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欣赏】
在迎春花前想呆(随笔)
王长胜
小区里的迎春花盛开了。团团簇簇,金黄闪烁,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我在迎春花前想呆,往事涌上了心头。
1974年春天,我市文化馆开办了一个"小说创作学习班",我有幸被推荐了进去。参加学习班的大部分是业余创作的高手,一个个能说会道。听他们自我介绍、发言,我隐隐产生了从末有过的自卑感。年轻的时候我长得很帅,在会议室进进出出,总感觉有不少目光向我脸上投射过来。

推荐我的是一位老诗人詹师傅。他告诉别人:我读过古今中外的不少书,底蕴深厚,等等。所以,那些目光中,有企盼我能一鸣惊人的,但也有希望看我笑话的。我的压力很大。妈呀,我写什么呢?一日三餐吃白饭,吃了半个多月了,如果写不出小说来,我岂不成了个蹭饭的人吗?终于机会来了!厂里正好发生了一件事:焦化厂炼焦车间有个艰难的生产工艺:焦炭烧成一千多度的红焦后,由消火车滿载着它逝过熄火塔,经喷水冷却,然后卸载到指定地方,过磅后再运往四面八方。
消火车司机,自建厂后一直由男同志担任。这岗位,责任性强,要求胆大心细,独挡一面。1972年我们一批上海知青招工进厂。在人员紧缺的情况下,上海女知青小田主动要求担当重任。
百废待兴的年代,敢为人先,是时代的强音。小田光荣地当上了第一代消火车女司机。
一次,由于生产设备老化,没有及时更新,出了安全事故。所幸,没有人员受伤。
于是,小田是不是撤岗,成了人人关注的焦点。事情提上了议事日程。车间干部、新老工人都议论纷纷,各有各的看法。在车间主任最后拍板的时刻,小田站了起来。她沉默不语,双眼环顾四周后,最后用恳切的声音低声说:"各位师傅,请相信我:还是我干。"⋯⋯
听到这个消息,我顿时心头一震,突然从小田身上看到了一种精神,心里立刻有了主意。
我决定:就写小田的成长,这是主线。接着,我设计了一条副线:车间主任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曾经是小田父亲的下级。一次,他们运输班向前线运送军需物资,班长身负重伤,现主任当即背起班长准备撤退,班长却在他的背上捶背高喊:"继续前进!为了胜利,我们必须继续前进!"⋯⋯
我正构思小说的时候,一抬头,眼前一簇迎春花正醒目地映入我的眼帘。
于是,小说的标题就产生了:《迎春》。接着,主人公名字也被确定:郑迎春。

我根据小田勇挑重担、敢为人先的真实事迹,创作了小说《迎春》。这篇小说很快被安徽文艺出版社收进小说集,出版了。
《迎春》是我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一位资深的文学编辑赞赏说:“别人写小说,一个故事讲到底。你不同,故事里套一个故事,两条故事线先平行,后交叉,父女两代人的精神力量对人物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最后融汇贯通,水到渠成,解决了矛盾,又升华了主题。写得很有章法。”
老编辑的话让我豁然开朗。哦,文化革命中我默默地读了很多书,没有白读。那些经典名著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创作思维。
小说《迎春》岀版不久,我收到了上海市电影局的邀请,要我赴上海参加全国首届工农兵电影创作学习班。他们要我把小说改变成电影。
八十年代,政治运动变幻莫测,时局动荡。要想拍摄一部电影,谈何容易?我的电影剧本改编好了,最终没有拍成电影。但是,对我来说是一次历练,让我见世面开了眼界,也为我日后创作电影故事片《叶圣陶在甪直》(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迎春花的花语是:生命,活力和希望。迎春花告诉我:世上没有白走的路。你的天空时时刻刻都闪烁着阳光。生活给你一缕阳光,你就得绽放你的灿烂。

图片来自作者,旨在传递精英文化!
感谢你的分享 ,点赞,留言,转发!


【作者简介】
王长胜,男,上海人。国家二级作家,安徽省马鞍山市文学院副编审;原马鞍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已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计250余万字,作品散见《长江》《花城》《人物》《小说界》《青春》《安徽文学》《海峡》《奔流》《鸭绿江》《新华文摘》等杂志;有作品多次被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等结集出版;另有小说集《纯情》、散文集《岁月如歌》、长篇传记小说《张家港首富》《今生无悔》《李白诗文故事》等;已拍摄的电影《叶圣陶在甪直》、电视剧《碧血秦淮》《苦果》等,受到了观众的喜爱,赞誉满满。小说《无辞的歌》、散文《天都峰上连心锁》《海粟老人会见刘国松先生》《散淡情怀》等,5篇作品荣获全国性文学大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