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嶂里茶飘香
曾锦添/图文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和利用茶的国家,茶叶伴随着古老的中华民族走过了漫长的岁月。翻开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几乎从每一页中都可以嗅到茶的清香。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是中华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我看来,茶生发于自然,吸纳山川土壤日月之精华,采集天地之灵气。国有饮品,以茶为最。茶之精品,国有十佳。无论是茶圣陆羽先生首推的西湖龙井,还是十佳之末的毛尖,都是我国不可多得的佳品。除此之外,因不同地区,茶叶品种也许有数千种之多。然而,纵使有万千种选择,我却独爱龙川野猪嶂的龙井43和小叶绿茶。
缘于对茶的喜爱,缘于对“茶人”杨鸿铭的关爱,辛丑仲冬,一个冬阳和煦的日子,我与同事一起前往麻布岗镇采访了杨鸿铭。
小汽车在麻布岗街道停下。杨鸿铭的茶叶店就在街道旁边,一栋新建的三层楼宇。大门侧边放着一辆四轮驱动皮卡车,杨鸿铭用它搭载我们驶上野猪嶂。
野猪嶂位于龙川县麻布岗、上坪、细坳镇之间,海拔1293米,是龙川第二高山,属于未有开发的原始森林区。山脚周围全是郁郁葱葱的翠竹,再上开始为森林区,山顶则为草甸。一路上山能看到植被按海拔变化的不同分布,淌过数条小溪,穿行密林,在离山顶200米处,方才重见天日。登至顶峰,如遇晴天能极目远眺,江西定南、河源东源等地尽收眼底。冬天,这里不时有雾凇,银装素裹,恍若仙境……这里方圆几十里是原始森林。我生平很少进入如此蔚然壮观的大山。放眼四望,到处是参天的古木,攀援的青藤,丛生的野草,驳杂而不知名的花,严严密密地覆盖着山地,给人一种超脱尘世、返回原始生物圈的感觉。我不由得静静地观察一下离得最近的一树树灌木。它们挤挤挨挨,密密麻麻,泰然自若地舒展着纤巧的枝叶,看上去并不孱弱。这比生长在路边的小花小草要顽强得多。它们不因大树蔽日而垂头沮丧,不因地位卑下而减弱生存的信心。它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生存条件,孳生、蔓延……
那天11点多了,我们下了皮卡车跟着主人走,往前绕了道缓坡,看到陡坡上有大石块码成的石堰,围起了半山腰砖瓦房的宅根。门前靠山涧的地段,有几棵老茶树,间隔着竹林与桃树。浅浅的竹篱笆墙边,有不少鸡和小片菜园。踩上长满青苔的水泥路,走近砖瓦房门口时,入门的一边是石磨盘,一边是茶叶加工房,全都是山宅的味道。
杨鸿铭和妻子一边招呼我们坐下,一边煮水泡茶。这时,我打量了一下他。30多岁的年纪,1.6米上下的个子,目若明星,留着短发,一看就知他是个精明能干的人。
不多久,一壶热气腾腾,馥郁芬芳的“小叶绿”靓茶便泡好了。我轻呷一口,细嚼慢咽,一股清香、甘爽之味浸润心田,令人心旷神怡。
问起杨鸿铭艰苦创业的经历,他倒觉得不好意思,说是不值一提。一再请求之下,他才道出一点点“真经”。
2010年7月起,杨鸿铭和妻子赖燕兰在北京丰台区租店办起一间豆腐坊。
凌晨4点,他和妻子就进入豆腐坊,磨豆子、熬豆浆、点卤水(或石膏浆)、泼豆腐、压成块,热腾腾、白净净、颤巍巍的客家豆腐出炉了。自那以后,每天清晨,在丰台区这间豆腐坊附近都能听到“豆腐、豆腐……”的叫卖声。由于他俩做的客家豆腐鲜嫩、柔滑、口感好,没过多久,他就不用出门卖了。许多市民和酒家老板都上门买豆腐,有时来晚了还买不到。他俩做的豆腐已经成了丰台区市民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
