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一为胡承海战友,左二为张金萍仙贤
话说当初
记得在一九八四年初夏,在集团军宣传处策划下,我被调入雨林基地政治部工作。那个阶段,正是人们思想活跃,求知欲望强,各种潮流不断撞击、交汇的变革之际。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长时间,我便与在机关小灶当炊事员的胡承海和机关的朱荀生助理员走得比较近。大家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对未来生活充满了激情和憧憬。
基地在黄河岸边,到了业余时间和节假日,我们三个喜欢读书看报的快乐单身汉,气味相投,自然而然地尤如磁场吸引,常聚在一起,说天道地,相处就多一些。
尤其是承海讲述自己少年儿童时代,在深山密林的老家所经受过的艰辛苦难,磨炼了他百折不挠的性格的心路历程,在我们中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求知奋斗的欲望。
有一天,当我说到陕西电大开办新闻函授专业的消息时,是没想到他们二位异口同声的表示赞同,并且积极表达参与报名。就这样,没多久,我们三位战友兄弟很快就成为融洽无间的同学。
那时候,兵龄长的朱旬生兄,理所当然是我们自学小组的组长。在他召集下,大家相互交流各自阅读的心得体会。一起同舟共济,学习上互帮互学,生活上又相互关心爱护。达到了情真谊厚、亲如兄弟的氛围。同时,各自的本职工作干得也都很岀色。
谁也没想到,军令如山倒。一年过后,由于工作需要,胡承海先是被组织上调往兰州军区机关小灶当厨师;没过几个月,我又被组织上抽调到云南老山前线任战地记者、编辑。
那年月,虽说三人远隔千里,但真挚的战友加同学的友谊和共同的理想信念,把我们紧紧的连接在一起。我们便采用书信、贺卡,仍保持着沟通和联系。
美妇悦目
大约在1987年春节过后的一天,我刚从一线阵地采访完“排雷大王"回到阵地,收到了已经从兰州军区调到临潼疗养院的胡承海战友写给我的一封信,让我喜出望外,打开一看,得知他正在同一个叫张金萍的姑娘处对象。起初,他感到心里没底,觉得自己家在偏僻的陕南山区里,环境艰苦。自已又是志愿兵,工资也不高。可小张家不仅在城里,而且身材苗条、容貌俏丽、为人和善,还有正式工作,收入也不错。各方面条件都比他好,他有些犹豫不决。可人家小张却说,正因为看上了成海勤奋上进、正直热情、多才多艺的性格特点,便拿定主意,要和他发展下去。
我得知此情后非常高兴,立即回信支持他,鼓起勇气把握良机,一定要将这位秀外慧中的好姑娘追到手。
有情人终成眷属。一来二去,两位志同道合、两情相悦、心心相印的这对恋人,好梦成真,于当年金秋时节,携手并肩,走进了幸福的婚姻殿堂。
遗憾的是,我因在北京出公差,没能参加他俩的婚礼。过后不久,我带着贺礼,特地赶到疗养院,向他俩表达诚挚的祝福。
当我一走进新房,承海眉开眼笑地向金萍介绍了我的情况。没想到,新娘子竟然彬彬有礼、落落大方地伸手过来,笑盈盈地说:“欢迎从前线归来的大哥光临寒舍,早就听承海念叨过您的。请先吃水果,我这就给您沏好茶。”
仔细端祥:新娘子个头高挑、慈眉善目、俊俏端庄、举止大方;微笑时唇红齿白且自然露出一对虎牙,恰到好处。
从她谈吐的语调、眼神里,反映出她的确是一位温和可亲、淳朴善良、气质高雅的佳丽达人。我立马脱口而出:“小张很大气漂亮,承海太有眼光啦!”
此话说到承海的心坎上,他笑嘻嘻地答到:“还是老兄说的好,我的确是太幸福了哈!”害羞的小张赶紧用手捂着脸,嗔怪地说:“看你兄弟俩一唱一合的,别拿我逗开心了呀!”
一阵轻松愉快的谈笑过后,承海便提出:“咱兄弟几年未见了,得先整几个凉菜,好好喝一喝,然后他把这几年不断提升的厨艺再向我汇报展示一下,接着露一手,再弄几个热菜品尝品尝。”
我也毫不客气地说:“好的,那就客随主便啦!”
