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承海(左一)张金萍(左二)在爱女(左三)结婚典礼上
学以致用
承海学成归来,他把自已掌握到的艺术理念和书画技巧,毫无保留地运用在疗养院的文化宣传工作之中,并积极参与当地专业艺术团体的业务交流研讨与普及献艺的活动当中。
实践出真知,从而也是承海的组织才能、凌云剑笔和人文情怀得以充分的显现。
由于他乐于助人,工作热情高,加上人品好、能力强、有威望,又不断得到领导机关的奖掖和群众的拥护。他只用了五六年的时间,一步一个脚印的从疗养院普通的员工到办公室主任、副院长,直至后来任院长,都是众望所归。
尽管院里事务缠身、工作头绪多,他善于总结经验、攻艰克难、抓大放小、运筹帷幄、开拓创新、敬业乐群,把疗养院的全面建设搞得风生水起,不断迈上了新的台阶。
在此期间,热情好客的承海还在临潼当地结交了许多文艺界的朋友。
业余时间,时常是高朋满座,品茗论道。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他借此广收八面来风,视野开阔充盈。
在跨越新千年之际,经陕西省临潼区民政和文化部门审批,陕西骊山书画研究院宣告成立。这是经大家一致表决通过,具有一定书画功底和热心公益事业的胡承海,被推举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艺术大世界,翰墨小神仙。在他的积极倡导、策划和努力下,研究院主编的《当代艺术家》报刋,成了大家展示、交流笔墨丹青的主要平台,广受赞赏。
他这位具有使命担当的陕南汉子,在张金萍贤内助的支持下,以自己宽厚豪爽、正直热情、默默奉献的人格魅力和深厚的笔墨功力,赢得了全院上下的拥戴和肯定。
几年过后,当骊山书画研究院换届时,德高望重的他,被大伙选升为研究院院长。
这样一来,他更加得心应手地把研究院的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在同行业中,研究院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

2005年春,整个电力系统进行机构调整重组,由于工作的需要,组织上知人善用,把胡承海调到了西安市供电局机关任职,这对承海来说,真是千载难逢的极好机会。天时地利人和,他充分利用这个拓展自我价值的平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奋笔挥毫,用自己的书画作品,为大家搭建人与人交往沟通的纽带和桥梁。
由于他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较高,为人处世又低调平和,很快就打开了新的工作局面,并得到了领导和同事,同仁们的器重和认可。
组织很快就给承海安排了临时住房。
承海喜不自胜,打算把爱人和孩子也从临潼接到西安一起住。可深明大义的张金萍却劝他暂时不用着急搬家,要把组织和同志们的关心爱护记在心里,还是少操心家里,以事业为重,集中精力把自己的工作任务努力完成好。同时,抽时间多向西安书画界行家里手虚心请教、切磋技艺、追求卓越、提升自我为妥。
对于金萍这一番语重心长的金玉良言,承海时刻牢记不忘,并尽快遵从践行。
人们看到,承海在认真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充分利用节假日,买上贵重礼物,分别到自己崇敬的书画界前辈那里走动求教。他对艺术追求的炽热与真诚,打动了好几位名师大咖。比如,就连著名国画大师刘文西也被聘为骊山书画院名誉院长(20年前,我曾陪同刘老亲自到他们电力疗养院疗养)、著名画家江文堪,肖焕,杨建亐,赵步唐,万鼎等,书法家吴三大,雷珍民,刘浩然等大家,都曾经多次给承海面授指导、挥笔传艺,使承海得到了全面提升。

就这样,悟性很高的承海战友近水楼台,得到大师贵人的点化相助,加上博采众长、勤奋创作、精益求精、成果颇丰。
进而,承海在书画领域,逐步形成了自已独特的艺术风格。
仔细阅读他的书法作品,用笔连绵飞动、随心达欲,结构变化多姿,达到了气韵与自我的合一;
观其国画作品,尤其是他近几年的山水画,用墨酣畅淋漓、气若长虹。让人顿觉世界之博大、万物之美好。再看他的花鸟鱼虫,恣意挥毫、以小见大、舒心养眼。作品体现出广泛的文史修养和独到的美学构成。
于是,承海接连有十余幅书画作品在国内外大展和比赛中入选并获奖。
伴随着承海知名度的提高,不断有团体和个人定购、收藏他的书画作品。然而,头脑清醒的他,懂得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爱妻金萍的帮助支持和深情厚意。所以他时常由衷地对夫人说:“亲爱的老婆,军功章里,有我的一半,也有您的一半!。”