粒粒黄豆手中挑,点点真情记心间。豆腐坊里,杨鸿铭和妻子正在精心挑选黄豆,哪怕有一粒看不上眼都要挑出来。他说:“北京人信任我们,我们也不能糊弄人,做豆腐要讲良心。”做豆腐是个辛苦活儿,每天半夜就得起来忙活,之前还要把豆子选好,工作量不小,但每天卖豆腐赚来的几百元钱让他俩看到了希望。他说,2015年,他靠做豆腐一年收入30万多元,凭着自己不服输的拼劲儿,几年下来也有一定的积蓄,日子过得还算富足。然而,每次回到老家,看到贫穷导致不少年轻人外出打工,一大片土地撂荒,荒芜得让那山野村庄里的袅袅炊烟,渺然无根柢,颤抖而发虛……他心里真的很不是滋味。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经过反复思虑,2016年7月,杨鸿铭和妻子回到了家乡。
亲戚朋友们对杨鸿铭的选择都十分不解。然而,对回乡这个选择,杨鸿铭内心笃定,又何惧未知风雨。在外创业时,他发现茶的市场前景很好,过去村里的茶树不少,茶叶品质也在县内外颇有口碑。从小对家乡地形、土壤、气候的了解,与咨询专家、外出参观的结果印证,他下定决心回乡种茶。
一开始,杨鸿铭想和村民一起种茶,但村民都不情愿。他和妻子摸清了村民的想法后,决定自己先干。
杨鸿铭和父母几经商量后,租了野猪嶂1000多亩山坡地,成立了龙川县古塘春农民种养专业合作社,在2015年3月种下第一批20000多株茶树。次年5月,原本准备迎接丰收喜悦的杨鸿铭,却等来茶树成活率很低的消息。
杨鸿铭擦干眼泪后,用几千块钱给自己搭了个木屋,住在大山上开始新的生活。听他讲种茶故事的时候,我们正喝着龙井43绿茶,感受着大山的畅快。他说:“刚来几年这里没有电,忙完农活我就只能看书了。时间过得真慢,我把所有的书看完了,天还没有黒。” 翌日清晨,他清一下嗓子,喝几口搪瓷缸里的茶水,就去爬山坡地茶场。拄着树枝走在山路上,谁能想到这个平和敦实的杨鸿铭,竟经历过种茶生死。经验不足,干活繁重,杨鸿铭和妻子几乎病倒了……
查资料、咨询专家,杨鸿铭找到了失败的原因和症结所在。2017年6月,杨鸿铭种下第二批茶树。从那时起,他和妻子几乎每天都在茶场里,样样都亲自动手,一边干一边摸索……
一年后,望着一片片绿油油的茶树,杨鸿铭和妻子笑了。看着杨鸿铭种的茶树越来越多,茶场的规模越来越大,村民有的要求到茶场里打工,有的要跟着他学种茶,这正是杨鸿铭最想看到的。
春雷阵阵,万物复苏;莺飞草长,茶树绽青。只见野猪嶂深处的茶山云雾缭绕,一片青翠在春风吹拂下更加绿意盎然,美不胜收,又是一年采茶季。
葱茏的茶树沐浴在野猪嶂的烟雨中,青山氤氲,绿波流转。茶芽经过一冬的休眠和养分的积累,使出浑身的劲儿,吮吸阳光雨露,绽放一场青翠,嫩嫩的,绿绿的,空气中流淌的都是浓馥清新的春茶气息。
三月下旬,四月上旬,那是杨鸿铭请来的村姑上山采茶的黄金时期。
当清晨的春光爬上树梢,可望见20多个采茶姑娘扛着竹篓出现在郁郁葱葱的茶山了。山路蜿蜒曲折,行人的脚步惊醒了叶面上的露珠,滴落在采茶村姑的发梢或者肩膀。采茶村姑盈盈的笑声回荡在山间小路上,茶林里也变得妩媚动人。一个个手提竹篓的姑娘依茶而立,一双双玉手在碧绿的嫩叶间轻舞飞扬,其画面恰似一个个少女在键盘上演奏曼妙乐章。在枝叶间舞动的双手,有时独唱有时合奏,一片片嫩绿、娇小的茶叶飞入篓中,静待着盛放她最浓郁的茶香。笑靥如花的采茶村姑轻启朱唇,在袅袅云烟山雾中唱起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荡漾的春心……这些姑娘虽然工资不高(每天100至120元),好在距离家近,在山上住几天又可返家了。而在山上,每天想到采茶,心情又是美好和幸福的!
