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访谈》每天傍晚6点与您见面
扫描二维码关注“青波访谈”公众平台或添加微信13039315828 13844045676与手机同步
淡定从容 流畅大气
——访原中国毛体协会副会长、著名书法家刘三民老先生
走近刘三民
许多年前就对著名书法家、中国毛体书法家协会副会长刘三民先生有着深刻的印象,又通过数次电话交流,感到彼此在许多方面有着广泛的共识。但直到3年前的一天,我才与刘先生首次见面,并与其面对面的交流。此后便开始常来常往,偶尔还一起早个饭、品品茶。

坐在我面前的刘三民,已经是年近八旬的老先生,但谈到他对毛体书法的执著与追求,特别是多年如一日潜心研究、孜孜以求,他精神饱满、激情澎湃、滔滔不绝。

刘三民,河南省人,原中国毛体书法协会副主席、现河南省毛体书法研究会会长(官方)、中国当代著名毛体书法家。刘先生潜心研究毛体书法65年,2008年12月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毛体书法家排行榜大赛中名列前三名;2010年创作毛泽东《沁园春雪》等三幅毛体书法作品在上海世博会展出并获大奖,作品被毛泽东之孙毛新宇、侄女毛小青、侄孙毛宁科及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西柏坡纪念馆、韶山毛泽东纪念馆、湖南齐白石艺术馆、上海红十字会、上海世博会、焦裕禄纪念馆等重要机构收藏,并受到广泛好评。刘三民先生书法活动及作品屡被中央电视台等多家中央及地方新闻媒体和海内外著名网站等推荐播发,并作为礼品赠送国际友人,引起广泛关注。

刘三民先生感慨万端地说,他自幼喜爱书法,从楷书苦学颜柳,后兼学王右军、岳飞等行书,更多地是潜心研究毛体书法50多年。
刘三民说: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然而毛泽东还是杰出的一代诗人和书法家。在毛泽东众多墨迹中,传世佳作主要为行书、行草和草书,这些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则是毛主席记录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个最好的特殊见证。毛泽东用他的笔见证了一个新中国的艰难崛起。刘三民自信地表示,如果不理解毛泽东所处的时代背景,如果不好好领悟毛泽东的诗人胸怀,那是很难练好毛体书法的。

谈到如何走上毛体书法之路和多年来对毛泽东书法艺术的潜心研究,刘三民动情地说:那是1963年春天,当自己偶然翻阅报纸时,不经意间翻到有毛主席题词的“向雷锋同志学习!”当时不懂什么是书法的他,只是觉得这字漂亮,拿在手里长时间不舍得丢去,心想要是什么时候自己也能写这么好那该有多好啊。无限的眷恋之情,令其不自觉的投入进去,这一写就再也放不下。一坚持就是60多个春秋,而在此过程中,无论严寒酷暑,他从未间断。

刘先生接着讲道:为了写好这些字,他把办公室落满煤灰的8张桌子当成练习场,用手指头当毛笔,厚厚的粉尘代替了纸张。刚擦完的桌子,在他工作回来之后又落下了厚厚的一层灰尘,没来得及收拾的他又练了起来。就这样,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的练习、临习之余他也总结出自己对毛体书法练习的一些诀窍。首先作者要热爱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其二,对毛主席的诗词要有所理解、有所感悟;其三,对毛主席独特的人格魅力要有自己的领会;其四,要写好毛体书法必须要有楷书和行书的功底,为了写好毛体,他先开始临习王羲之的兰亭序等,临柳公权楷书20多年,对颜、柳、欧、赵、魏等各体遍临,最终形成个人书法风格;其五,必须有持之以恒的追求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说起他的书法历程,作品中最为得意的便是“向雷锋同志学习”。而“向雷锋同志学习”是刘三民用心在读、在写的。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他,对帮助那些需要帮助,向生活在困境中的人们伸出援手,更是他时刻恪守的原则。他曾说:“作为一个书画艺人,在有人需要帮助时,别说是捐出一两幅作品,就是捐款也是应该的。做人缺啥都不能缺德,做人要仁义、善良,从艺要讲德艺双馨。作品是心血的凝聚,有很多人说书画家作品珍贵,可也要分场合,有时该奉献的时候必须无条件地奉献”。

