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汉标的第二十一本个人专著出版面世 || 诗集《秀色金声》选收截止今年春节前两三年的诗作和半个世纪前在工地创作的民歌体作品

桂汉标 著
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

目录
代序一
桂汉标:一生干一件事 (高小莉)
代序二
老骥犹作仰天嘶 ( 唐学连)
第一辑 单程船票
同一天
元红
转运
单程船票
纪念章
慷慨之歌
共享
赏乐昌花鼓戏《守》
祖国,我回来了
附录:祖国,我回来了(未央)
短语析谱系(组诗)
精神是什么
照金精神
西迁精神
塞罕坝精神
抗洪精神
三牛精神
六个天干地支的轮回
云栖
文明有源,仁化有诗
例会
回眸与眺望
初心
山的意象
100一1 = 0
秋风伴读一封信
冬日恍闻布谷鸟
超燃乡间行(组诗)
又见炊烟
孕育星星的工厂
月饼小镇
罗坑同音字典(组诗)
阅
叶
爷
业
约
悦
越
跃
微信上的“世界杯”
起承转合
坚守
选择与发现
秀色金声
重返母校
阳光雨
倾心·传灯
定位
秀溪的云
自信相约
草民的新年献词
迎春诗会
第二辑 倾心诉说

阅读随想录
人与表达
夫子·哨子
本命年
倾心诉说
第一次
意境
一切都是圆的
空
栖居
普通一页
见证
心香
诗味数字
自我的诠释
我们是百分之八幸运者
第三辑 大顺之境
大家齐禁毒(儿歌)
返老还童(组诗)
美少女之力
一种动感
聪明
变幻
通感
好朋友
不请假好吗
八一小学的军号声(组诗)
格局
号声
存折
诗鸽
奔向地平线
诗不例外写2021高考作文(组诗)
什么
靶心
强弱
书写
成熟
路标
戽斗湾的诗
大顺之境
三只鸭子贺年来
玉兔捣药送瘟灾
第四辑 工地歌谣
又揭开“一月八”的日历(朗诵诗)
深情唱支"扁担歌"
葵花向日因为光(民歌一束)
行船要看航标灯
葵花向日因为光
光热是从太阳来
继往开来奔前方
仙桃打花万年红
满怀深情印五卷
五卷领我登高山
心里有了试金石
毛泽东思想代代传
声声向着太阳唱(工地歌谣)
声声向着太阳唱
汗珠化作夜明珠
时间展翅也难追
党中央绘图咱施工
喜迎公报到工地
党中央领咱建大厦
党是时代浇铸工(民歌·外五首)
黄铜闪光不是金
八一枪声响千年
人民军队十字颂
革命传统切不断
霹雳送我歼豺狼
工地共产党员素描(组诗)
“及时雨”
本色
“炮仗”
抬烘箱(劳动号子)
班组树新风(接口词)
水电工人唱山歌(组歌)
歌头
秋后我来收山歌
歌随电流飞出来
我的歌声从天落
歌尾
华夏高山谣(民歌五首)
韶山
井冈山
娄山关
宝塔山
万寿山
家
迎春小札(组诗)
鞭炮
金桔
酒
春联
扫
喜钟志华再谱新篇
福平文兄此生无憾
老三届贺北中九秩
瀚海浩气点燃青春
喜新龙村称誉海外
与可蕴学子小聚南沙
青春可蕴寄望未来
诗情画意仙露茗珠
曲江关爱未成年人
贺甘肃金石录面世
华夏诺正再创輝煌
祝老三届中秋快乐
乡贤助力茶乡振兴
二十大精神送下乡(客家话小快板)
题“松茸酒”
年初四迎春诗会(回文诗)
诗要永远贴近大地
——《秀色金声》编后漫语

代序一
桂汉标:一生干一件事
高小莉
20世纪80年代,那是一个诗歌空前鼎盛的时代,呈现出革命性的风起云 涌。以北岛、顾城、舒婷为代表的“朦胧诗群”,韩东、于坚等为代表的“他们诗群”,周伦佑、杨黎等为代表的“非非诗群”,等等,以群体的力量,让 20世纪80年代的诗坛风生水起绚丽多彩。
也是在这个时代,广东出现了“五月诗社”,在远离省城的粤北韶关,张九龄的故乡。
