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开泰
民间自古多游戏,唯有秋千荡人心。
荡秋千是我国民间的一种娱乐游戏,据说最早从北国传到中原,起初是皇宫贵族子女们的消闲趣味运动,以后逐渐流传民间,给人民生活带来无限乐趣,同时也走进了诗人墨客的笔下:
“展翅轻飞惊摆动,拉绳直立怕停凝,闲余趣事荡来去,更有开心笑自矜”。“花满吊绳意满园,幽香往复荡秋千,寻来体健找回乐,心态年轻常少年”。“荡起秋千酷意腾,身飞早似在童程,心中不念今时老,志向如云万里空”。……
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诗人名媛,用饱蘸激情笔墨,挥毫抒发,写下了无数篇赞美荡秋千的经典诗歌,以及动人美文流传至今,给古老的华夏文明,增添了一页页灿烂色彩,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
荡秋千不仅能娱悦身心,净化灵魂,强健体魄,开阔眼界,增强意志,而且还能给节日增加喜庆气氛,点缀生活,美化环境,当你在秋千上悠荡的时候,绳索带你冲向蓝天,远离尘埃,这时你会感到,心情兴奋,体轻如燕,踌躇满志,青春少年,此时此刻,人间所有的烦恼忧伤,悲欢离合,统统抛向九天云外,心中无欲,四大皆空,海阔天高,唯我独尊!
荡秋千虽然好玩,但扶秋千却是一项技术绝活,它关系到生命安危,即要掌握平衡角度,又要保证人身安全,没有金钢钻,不敢招揽瓷器活,每个村庄,能够掌舵的也就少数几个。在我的记忆里,每年的正月初一,祭祖敬神,吃完饺子,放罢鞭炮,人们便从家里出来,聚集在一起,商议着扶秋千事宜,然后由技术员总指挥,兵分几路,各负其责,借绳的,搬料的,抬玉柱的〈生产队夏收碾麦的石头碾子,呈圆形〉,众人拾柴,全民动手,有力的出力,有物的出物,犹如过大事,热闹非凡。
秋千花样繁多,各有所爱,因地适宜,在我们农村一般分“单秋”和“双秋”两种。
单秋比较简单,用两根直立的木柱子,中间架一横梁,在横梁上穿两个结实的铁环,拉开距离,用绳子固定,然后再在铁环上各绑一根粗麻绳直至地面一尺多高的地方,用一长方形木板,两头钻孔,将麻绳穿过去,最后在横梁各个方位系上绳索,拉直扶起,形成一个牢固的骨架,就可以了。
如果是“双秋”就比较麻烦,技术相当高,首先在广场或巷道中间,矗立一块玉柱,下面用旧鞋底或棉布垫实,以防晃动,再把另一块玉柱抬起,放在上面同样垫实,然后把打土墙用的粗架椽平放地面,放上一根结实的横梁,成十字架,用钉子和铁絲固定好,横梁两边,各穿两个铁环,同样用四根粗麻绳分别绑在铁环上,底部各用一块木板供人座立,铁环用绳子牵引,以防滑落,这时骨架做好,然后在横梁两端,各系三根粗绳绑好,关键时刻到了,总指挥站在高处,挥动小旗,像一位带兵将军,指挥各路人马,缓缓有序将木架拉起,各处人员用力,必须保持绝对均匀平稳,稍有差错,前功尽弃,不得有絲毫马虎,木架直立稳定后,由几个力大壮汉将木架抬到玉柱上面,各方位牵绳拉紧固定地面,确认安全,大功告成。
当然了,在秋千升起之前,还要贴上对联,插红旗,挂铃铛,缠柏枝,这样看起来更加神圣庄严,更显气势宏伟,对联风趣幽默,妙趣横生,寓意吉祥幸福,五谷丰登,歌颂盛世,娱悦心情,也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可惜只能记得几条:国富民强歌盛世,东风浩荡万里春。心怀凌云志,更上一层楼。腾空无欲天地宽,心态年轻常少年。一跃飞出云天外,引得嫦娥下凡间。…横梁大都是吉祥如意,平安健康,万象更新,欢度春节之类,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才华。
那个年代,农村过春节娱乐项目少,除过唱大戏,踩高跷,闹热闹,赶庙会等,荡秋千可算是春节一大亮点,红男绿:女,青壮老少,人人都要在秋千上荡一荡,一方面娱乐,一方面是祈福,寓意新的一年步步高升,吉祥如意,荡去灾病,迎来丰收,四季平安,健康幸福。
荡秋千不但要有技术,还要有勇气和胆略,那些胆小的只能在下边拍手观看,瞧,架上一妙龄少女,双足登板,两手把绳,腾空而起,身如飞燕,脖子上系的彩巾,被风吹起,犹如一抹流动彩霞,上下往来,幽香扑鼻,娇健的身姿,翩若惊鸿,婉如游龙,这边的少年不甘示弱,鼓足力气,弯腰登板,一个鲤鱼跃龙门,飞出拉线,英俊帅气的脸宠,露出灿烂的微笑,地面人声喝彩,架上铃声叮当,红旗迎风舞动,柏枝摇摆助威,各种声音交响,汇成一曲美妙乐章,浩浩荡荡,醉红晚霞,人在画中,景在天上,更有老翁兴起,忘却年华,足登座板,双手抓绳,老当益壮,不服青年,爱犬助威,旁蹲笑颜,夕阳无限,何惧黄昏,母亲怀抱幼儿,座在板上,丈夫轻轻推送,母子开怀大笑,幸福温馨如花,好一派人间美景,太平盛世,荡万缕春风,庆普天同乐!
荡秋千集娱乐健身喜庆于一体,让人们在运动中洋溢着自豪和幸福,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这种娱乐方式一直被流传至今,不由感叹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然而随着近年来新农村建设改造,巷道硬化,电网加密,属于集体的地方越来越少,加上其它娱乐项目增加,荡秋千游戏,逐渐在农村消失,只有少数旅游景点能够看见,广大群众再也无缘荡秋千游戏,也给人们带来无限遗憾。
2023年3月l5日:于偏店村
都市头条认证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