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衬衫五厂创始人蔡鸿生散记
文:袁德礼 摄:王红英
我在报社曾主编过《创业人生》专栏,写过上千家企业老总,尤其对上海服装集团各衬衫等服装厂长情有独钟。粉碎王、张、江、姚四人帮后,我写过长诗,向华主席表示到廿世纪初,做衬衫不用针线。现在看來,我还是在搞假、大、空也。

1938年由蔡鸿生创建的永备内衣厂一路走到1956年公私合营。蔡鸿生1932年出生的儿子蔡更生进入该厂工作,一直干到退休。如今91岁的蔡更生居住杭州大女儿家里。
1966年更名为上海第五衬衫厂。1999年长征制鞋十一厂并入该厂。厂里许多老工人至今还记住该厂创始人蔡鸿生这个大名呢。
说起上海第五衬衫厂,那是在艰难中创业,在竞争中崛起的一个时代的历史。
上海第五衬衫厂的前身是永备内衣制造厂,创建于1938年4月。当时正值抗日战争初期,日本侵略者在大肆进行军事侵略的同时,在经济方面也实行疯狂掠夺,造成中国经济的浩劫。日本侵略者占领了沿海和交通沿线的许多重要城市,这些地区集中了中国百分之九十的民族工业,使国民经济遭受到严重打击。近代的交通运输业、矿产、电力、水泥、机器、缧丝等行业也遭到了日本侵略者的摧毁和掠夺,就连手工业也惨遭破坏。华北和江浙一带的手工业被破坏的更严重,“七七”事变后的相当长的时间内,全面地停止了生产。

杭州人蔡鸿生原是上海商界四川帮的跑街(推销员),当他看到手工业被破坏殆尽,觉得经营一些生活必需品是生财之道。于是他先是经销永备牌毛巾,后来他发觉生产衬衫有更大的发展前途时,1938年4月就在海宁路858号开了个小作坊。起初规模很小,只有十几个人,十多部缝纫机(价值二千多元)。生产的形式是二股档:一人踏车,一人烫板。领子则由老板娘自己刮浆制作,领寸的药水配方是保密的。作坊专业生产“吉士”牌42支府绸男衬衫,主要销地是四川。几年之后,“吉士”牌男衬衫因质量上乘在四川已家喻户晓,拥有相当的声誉和较大的市场。

发展:引进技术力量,“可乐”牌异军突起
抗战胜利后,民族资本家曾幻想大显身手。国民党政府打着“接收”(劫收)、“复员”的幌子,对敌伪资产和人民财产进行了空前的掠夺,国民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他们不顾国计民生,乘接收之机,中饱私囊。民族资产阶级企业受到严重打击。但是生产力要求发展的规律是不容阻挡的,加之内地广阔市场一下子开放,内衣需求量增长很快。蔡鸿生摸准这一行情后,决定扩大原有的生产规模。
在1946年6月中旬,蔡鸿生租下了宝山路393号二层楼厂房,成立了永备内衣厂。他又出资从美国胜家公司购买了当时最先进的241种高速缝纫机50辆,但是缺少技术师傅,适逢当时新光内衣厂有五十名技术骨干因工作条件、待遇等问题与老板发生矛盾,举行罢工。经中间人秦怡中介绍与永备厂联系,蔡鸿生许诺给这批工人以种种优厚待遇,使他们进入

(现在的蔡更生住杭由大姐照顾)
永备厂。工厂的人数扩大到90余人。那批美国的新机器还未运到前,由罢工负责人史兴发设法向应阿香(当时衬衫行业的权威)借了二十四部95种电动缝纫机、一部锁眼机,及时开工。这批罢工工人的技术在同行业中是首屈一指的,蔡鸿生乘势大作广告,使永备内衣制造厂的声誉扶摇直上。这时“吉士”牌衬衫在四川的销路有些疲软,一批老师傅向厂主提出要创出新的名牌,争取在市场上打开销路。蔡鸿生给新产品取名是他平时抽的美国香烟的牌子KOOL(可乐),标志是两支鹦鹉。他规定“可乐”牌男衬衫一天只准生产二打,以保证质量。蔡鸿生自己发明了用废影片、丙酮、丁酯制成的化学药水,涂在领衬上成为化学胶水领。化学领不易脱胶,缩水率小,双止口包领工艺使领头不易变形。“可乐”牌衬衫凭着挺括的领子,考究的双止口包领工艺等优点,稳定可靠的质量一上市就风靡整个上海滩。在大马路霞飞路的一些大酒店里“可乐”牌炙手可热,一下子就跃居当时各品牌衬衫的榜首。从此之后,以鹦鹉为商标的“可乐”牌衬衫飞遍了全国的大江南北,成为永备内衣厂制造的摇钱树。