那天中午的聚餐,让我永生难忘。尤其是金萍这位贤淑聪慧、如花似玉的新娘子,帮着承海打下手,择菜洗菜的勤快麻利劲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再就是承海特意用白河家乡正开发的魔竽做的那道菜,润滑爽口、营养丰富、鲜美至极。这辈子我还是头一回享用这种“东方神菜”。
还有陕南传统名菜~白河肉糕,以猪肉、鸡蛋、淀粉为主,上黄下白、光鲜亮泽、荤素搭配、清新淡雅。最后端上桌面的松鼠鱼,那也是承海精心烹饪岀来的,真是色香型味绝佳哈。

右一为张金萍,右二为胡承海。
和衷共济
承海由于平时工作太忙,加上举办个人书展头绪繁多、劳作不停,身体严重透支,累倒了。张金萍看他体力实在撑不住了,只得在西安住院治疗。
让金萍作难的是,上班的单位工作繁忙,不能请假,不满五岁的女儿由外公外婆在渭南照看,承海这边还需要人照顾。无奈之下,她只好上半天班。前前后后半个多月时间她每天上午在医院陪承海输液,午饭顾不上吃又得赶回临潼上下午班;一下班,还得赶往渭南看望女儿。就这样,她不辞辛苦,来回在西安、临潼、渭南三地奔波着,兼顾照看着。虽受尽劳累,却毫无怨言。在金萍的精心户理治疗下,承海的身体很快得到康复。
在承海的心目中,金萍既是妻子,女儿和母亲又是导师,秘书和护理师!她既象雍容华贵的牡丹花,又象热情似火的石榴花;既是清雅傲霜的菊花,又是凌寒高洁的梅花。于是乎,承忽然之间有了一种描绘花卉的冲动。一度时期,工余间隙,承海拿着画夹,先后到石榴园和华清宫里,对着各种花儿,全神贯注地写生:,乐此不疲。
短短半年工夫,在张金萍的夸奖鼓励下,承海所画的花卉鸟虫有模有样。金萍深为承海的灵气和勤奋所感动,就把他认为出手不凡的许多画作挂在屋里的墙上品评欣赏。
爱情是被人类背负的沉重而壮丽的十字架,而当爱情升华到爱心时,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丽多彩。
后来,当一些朋友看了承海的画后也纷纷表示赞赏,有很多作品被金萍拿到旅游商店买钱了;有的干脆被哥们强行要去收藏。这样一来,得到认可和鼓励的承海一发不可收,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画画写字上了。

一段时间,承海就有好几十幅画作堆放在办公室里。当一位内行朋友看了这些画后,表扬了他的吃苦敬业精神。尔后,他随口说了句:“你若是有高人指点,会更了不起的。”说者随意,听者有心。
善解人意的金萍看着自己的丈夫如此痴迷绘画,若真能得到名师指点,一定能更上层楼、大有可为的。
为此,金萍与承海进行了一次交谈。承海从爱妻语言和双目之中心领神会,承海知道妻子是想叫他拜师学艺,这种支持与信任胜过烈酒醉美心窝。男人最好的财富,是有一位通情达理的妻子。于是,承海就半脱产到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成人大专班学习深造。
好梦成真,经过考试,承海取得优秀的成绩,最终被美院录取。金萍为承海能顺利录取美院而非常开心,并说老公你就放心去上学家里一切都有我,你就不要操心了,安心学习。最让承海难以忘怀的是,金萍为鼓励自已还给买好了学习用品“文房四宝”。
心有灵犀的承海,为感激爱人的倾心相助。就象打了强型针一样亢奋,更加珍惜自已的学习机会,如虎添翼,加倍努力,全身心地投入到读书、听课、写画之中,丝毫不敢有半点懈怠。他以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时而潜心静气地钻研美学理论,时而满腔热血地挥笔耕耘,有时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是啊,承海在美院前后两年的进修学习期间,金萍既要上班工作,还要照顾孩子,实在忙得不可开交。承海看着心疼,便从老家叫来自已的妹妹帮忙料理家务。这样,也可以确保承海专心致志地研修绘画、学有所成。白朗宁有句名言:“当一个人从自己的内心开始奋斗,那他就离成功不远了”。工夫不负有心人。二年的学习时间承海按时圆满完成了学业,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