桂汉标的名字,跟“五月诗社”紧密相连。“五月诗社”火遍大江南北, 正是由这个群体的扛旗人桂汉标带领。“五月诗社”的过去、现状和未来,他 们的梦想和努力、迷茫与坚持是他们的故事,也是时代的缩影。 从1982年5月开始,桂汉标在为“五月诗社”聚人才、出作品、育新人上 倾尽全力;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桂汉标积极投身“霍英东基金会”和“铭源基金”在红三角老区实施的“文教扶贫”善举,具体负责四十多项希望工程的捐建,长年奔波在乡间村道,尽心尽责。他的身上,不仅有诗人的特质,也有 文学义工的标记。
著名诗人叶文福说:“桂汉标写了一辈子诗,最好的作品就是‘五月诗社’。”
桂汉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长期任广东省作家协会理事和广东五月诗 社社长,近期转任名誉社长、总顾问。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已出版诗、散 文、评论集18部。主编出版“红三角诗丛”等各类文学著作170多部。先后主 编过《南叶》《五月诗笺》等多种报刊,长期致力于培养文学新人,承担霍英 东基金会和香港铭源基金在红三角山区捐建48项希望工程工作。曾受到国家有 关部委的表彰,获授“全国保护未成年人优秀公民”称号,并于2001年12月与钱学森、余光中、林怀民等一起荣获第二届“霍英东奖金”。
广东省作协举办的1987年南雄帽子峰读书笔会,由时任省作协副主席的韦 丘(我们都亲切地称他韦伯)带队,聚集了全省崭露头角的青年作者。就是在 这次笔会上,我与桂汉标相识。
2021年4月10日,韶关,桂汉标家,广东省作家协会著名作家影像拍摄工 作组,与桂汉标摆开话题,一杯清茶,一卷书,追忆似水流年。
高小莉:
桂老师,很高兴在阔别多年以后又见到了,记得当年在帽子峰, 一晃眼已经30多年了。
桂汉标:
1987年。
高小莉:
1987年,在帽子峰的省作协的读书笔会上。30多年了还继续坚守 在这个阵地的人,我觉得太难得了,因为30多年的路毕竟挺长的,很多人可能 不搞文学了,不写作了,而您一直坚持到老,毕生都在写作。今天我们就来聊 聊诗歌,聊聊文学,还有跟文学有关的故事。
桂汉标:
其实我是个很普通的人,曾经在学校里当过学生干部,在中学时 代就开始学习写作,后来“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当知青,当工人,一路这 样走过来。我读小学时就跟着父母亲,当时父亲是地质队的,广东的粤东西北 在我读书时代就已经走遍了。我70年代在茂名工作的时候疯狂地写诗,当时的 《湛江文艺》双月刊,几乎每期都有我的作品,那时《湛江文艺》发得很多, 我还在当学徒时反映的当然大部分都是工业题材,就是我所在的广东电力建设 方面的题材,后来到了广州黄埔电厂,黄埔电厂施工的时候曾经有一两年到当 时的重点工程广州石油化工厂施工,从那时候开始接触广州市的一些文友,包 括徐启文、朱光天、丁炜他们,包括现在在香港的招小波。招小波当时是广州 石油化工厂的工人,那时候《广州文艺》还策划了一次到那里采风写作,为了 迎接广州石化竣工,我们五个人一起联合写一首长诗《英雄赞歌》,在《广州文艺》上发表。
我这辈子没干什么大事,但很多人都说,比我有钱的人很多,比我官大的很多,但他们都很佩服我。“你这个人一生干一件事,一直干下来,从来没有变过。”一个人的人生几十年很容易过,一个人一生能够认认真真地干好一件 事,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取得一点成绩,那么这辈子我就觉得比较值了。