蔡鸿生在生意兴隆、获利丰厚之余,又考虑扩大生产,在1947年加盖三、四楼和五层阁楼。一楼是裁剪间、二楼是缝纫车间、三楼是锁钉间、四楼是烫间和成品车间、五层阁是宿舍,接着他又招收了四十多名艺徒,加上原有的师傅工厂已有一百多人,当时的永备内衣厂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在1947年-1948年间全国四面八方的订货单雪片似地向永备厂飞来,工人们每天都要加班到晚上九点,这时的永备内衣厂已跻身于上海衬衫行业的一流厂家之列,处于兴旺时期。蔡鸿生已考虑建一个棉纺织厂,使永备内衣厂向自织自染自产自销的托拉斯发展。

衰落:飞来横祸 永备遭殃
正当永备内衣厂依靠“可乐”牌在市场上大红大紫的时候,却惨遭厄运,发生了重大火灾。在1948年8月8日下午三时许,只听霹雳一声,下起了倾盆大雨,存放在底楼水门汀箱内用于制化学领的废影片、丙酮等在夕阳照射后温度升高,经雷一击自然爆炸,火苗一下子就窜上了两楼、车间里有五十三人来不及逃避,被火围困。三楼有女工十一人在钉纽扣,男工十多人在刮浆,四楼有女工二十多人。火焰顺着电线烧了上去,浓烟烈火迅速蔓延开来,工人们纷纷跳楼逃生,跌死摔伤的人很多。厂对面正好有一警亭,警察看见二楼火光冲天,又听见惨叫,就急忙报告沪北区救火联合会及消防处。几分钟后救火联合会出动八辆救火车,一辆救护车。消防队出动帮浦车四辆、电梯车二辆、急救车三辆,赶到现场救火,将伤员分送市立第四、第五医院,公济医院急救。大火在燃烧了近两小时后于下午四时五十五分被扑灭,只见遍地横尸,黑烟焦臭呛鼻,场面惨不忍睹。次日《申报》《新闻报》用很大的篇幅报道了这次火灾。事后经调查,厂内死亡人数是六十一人,受伤三十七人。厂主蔡鸿生及眷属五人在火起时仓皇奔逃,也被烧伤,送医院后不治身亡。厂内除二楼工作台和内衣原料大部分被烧毁外,底层和三、四楼损失不大,五层阁部分损失,也很轻微。这次火灾的起因从表面上看是因雷电引起的。永备内衣制造厂经受了这次失火打击之后,像只断了线的风筝一样摇摇欲坠。

重建:屋破偏逢漏雨
永备内衣厂失火的消息传出去之后,各界民众十分关注。一些纺织厂和衬衫厂也纷纷捐款援救永备内衣厂。当时厂正处于群龙无首的局面,小厂主蔡更生年幼无法管理工厂和处理善后工作。于是蔡鸿生的侄子原老闸捕房包打听蔡斌传出面掌管工厂。在工人们和死难人员家属的强烈要求下,他将三楼未烧坏的机器抵押给银行,把其中的一部分款项用作安葬费,另一部分则饱了他自己的私囊。在年底,蔡斌全召集原有工人和临时工共五十余人,靠着经过维修后可以继续使用的机器恢复了生产。就在复工刚四个月后,蔡斌全看到解放大军势如破竹,上海解放指日可待,他因为过去的劣迹恐怕受到人民的惩罚,就将工人疏散,关闭工厂,准备逃亡香港。工人们发现他的企图之后就日夜监视他,一直坚持到上海解放。
“永备内衣厂通过火灾后需要继续生存就要有必要的资金用来维持,但是厂内流动资金严重缺乏,工资也发不出,后来经过蔡鸿生母亲的代理人“鲁慕贤”牵线搭桥与杭州华洋百货店,第一棉纺织厂联系,准备由他们向“永备内衣制造厂”投资,永备方面由蔡更生出面将产房、机器作价三万元共计六万元资本,在1953年1月1日联合成立永备内衣制造厂股份有限公司”。
如今第三代都步入老年行列了。