德艺双馨
我看着承海战友在书画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十分欣喜。2006年,应《陕西民政》杂志社的约稿,我写的《从炊事员到书画家》纪实散文,在贵刋发表后,同时也被《人民军队》报采用。在读者中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他原来所在部队政治机关,也把他作为“军地两用人才”的成功范例,在青年官兵中进行宣扬,并邀请他回部队现身说法,向战友们作“不负韶华、自学成才”的专题报告。
出了名的承海初心不改,宅中图大。他没有忘记与骊山书画院同道们的真挚友谊和成长收获。同时,不否认的是,爱心仁厚的张金萍也经常提醒他这个当院长的不能忘本。平时,她老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并身体力行,抽时间陪承海拿上许多笔墨纸张和一些画册专刋,返回临潼这块源头活水的“根据地”。几乎每年春秋时节,他都要组织大家攀登骊山、下石榴园去采风写生,共同探讨、交流创作体会;还要择机举办展览和总结、布暑研究院年度工作开展情况。可贵的是,他协调各方资源,连续多年在临潼和西安,成功举办了隆重、务实的年会。从而,不仅增强了大家的创作热情,还不断提高了研究院的知名度。
真乃夫唱妇随。在研究院举办的一些重大活动中,承海作为院长在前面挑大梁、唱主角,而金萍老是甘愿在幕后“装台”充当志愿者,岀力流汗、忙乎不停。

与此同时,承海除了自己带头积极参加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外,每逢元旦、春节或“五一”、“八一”、“十一”等重大节日,还要率领研究院的同仁书画家们,深入到农村、工厂、学校、部队等单位,以及敬老院和干休所,义务为贫困户、军烈属、村民、工人、师生、官兵和老红军、老八路以及抗美援朝、自卫反击老兵,义务写春联、赠送书画作品。他们回报社会、情系民众、扶贫帮困、爱国拥军的奉献精神,获得了广大工农兵与各界群众的欢迎和称赞。
人们都伸出大拇指,夸奖骊山书画研究院的成员,是名副其实的“德艺双馨”、最接地气的人民艺术家。
接连几年,我总是作为特邀嘉宾,前往岀席研究院举行的年会和走访慰问活动。一来为他们拍摄资料(包括承海自己岀版的几种书画作品集等,也大都是我为他拍照的),二来对活动进行新闻报道。
正因为如此,我们彼此延续了恒久不衰的战友情谊。
同时,我也深切地体会到,多年以来,由于承海这位领军人物和金萍贤内不抛弃、不放弃、顾大局、讲奉献和大公无私、默默耕耘的可贵精神,才使得骊山书画研究院的金字招牌,得到持续不断的长足进步和永续发展。
湖海金山
人们常常这样说: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往往都因为有一位像大山一样给力依靠的贤妻良母。
我以为,这话用来比喻胡承海和张金萍这一对黄金搭档,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是的,夫妻二人只有同甘共苦,才能相亲相爱。这才是忠贞不渝的幸福爱情。
金萍与承海结婚三十多年以来,情投意合、初心不改、恩爱有加,堪称典范。
古有名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承海与金萍携手并进,风雨同舟,历经千辛万苦,靠自己的勤奋努力,任劳任怨、攻坚克难,才一步一步从当初的生活困境中走了岀来,并依靠二人的聪明才智,开拓创新,不断取得了较丰厚的小康生活。
尤其是在金萍的支持协助之下,承海才能心无旁骛地立足本职工作和研习书画创作,取得了事业和艺术成就两不误。所以说,承海打心眼里喜爱和敬佩自己的恩妻金萍,他常常把自已对金萍的深情厚意,倾注和体现到自己的书画作品里。也许是金萍那一对温柔明亮的眼神和一双勤快厚实的双手,犹如一对隐形的翅膀,托举起他的灵感升华,使得他睿智天成、妙笔生花。
比如说,近十年来,他尝试着在自已的山水画中,在传统的青山绿水的基调之间,巧妙地运用洒金色的新颖手法,以一股极其清新深厚的新文人气息,成功创作岀一幅幅赏心悦目、灿烂辉煌的金碧山水与花鸟画。
俗话说,相爱容易相处难。可承海没有忘记,心地善良、秀外慧中、朴素大方、乐善好施的金萍,几十年如一日,她不仅尽情照顾好承海,还始终关切远在山区的承海老家的亲人们,经常拿上现金和礼品,去探望老人和兄弟姐妹。平日里,她对待朋友、同事和邻居,也是热情大气、相帮互助。所以说,她就象冬天里的一把火,走到那里,那里都有极好的人缘。
……