我退休以后一直还坚持文学组织工作,因为还有跟着我搞创作的这批人以及学校里不断涌现的一茬一茬的新人。今年清明节期间韶关市青年文学会搞一 个读书会,在市区里一个有点像草棚那样的环境里,有20个人,刚好我这本最 新的书《我开采太阳》出了,我就给每个人送了一本书,跟他们聊聊人生的选 择,因为大部分是大学生。前两天即4月7日我们在仁化扶溪,扶溪有个青年诗 人、老师,叫李学田,在2008年参加我们五月诗社每年年初四大聚会的时候我 就告诉他,“新诗进课堂”我们进行了十多年,你们那里能不能搞?他说回去 跟他们校长商量一下。就这样开始了,从2008年开始,一直坚持到今年,现在 是第14年,比我们广东省的小学生诗歌节还早两年,一直坚持得很好。他们今 年3月份搞了个诗歌节,到4月7日他们要搞颁奖仪式,就邀请我们过去。因为不 是星期天,很多有工作的,包括我们现任的社长冯春华他也没空,就找了我们 几个退休的过去了,给他们送书,给他们颁奖。前天另外有所学校,也是乡村 的学校,邀请我过去,我说不行了,因为你们今天要来拍摄。
就是说,一辈子做一件事,而且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所以我很高兴。你 们看看我这个家境,很普通,他们很多人都不相信,人们说,你桂汉标曾经经 手过几千万元的善款,怎么住在这么普通的房子里。我说我这套房子还是因为 拿了霍英东贡献奖的时候买下来的,那之前我的房子比这还小,是只有50多 平方米的原文联大楼里面九楼的一个房子,没有电梯,连一间小小的书房都没有。
我这辈子其实很知足,搞文学我也乐此不疲,它是我这辈子的选择,我认 为我的选择是对的,同时通过文学为“红三角”做了大量工作,直到现在很多 地方都邀请我去,但因为条件所限,加上年纪大了,有些去不了。我给你发了 一个《河源文艺》公众号宣传我的一个专辑,不是韶关来宣传,因为运作《河 源文艺》的那个人原来就是我们夏令营的营员,一个带队的人,她叫朱洛嬉,当时还是一名高一的学生。我们搞了几十届夏令营,不光搞几十项希望工程, 而且搞夏令营,培养了很多人,到处都有很多学生。这辈子我觉得值了。
最近连续几年我出了五六本书。现在出书是要花钱的。我开始计划拿我10万块的退休金来出我的书,后来出了四本。出来以后我一本都不卖,全部送到 学校,送到愿意读的人手里去,还是延续我的公益的理念。有的人说,你要多少钱,有些人还发红包,我一概不收的,全部是送。 我是怎样开始创作的?读初中的时候就开始写,但都是练笔。真正说得上 创作的是到了上山下乡的时候。上山下乡时青春经过了苦难的磨炼,在油灯下坚持写作,在日记本上写了很多诗。1972年《广东文艺》复刊,我买了一本试刊第三期《广东文艺》阅读。
高小莉:
原来的《作品》。
桂汉标:
对,因为它复刊是双月刊,我选了几首诗寄过去,第四期就发出 来了,《九峰山下新农民》组诗。其中的一首《春播》后来还选入了1974年至 1975年的广东小学五年级的语文课本。
侧重于工业题材创作,是我在韶关电厂施工时开始的。因为国企很重视政 治,很重视搞学习毛主席著作,搞大批判,反正那时候公司、工程处、施工 队和班组四级单位都拉我帮他们写材料,我还办墙报,自己搞了一个“冲锋 号”,就是在工地食堂那里搞了一个墙报,大家排队买饭的时候都看得到,我 的更新也很快,大概一个星期就更新一期,这个墙报是配合工地抓生产的活 动。当时写了很多杂文,包括一些短诗等。那时候也开始在一些报刊比如《广 东青少年报》以及外省的一些报纸发表一些作品,就是工业诗,也在《福建文 艺》《贵州文艺》等杂志发表一些作品。
现在回过头来说,当时广东省作家协会老一辈的作家们对我们基层工农兵 这些作者非常重视,当时陈残云是主席,他是写小说的,韦丘是常务副主席, 包括后来的党组书记郑江平、陈芦荻他们那一批人,第一次组织的大型采风就 是到新会侨乡去采风,那时候我已经调到广州参与石化工地施工了,就把我叫 过去参加省里面的采风活动,也就认识了省里的这些作家和朋友,包括洪三 泰、郭玉山他们,因为在此之前,省作协听说有这么一个工人作者,很重视。 当时70年代搞文训班是仇智杰他们负责的,他们到茂名去找我,准备把我招进 去,刚好那段时间我回韶关休假,他们又跑到韶关来找,跟我谈了,当时还是 我当学徒工的第三年,开始我就说我要满师了,所以我就不想来了,实际上我 对自己不自信,另一个就是当时的工人阶级领导一切,当工人很光荣,我就说 我还是当我的工人吧,我从事业余创作,我一直坚持。所以当时就没到省作协 的“文训班”。