四朵金花都步入老年队伍了,大姐蔡建英今年70岁,二姐蔡建青今年68岁,小妹今年64岁,蔡建秀(王红英今年66岁)母亲今年87岁父亲91岁
解放前蔡鸿生只因成了上海衬衫五厂经营销售权,产销两旺,工人们从此吃饱了肚皮,高呼万岁蔡老板。1948年8.8日一场大火🔥夺去了蔡鸿生的鲜活生命。他儿子蔡更生文革期间由于其父亲蔡鸿生是所谓“资本家”的儿子,老实巴交的蔡更生就被当成批斗对象,铺天盖地的大字报满天飞,为了划清与蔡更生的阶级“界线”夫妻俩只能“分道扬镳,造成了家庭破碎、妻离子散,妻子含泪远走他乡、大女儿被迫上山下乡,一个女儿送给别人抚养、一个女儿夭折,女儿们被人吐口水、泼黄沙、甚至被人辱骂……一直到80年蔡更生被平反后才过上了平静的生活!如今蔡家姐妹们儿孙绕膝,第三第四代幸福美满(还有第五代)全家都在盛赞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好,一百年都不动摇。

上海服装集团竟有如此多的中国第一
文:袁德礼 摄:陈琼莲
上海服装集团虽说二十多年前落户长宁,但那时它是市属国企,真正归属长宁,还是15年前的事。2005年,上服集团从上海纺织控股集团整建制划入长宁区。
今年是这家老牌国企的70华诞,笔者有幸参与该公司70周年庆的筹备工作,对于上服集团的前世今生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
中国服装工业的萌芽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从前店后坊、分散零星的私营小厂,发展成有规模有分工的现代工业门类,则是从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开始。借“上海长宁”一隅,笔者来点“剧透”,晒晒上服集团的家底有多深厚。

1935年,做鞋帽起家的上海永新染织厂注册了“A.D.K”品牌,意为“亚洲服装之王”。至1949年,永新厂已发展成自织自染自浆自制自销的全能型服装企业。
1953年3月17日,该厂在《新闻日报》上征集中文商标名,本市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教员陈宏钧以意为“誉满全球,名闻大地”的“大地”之名中标。成为中国最早的风雨衣品牌,也是近代中国第一例服装注册商标。
1958年2月,该厂委托中国杂品进出口公司在香港注册了“大地”牌商标,揭开“大地”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崭新一页。1979年,“大地”牌风雨衣被评为中国纺织部名牌产品。

1950年3月18日,上海第一衬衫缝纫生产合作社成立,成为上海服装集团的起源。1956年,在众多服装生产合作社基础上,上海市服装生产合作社联合社成立。1958年,上海市服装公司、上海市鞋帽公司和上海市服装联社合并,定名“上海市服装鞋帽公司”;1962年,更名为上海服装用品工业公司;1979年,更名为上海市服装公司;1987年,改行政性公司为企业性公司;1993年,更名为上海市服装总公司;1995年,组建上海服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9月,整建制划入属地长宁区。

03
中国第一单服装出口贸易
1956年4月,上海市服装生产合作社联社和上海市服装公司一起,承接中央人民政府商业部下达的首批对苏联出口毛华达呢和长毛绒大衣5万件的外贸生产任务。组织业内2000名西服业技术工人(含服装生产合作社社员),分设300人工场1所,100人工场4所,100人以下工场40所,进行集中生产。当年9月初,按质按量按期交货,受到上级部门表扬。由此拉开了新中国服装出口的序幕。

04
中国第一部服装技术标准
1961年,上海市服装鞋帽公司率先制定我国服装类技术标准《服装裁剪法》,还组织编写《服装工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对服装工人必须具备的技术理论知识、生产操作技能、安全生产知识等作出统一规定,有力推进服装工业标准化形成。1982年,经上级授权,由上海市服装公司牵头组织有关城市服装专家,编写我国第一部服装专业中等技校的教材《服装工艺专业》,加快了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

05
中国第一支职业服装模特队
1980年9月,上海市服装公司筹建时装专业表演(模特)队,1981年2月9日,该队首次亮相于友谊电影院,为上海出口服装交易会进行专场演出。1982年7月,上海市手工业局正式发文批准成立。1983年,表演队走进中南海汇报演出,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首肯,引起轰动效应。1984年,由表演队首任队长徐文渊编剧的我国第一部表现模特生活的故事片《黑蜻蜓》上映,造势效应热烈。1988年,该队走出国门,应邀赴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演出,此后陆续出访近20个国家(地区)。

