑土木结构,砖墙、木质门窗、悬山顶、小青瓦屋面、顶饰“福、寿”等图案,所有房间均有走道相通。祠堂内设有供案、神龛、榜文,有“理学传家”“德配先贤”“兴隆十哲”“恩承博士”“名重五经”等堂扁。梁题“万代兴隆、子孙千亿、长发齐祥”,并附龙凤花鸟木刻纹饰。门厅已撤除。过厅面阔3间13.7米,进深2间7.5米;正屋面阔3间13.7米,进深8米。宗祠坐北朝南,建筑宏伟,一门关尽,间间相通,带有典型的明清客家民居风格,为四川唯一的朱熹拜祭庆典场所。同时,这座宗祠还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以朱熹命名的宗祠,与世界朱子研究会关系密切,具有十分重要的保存、开发价值。2013年9月28日,成都市核定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了解,朱熹宗祠的布局及其风格,也一影响了四川及其西南一代的宗祠及民居建筑形式。
朱熹是古徽州婺源(今江西)人,出生、成长、成名均在福建,从未到过四川,却在成都有一座国内最大的宗祠。这是为何?
据史料记载,清朝初年,战乱和瘟疫使四川人口锐减,1671年起,清政府大力鼓励各省平民入蜀开垦。在随后的100余年间,形成了“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其中就有朱氏的后裔。他们身怀朱熹儒学的传统,在各自的居所建立宗祠祭祀,形成代代相传的、独特的朱氏家族文化。
清乾隆44年(公元1779年),朱子后裔已经在四川形成广泛的影响力,遂取“登科中甲”中的“科甲”二字,花700两纹银立祠于成都市中心,留下今天依然保留名称的科甲巷。有了宗庙,人气更旺,祭祀时人多车马多,宗祠常常容纳不下,朱子后裔又在龙泉驿区十陵建立“朱熹宗祠”,作为陪祠。
当年建造朱熹宗祠,并非一日之功。朱姓族人用一只公鸡、两丈红布交换一个陈姓地主的房舍,从最初的朱子书院开建,逐渐形成书院、文公殿和赣粤、入蜀、贤孙、庶裔、报本“五堂”,才有了今天的规模。
我们现在看到的朱熹宗祠,有一殿六堂一书院:文公殿、赣粤堂、入蜀堂、贤孙堂、庶裔堂、神佛堂、报本堂、文公书院。
从“五堂”的名称,就可以清晰地知道朱氏家族传承的文化脉络——来自赣粤,入驻四川,做好人,行善事,知恩图报。
笔者以为:朱熹后裔在成都建宗祠,除了祭祀先祖、激励后代之外,应当也有把先祖的“儒学”带入被战乱搞得凄惨凋零、文明败落的四川,在家族遵循的同时也感化他人,为朱姓及全民族的文明作贡献的思想吧。
朱熹宗祠给后世留下了什么?