继往开来
肩头责任重,笔下有乾坤。作为骊山書画院院长的胡承海对书画院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极大的努力和突出的贡献,在署名的骊山脚下培养和锻炼出了一大批有社会影响力的书画名家,尤其是院斑子成员中,个个都有自己的艺术特长和风格,尽管他们在创作理念、风格追求、取法师承,以及谋篇布局、笔墨技巧等方面有着较大的个体差异,但又无不体现出深厚的传统功底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从他们整体水准上都体现出当代书画家的创作实力和水准。
2020年底,是骊山书画研究院成立20周年的喜庆年。院里提前半年向所有会员发出了二十年作品大展征集通知,希望大家提早着手准备,每人务必精心创作两幅歌颂骊山歌颂临潼为主题的优秀作品,将参加书画院二十年庆作品汇报展览并收入研究院纪念画册之中。于是大家群情激昂、倾心创作,勇跃投送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精品力作。
在2021年元旦前夕,骊山书画院在临潼贾平凹艺术馆,成功地举办了一场盛大庆典和书画作品汇报展览活动。在这次重大庆祝活动中,他们为所有参加会议的嘉宾及书画家代表,每人赠送了一枚造型优美别致的纪念金币、红围巾和画册、院刋等。其规格之高、影响之大,堪称同级文艺社团的样板。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和西安市委宣传部、文联领导的高度肯定和赞誉。尤其是对书画研究院未来几年的规划设想,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细则,让大家倍受鼓舞和振奋。
我仍然是与期而至应邀参加了这一大型庆典活动。可我压根没想到,开幕式上,在表彰先生时主持人突然大声念着我的名字,请我上台领奖,我一下子就懵了。原来,我也被他们列入多年来对研究院工作有一定支持和帮助者之一,获得了一尊“特别贡献奖”的精致水晶奖杯,并在底座上刻有我的名字,这就更增加了纪念意义。由此可见,承办这项活动的策划组织者的精心细致与周到妥贴。当我手捧着沉甸甸的奖杯,心里感到有些受之有愧。但这却反应出以胡承海领帅的骊山书画院的同仁们,所具有的厚道和感恩的人文情怀。窥一斑而知全貌,难怪骊山书画研究院充满着朝气与活力,人心所向、永立潮头。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永远没有忘记,曾经给书画研究院扶持和帮助的人们。
就在那天中午丰盛的答谢午宴期间,我特意端上酒杯,去找承海夫人金萍敬酒。可一连走了好几个包间,都没有见到她。后来是一位服务员告诉我,她是已经累得实在撑不住了,便一人悄悄爬在接待处一角的沙发上睡着了。可不是吗?!胡承海和研究院的几位主要骨干,为了把这次活动搞得顺利圆满,他们精诚团结、密切配合,已经连续几天加班加点、废寝忘食,忙乎着所有的准备工作。张金萍很是心疼承海他们的身体健康,为了减轻他们的压力和负担,她硬是甘当志愿者,为筹备好庆祝活动在幕后忙里忙外。结果等庆典活动大功告成,她这才放松了自己紧绷的身心,累得倒头睡着了。这感人至深的场景,让我的眼睛湿润了。于是我不忍心打扰她叫醒她,便默默的走开了。当天下午,我在他们吃苦敬业精神的感召下,刚赶回西安,就立即动手整理活动照片,并将写好的快讯一并发出。很快,反映书画研究院此次庆典盛况活动的文图稿件,先后在几家网络和《阳光报》、《文化艺术报》等编发刋登了,受到社会业界广泛关注和赞扬。

英灵永存
2021年12月19日,晴空万里,阳光明媚。在西安枫栖山宾仪馆,近五十位曾与胡承海和张金萍和谐相处的亲属及各界朋友,捧着花圈、花篮,佩戴着洁白的胸花,黙黙列队、缓缓走进“仰止厅”,参加张金萍同志的追悼会和遗体告别仪式。
哀乐声声、泪珠滚滚。亲朋好友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仔细聆听着张金萍同志的生平简历和不朽功德。
当承海战友强忍着悲痛,泣不成声地在念着悼文之时,我简直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也抽噎着哭出了声。真是天嫉英才,多么贤惠能干的金萍女杰,您善待他人、快乐自已的品德操守和温文尔雅、甜美爽朗的音容笑貌,一幕幕在我们的脑海中浮现!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我相信,您的绰越风姿、大气华美;您的傲骨芳心、清气若兰;您的坚贞不渝、一往情深!您这位天使般女神,将永远活在大家的心中!
人间自有真情在。是的,在金萍弟妹仙逝周年之际,我仰望星空,向苍天祈祷,保佑她灵魂超度、天国有福……金萍她走了,但她的美德她的精神将永远鼓舞着家人,亲朋好友们努力工作,好好生活,尤其会鼓励着承海战友过好幸福晚年,为心爱的书画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李荣国2022年12月于西安朱雀门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