我问杨鸿铭制茶有什么方法?他说:制茶如制人。一款茶,经历了萎凋,发酵,杀青,揉捻与干燥。成茶之后还要精制,使其外形更美观,品质更稳定。一个人出生后,遗传因子奠定了起点,经过教育、社会角色适应、遭遇挫折,体会了成长,最终才能成为一个独立生存的人。制茶的过程与人的一生何其相似?不少人在品茶中体悟人生,其实,这制茶的过程无异于制人。杨鸿铭又说:采回一片片的嫩茶叶,用清泉漂洗干净,用文火将铁锅烧热,再将其均匀散置于锅内。灶膛小心烧起文火,张开手掌按着茶叶轻轻摩挲。隔着茶叶轻触锅底,按顺时针方向均匀翻动,嫩茶叶很快变得酥软。趁热倒入洁净的簸簊中,用双手掌心不停地揉搓,把那些茶碱揉出后,片片嫩叶卷筒收紧,便可薄薄铺在半热不冷的锅里熏烤……“明前茶,贵如金。”一芽一嫩叶的茶叶泡在水里像飘动的旌旗;一芽两嫩叶、三嫩叶则像一个鸟雀的舌头,人称雀舌。其茶叶细嫩,色翠幽香,味醇形美,是茶中极品,倍受人珍爱,一般用来招待尊贵客人或馈赠佳宾。“明前茶”淡雅,“雨前茶”浓烈……
妻子赖燕兰说:她爱人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平时不爱说话,但只要提到茶,话闸一下被打开了。他就滔滔不绝,说个没完没了。每逢来客人的时候,他总是拿出最好的茶招待人家,与客人探讨喝茶的各种益处……也与自己谈论什么样的人才叫“茶人”?是采茶的人、制茶的人还是饮茶的人?等等。细微之处见真情,爱人的关心体贴犹如茶品的甘甜醇美让人幸福陶醉。在他的劝慰和鼓动下,一向不喝茶的自己为了美丽、健康,为了丈夫的这份爱、这份情,不由自主也端起茶杯,小饮一口,顿时,清苦的茶汁由苦到甜,幽香四溢,回味无穷……她又说,自己渐渐地喜欢饮茶,学会备茶的技艺、品饮的方法,并了解一些茶文化、茶历史。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一诗中写道:“汤添勺水煎魚眼,末下刀圭搅曲尘。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足以说明茶对他的重要。白居易不仅爱茶、知茶,而且善于品茶。品茶的同时,心境、人生仿佛也都浸入了茶中,些许苦涩,淡淡清香。人有人品,茶有茶道。早在唐朝就有了茶道一说,中华茶道追求的是雅致,开阔的是胸襟,茶道如人道,其共同的核心就是一个“和”字……在这纷繁喧嚣的年代,一人品茶,“独品得神”;两人对品,“意在得趣”;众人聚品,“意在得慧”;修养人品,修身养性,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像茶品一样始终保持着清香四溢和甘甜的天赋本色,让浮躁的心逐渐地平静下来。
如今,杨鸿铭的合作社已在野猪嶂建成650亩有机茶园、1个茶叶加工厂(1台茶叶震动槽、2台杀青锅、1台滾筒杀青机、2台液化杀青机、3台揉捻机、1台萎调机、2台烘焙机、1台发酵机),带动全村5户几十人发展茶叶种植,实现可观的收入,并被市、县关工委评为农村创业青年示范基地。他本人被选为县政协委员,多次参加省、市茶叶载培技术培训……
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是杨鸿铭当年返乡的初衷,也是他一直在为之努力的目标。下一步,他的合作社将扩大茶树种植面积,同时,结合农、旅、文一体的产业发展要求,在茶园中建设技术培训基地,观光、体验茶园等,延长产业链,为群众带来更多收益。
从杨鸿铭的茶园出来,准备打道回县城,杨鸿铭和他的妻子微笑着朝我们挥手再见。从他炽热的目光里,我看到了春天明媚的景色,看到了野猪嶂美丽的风光,当然,也看到了他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归来,那一缕缕野猪嶂的茶香始终在心头久久萦绕,挥之不去。每每想起,玲珑剔透的思绪仿佛都可以掐出小叶绿茶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