首先,请读者仔细赏析朱熹宗祠的几幅对联,从中悟道。
大门正中上头“朱文公祠”四个大字;内侧对联:“萬化所基人倫冠冕,兩宋之業家學淵源”;外侧对联:“婺源統緒垂千載,巴蜀箕裘啟萬年”。文公殿大门对联:“集大成而緒千百年絕傳之學,啟愚蒙而立億萬世一定之規”横额“理學流芳”;神龛对联:“沛國苗裔百世熾榮,考亭遠紹理學流芳”。其他各堂对联分别为:“紫氣氤氳徽州祖地,陽光輝耀閩邦後裔”横额“慎終追遠”;“德配先賢興隆十哲,恩承博士名垂五經”横额“理學傳家”;“忠孝持家遠,詩書繼世長”横额“理學遺徽”;“善為傳家寶,忍是積德門”横额“詩禮傳家”……
从这些对联中,我们不难明白其给后人留下了什么吧。
朱熹治学为一代大儒,治家同样严谨有方,他把儒学精华和自身的教育思想融入到家规家训中,对后裔影响深远。祠堂里有一块碑刻,书写着317字的《文公家训》,便是朱氏世代传承的精神至宝。里面有治家良策,更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和英明的处世智慧。
“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家训以简朴而流畅的语言,阐明了修身、立德、治家之道,每一个朱子后裔都要从小学习。朱熹宗祠管委会主任朱文国感叹:三百多字的家训,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它把为人立身处事的方方面面都说到了。直到今天,仍然言犹在耳,警钟长鸣。
每年春秋两季,十陵朱熹后裔都会举行传统祭祖活动,既缅怀祖先功德与思想,更要重温《文公家训》。朱文国还记得:小时候,每当犯了错误,他都会被爷爷带进宗祠里,在祖先牌位前接受批评教育,还要背诵《文公家训》全文,直到烂熟于心。
他有了子女后,这一种教育方式也得到延续。为了更加易读、易背、易懂,《文公家训》还被他浓缩成了四句话,“读书,起家之本;循礼,保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几乎每一个朱熹后裔都能滚瓜烂熟。
还有两件事情也值得一提。
其一
祠堂大门内侧有一个《修缮重建朱熹宗祠捐款光荣榜》。“朱大明,350000元;朱勤,104000元;朱飞,101200元……”上面密密麻麻地打印有数百人的捐款名单。最多的达35万元,最少的也是100元,捐款总额达到近200万元。“都是自愿认捐的。”据宗祠现场管理人之一朱长培介绍,捐款人主要是成都本地的朱子后裔,也有零星的外地朱氏宗亲,连远在美国的也有。“朱家人的事,朱家人自己办,尽量不给政府增添负担。”朱长培说,宗祠整个修缮重建过程和后期管理,都是朱家人自己负责的,当地政府只负责了消防和外围基础设施建设。
其二
祠堂内还立有一块醒目的《认祖归宗书》石碑。碑文内容择要:“已故朱德委员长是中国文化伟人朱熹第25世孙”“弘扬中国优秀文化及朱子文化”“有利于进行爱国主义和家庭美德教育”。
据朱长培介绍,2004年3月22日,已是77岁高龄的,已故朱德委员长儿媳赵力平(已故朱琦之妻),携子朱全华,到宗祠参拜,并为其《认祖归宗书》揭碑。
“红色耀中华,精神传后人”“弘扬朱德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祠堂内还专门开辟了一间朱德展厅,图文并茂地展示了朱德波澜壮阔的一生,及其为国家民族做出的卓越贡献,为熹公宗祠注入了时代内涵,增添了新的亮点。
笔者在现场看到:参观朱熹宗祠的外地游客络绎不绝。据了解,他们大多不是朱姓人氏,而且有不少是祖孙三代一家子来的。他们参观时都怀着敬仰的心情、虔诚的心态,不时打拱作揖,跪拜的也不是个别。“这才是正宗的学霸!”一对大学生模样的青年情侣互相竖起大拇指。
结束语
朱熹生活的时代距今约八百年,福建距离成都更有数千里,全国最大的朱熹宗祠出现在成都十陵,正是大儒后裔在此地承续文脉、弘扬家风所致。
十陵朱熹宗祠从创立至今将近200年。它是朱子文脉、朱氏家风在成都传承的见证与记录,是天府文化包容性的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成都地方文化的宝贵财富。
200年来,在十陵镇千弓村周边生活着许多朱子后裔。他们虽然大多以农耕为业,却守望着一份家族文化传统——知常守道,传承文化。后来,因当地文化旅游开发需要,宗祠里的住户陆续搬离,只留下百年老宅悄然屹立在小山丘上。2015年,十陵镇成为成都市198生态建设区,朱熹宗祠周边打造了巨大的生态湿地公园——青龙湖。湖水环绕,使得朱熹宗祠所在地成为一个“半岛”。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朱子后裔经过一番抢救性的保护和修缮重建后,这座经历200年风雨的宗祠,又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有望成为成都的第二个“武侯祠”。
朱孝超,男,1963年4月生,西南师大中文本科毕业,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校长、书记,县报记者、编辑,学校督学等职。在各级媒体发表过上100篇作品,获得过国家级迎春征联奖,省级新闻奖,市级诗歌、散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