06
中国第一次摘取巴黎时装桂冠
巴黎国际时装博览会是服装业的最高殿堂。1985年11月,首次代表中国参加第50届巴黎时装博览会的前进服装厂设计师钱士林的“中华衫”系列作品,斩获一等奖。中国红的长裙配外套,前胸和袖口绣花,配中式手工蝴蝶盘钮,裙边及外套饰以闪光珠片,装袖工艺使穿着更贴身。现场模特展示表演赢得一片赞美。《法兰西晚报》以“来自毛泽东国家的时装”为题进行大篇幅报道。

198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上海市服装公司创办的中国第一份服装类专业报刊《上海时装报》公开发行。该报介绍国际时尚潮流,传递服装市场信息,报道服装时尚盛事,引导服装生产消费,为传播服饰文化作出了贡献。
1995年后,该报为上海服装集团承办的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作了全程详尽的报道。还曾作为国内唯一媒体,首次邀请、接待并报道了来自美国纽约的世界超模纳奥米·坎贝尔访问上海。
12年中,代表市政府先后邀请接待46位(57人次)国际级大师,承办200多场发布会,还承担开幕式等其他活动的任务,为推动上海的国际服装文化交流及都市时尚产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09
登山服、南极服、冬奥服出自上服
1974年10月,上海延吉服装厂(飞达羽绒服总厂前身)为中国登山队试制登山服和睡袋,共8个品种、50套。1975年5月,中国女登山队员潘多一行9人穿着试制改进的装备,首次从北坡胜利登顶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
1987年,上海羽绒服装厂承担国家下达研制南极科考服的任务,与华东纺织工学院(今东华大学)联手开发新型面料,并创新工艺。1988年起,“上羽”牌特制羽绒服被确定为中国极地考察唯一指定产品。
2005年,上海飞达羽绒服装总厂为参加第20届都灵冬奥会中国空中技巧队设计制作具有“高科技面料、有助于功能发力”的比赛服。2006年,金牌得主韩晓鹏的技巧运动服被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永久收藏。

10
集体小厂受到国务院嘉奖
上服集团旗下的上海胜利服装厂是1956年成立的集体小厂,诞生在一个叫“莲花寺”的破败寺院里。1970年6月,杨凤珠调到该厂任厂长。杨凤珠到任后提出:要想产品质量高,就要文明生产,文明生产首先要彻底改变“脏、乱、差”的现象。她身先士卒,带领职工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因地制宜改善生产环境,将厂房整治一新。几年后,产品质量也得到明显提升。
杨凤珠和胜利服装厂的业绩得到了公司、局领导的肯定,受到同业兄弟单位赞赏,被当时的上海市手工业管理局树立为小厂治理的样板厂,在全市推广。1979年,受到市经委表彰并光荣地评为全国先进企业,整个上海市当年仅评出6家企业,胜利服装厂是唯一的集体小厂得到国务院嘉奖。

11
“新唐装”为上海APEC添彩
自1993年在美国西雅图召开的第一次APEC会议上,出现领导人穿便服后,每次APEC会议上的服装在正式亮相之前都是主办国的“机密”。2001年上海APEC会议,当与会首脑穿着的“新唐装”亮相后,赢得一片喝彩。这批新唐装就是上服集团研制的杰作。上海市政府外事办授予上服集团“特殊贡献奖”,该项目之后还荣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三等奖。
2002年春节,新唐装风靡神州大地。同年,由APEC服装设计团队总监、上海纺织工业职工大学服装分校教师丁锡强主编的《新唐装》一书出版。

(原载2020年8月28日城市导报《创业人生》)专栏

作者简介:
袁德礼,1954年4月生于上海。现为《城市导报》创业人生、校园内外、终极关怀版面责任编辑、资深记者、专栏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30年来,先后发表上万篇各类新闻、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作品,累计1300万文字。出版过《武则天:一个女人的强权、沉沦史》、《百位老板谈人生》、《走访殡葬十年间》、《远航的心》、《女儿袁靓》、《在雨中我梦见本家袁崇焕》、《记者写天下》等书稿。作者曾在建筑公司、服装公司、团市委研究室、新闻报、劳动报等岗位上洒下过几多汗水。现为上海德礼传媒集团公司(国企)法人。
总编辑:山旮旯
责任编辑:袁德礼
负责校对:十一指、晚风
校对:十一指、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