正是刘三民先生对毛泽东为人胸襟的领悟和对毛泽东的无限崇拜敬仰之情,才使他的毛体书法充分彰显了毛泽东书法艺术的神韵,充分展示出毛体书法的独特魅力和逼真效果。在毛体书法艺术创作中,刘三民的书法布局严谨、用笔恣肆、遒劲刚健、苍劲有力。从章法上说,纵横驰骋、笔墨潇洒。

与此同时,刘三民还博采众长,不断攀登书法艺术的高峰,在书法艺术创作上,刘三民还受到著名书法家张海、陈天然、谢瑞阶、牛光甫等先生指导,从而颇有建树。

辉煌的艺术成就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多年的坚持不懈、多年的勤学苦练,不仅使刘三民学有所成,而且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刘三民告诉我:自1984年参加河南省书协举办的“首届中原书法大赛”以来,作品先后在省级以上举办的各种书展中获奖、入展、入编50余次。2008年12月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毛体书法家排行榜大赛中名列十佳前三名。2010年创作毛泽东“沁园春·雪”等3幅毛体书法作品在上海世博会获邀展出;作品被毛泽东的孙子毛新宇、侄女毛小青、侄孙毛宁科、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西柏坡纪念馆、韶山毛泽东纪念馆、湖南齐白石艺术馆、上海红十字会、上海世博会等个人和单位收藏并获佳评。2014年3月被国家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选入《文化强国》大型系列特辑,2014年8月15日,应毛新宇将军邀请到家中做客,共同交流研习“毛体”书法的体会。近年来,刘三民先生书法活动及作品屡被中央电视台等多家中央及地方新闻媒体和海内外著名网站报道推荐,并被国际国内诸多单位和个人收藏,引起广泛关注。
媒体人的评论
对于书法我是个门外汉,尽管见得颇多。但我对刘三民先生精美的书法作品则更是刮目相看,但总觉得我的评论总是有些苍白无力,还是专家学者、媒体人的评论更能说明问题,也更有说服力。

这里我记录了部分媒体人对刘三民先生作品的评论,不妨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媒体人胜霞评论刘三民说:从刘三民创作的毛泽东《沁园春·雪》到《长征》,从字面上看,给人停留在时间与空间的万千变化中,把真实的创造性与稍加变动的模仿区分开来。他在临摹与实践毛体的基础上,试图将作品中重要的艺术元素,这些为人们珍惜的东西保持着毛体书韵的奥秘,每每显示出毛体大有气吞山河的神韵气象。刘三民可谓对毛体的研究悟出了永恒之飘逸,雄强又不失法度。注定以其自身的“见证”与实践证明他再现伟人探索的艺术之境,绝不是靠一点感觉就能做到作品表现的内涵。更多的时候是以作品中他所希望的主观审美,在于表现书法内涵中有没有思想的成份,或者说引向思想的可能性。在一切可能的思想范围内寻找毛体无限深邃的意境和独特超越的流畅美感。

还有一位媒体人评论说:刘三民创作的《四海翻腾云水怒 五洲震荡风雷激》,笔触流动结构的开张和洒脱雄浑上,首先让人联想到毛主席书法气势磅礴的魅力,细细品察各字之间的结构,表达着深层的内质,其笔势劲健挺拨、大气磅礴,充分显示出流畅狂放的特点,又极尽草书“形”与“状”的互借法则。艺术灵魂的核心是儒雅和高贵的,他的这种人文气质已经体现和渗透在他的作品之中了,使他的作品往往是一气呵成、气吞万里、别有境界。

笔力苍键、学养深厚、功力扎实,为刘三民再创辉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深信,刘三民先生在执著的艺术追求和辛勤耕耘中一定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