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基层 贴近群众 贴近实践
——读《古城交响曲》随感
作者: 张永强
《古城交响曲》作者刘克勤以吴贵生和老杨两家人为主人翁,以古城拆迁为主线,叙写了韩城古城历史性变迁的壮丽篇章。
作者站在新时代韩城发展的关键节点和韩城发展全局的高度,用历史的、辩证的方法,对政府为繁荣古城做出拆迁改建发展旅游经济的决策表示了赞誉,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祖祖辈辈居住的古城旧居的依恋、对政府拆迁政策的种种疑虑以及对个别政府工作人员在拆迁过程中宣传思想工作不到位,方法简单,作风粗暴,伤害群众利益的不满情绪。经过工作队和群众激烈的碰撞以及搬迁群众家庭内部激烈的思想斗争,最后以主动的或者被动的方式,达到了思想上的基本统一和行动上的基本一致,也达到了政府工作的基本目标和群众基本满意的归宿。
历史的发展总是呈波浪式前进的。在这波浪式前进的过程中,伴随着落后思想和保守势力的羁绊,前进过程并不会一帆风顺。在古城拆迁改造过程中有村民和政府的矛盾对立,他们认为政府是瞎折腾,住的好好的却搞什么拆迁,政府答应的拆旧建新能兑现吗?有年轻人和老一辈的思想对立,吴贵生担心从庭院搬进单元房还得增加各种费收负担,儿子宝祥却要追求城市现代化生活,并且转变思路,靠装修谋得更多的收入。其实最难调和的是新旧思想观念的斗争。吴贵生和老杨代表了老一辈人传统守旧的思想观念,他们安于现状,故土难离,在同意不同意搬迁的问题上彻夜难眠,进行着复杂的思想斗争和精神挣扎。
作者毫不掩饰各种矛盾纠纷和思想斗争。老杨家房屋一夜之间被夷为平地,他哭嚎着在瓦砾中寻找什物的情景令人心碎。这应当是本篇故事矛盾斗争的顶峰。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矛盾的两个方面互相依存又互相斗争,当互相依存难以维持事物平衡的时候,又会通过斗争,甚至是激烈的争斗,在新的基础上达到一种新的平衡。老杨家拆迁不仅给他自己造成了巨大的阵痛,大部分拆迁户也都经历了和老杨家一样的阵痛。时代变迁造成的阵痛不仅体现在普通百姓个人身上,也体现在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新旧事物的更替必然伴随着阵痛的到来,就像躁动于母腹中的胎儿即将诞生一样,经过阵痛以后胎儿降生了,母亲漏出了微笑。老杨在经历了种种痛苦的遭遇之后,落实了待遇,搬进了新居,满心欢喜的幸福感油然而生。当吴贵生在儿子的陪同下坐着轮椅欣赏南湖的美景,眺望改造后气势恢宏的古城时,心里有一种五味杂陈的感觉,这种五味杂陈的感觉,实际上是对世事变迁的由衷的叹服!
作者在对古城拆迁改造这一历史事件进行浓缩和艺术加工的过程中没有参杂任何个人的思想偏见。他从繁荣古城的大局出发,肯定了政府决策的前瞻性,也充分尊重了群众的具体实际和思想感情。采用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记述古城拆迁改造这一历史事件无疑是需要巨大勇气的。通读这篇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古城具有深厚的感情,以一个普通市民的身份,从关爱古城发展的角度写作这篇作品也就不难理解作者写作的初衷和勇气了。从这篇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发展是要付出代价的,同时也体会到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切实转变干部作风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
文学作品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因而它首先要根植于人民大众之中,体验人民大众的生活,了解人民大众的感情,反映人民大众的期盼。文学作品又是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的,因而它必须置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之中,以清醒的政治辨别力,褒扬先进的东西,鞭挞错误的东西,弘扬社会正气,痛击歪风邪气,从而提振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引导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新时代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和伟大梦想。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迫切需要适应时代要求的先进文化的引领。期待像《古城交响曲》这样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实践,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更多地呈现给读者。
《 古城交响曲》结构完整,层次分明,语言顺畅。事件叙述畅快流利,心里刻画真实细腻,景物描写如诗如画。是一篇优秀的纪实文学作品,对于关爱韩城发展的人们回忆那段历史,记住那段历史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2022年11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