高小莉:
“文训班”一结束就进文学院了。
桂汉标:
后来很多都当了副主席,廖琪、伊始、郭玉山他们都是那一 批的。 我是1979年“文革”后第一批吸收会员的时候加入广东省作协的,是韶关 当时唯一的省作协会员。因此我被调到艺术馆。两年之后,又调到文联,要我接手亏损的《粤北文学》。我把《粤北文学》改名《南叶》,内容定为几大块,那时候通俗文学好卖的是刑侦、武打包括幽默的一些东西。但因为我是搞 纯文学的,我始终一个很坚定的信念就是要培养本地的作者。所以以通俗文学 带纯文学这一块,我们这个杂志办得很好,既能够养活自己,又能有一定的市 场。后来在90年代初还把它改为全国首家幽默文学月刊,这个设计和创意都 是我提出来的,所以就一直在搞,我主编《南叶》主编了十五年。在此期间, 我主要精力放在精心编好《南叶》《五月诗笺》等报刊;因为当时兼任韶关市 作协主席,故也花时间组织文学活动、发掘培养粤北文学新人。当时我还被推 荐为市青年联合会常委会委员、副主席,参与了共青团主导的希望工程很多 活动,通过我的牵线搭桥,在始兴隘子完成了粤北第一所个人(赵尧刚)捐资 二十万元办起来的希望小学,韦丘和我被聘为“名誉校长”。
有这么一个背景,90年代创办“香港铭源基金”的何铭思先生是韦丘战争 年代的老战友,他也开始要在山区进行文教扶贫,要搞希望工程,他找韦丘商 量,韦丘便看中了我,要我帮忙。他打电话给我说,有一笔钱叫我们去办学 校,我老了,我也没搞过,你来搞希望工程,第一所学校你来弄,就在始兴。 你干不干?我听说有钱为这个穷山沟办学校当然就很高兴。我说,行啊!我很 爽快地答应了韦丘,韦丘就回复了何铭思,最终把一个多亿的资金引进来了, 就为红三角这一块做了48项希望工程。
在此期间,因为参加省里一个报刊主编培训班,与当时火遍全国尤其南方的《佛山文艺主编刘宁先生同住了两周,交流比较深入,相互对办刊的理念 比较接近;也知道我的工资比较低。他希望我考虑南下与他们一起干。当时他 开出了相当于我当时收入七倍的工资;后来还为我当工人的妻子联系了好的工 厂工作岗位……因为当初我向韦丘老师做了承诺,为希望工程,我不能一走了 之呵。
我们的足迹遍布了广泛的红三角地带。为什么去年我要出这本三十万字的 散文集《心旅梦寻》呢?这本书花了我两三万块钱,因为那里面记载了霍英东 先生、何铭思先生、韦丘先生对红三角这一块扶贫的事迹。这些纪实的文章, 包括我们当时的“铭源基金驻韶关办事处”所做的大量的工作,在这本书里面 都有体现。另外一部分就是五月诗社的一些活动,很详细地记录了我们坚持下 来的这些年在诗路上的跋涉与追求。
高小莉:
桂老师,听您讲了这些很感人的故事,自己不单是一个诗人,从工厂出来,还是一位文学义工,做慈善,做公益,为文学,为后辈,为很广阔 的一个地区的文学发展做了很多事情,令人钦佩。我知道您是写工业题材的工业诗人,我们再回到最初,聊聊您的诗。
桂汉标:
我真正第一首成名作就是《我开采太阳》。为什么会有《我开采 太阳》呢?就是那一年我到了煤矿,他们搞了一个文学培训班我去讲课,我第 一次下到红工矿(后来叫曲工矿)几百米深的井下去,看看煤矿工人的劳作,当时我很震撼,煤矿工人的工作非常辛苦,也非常危险。但是作为当时的工人 阶级,他们很自豪,因为那时候工人还不是弱势群体,整个社会里工人阶级的 领导地位还体现得比较好。当天晚上我住在他们招待所,因为我去之前对煤的 形成还专门看了一本书,就是《金属的世界》,那是少年科普丛书里的一本,科普读物,就是了解各种金属的来历和它的用途,这是理性认识,要有这个积累,知道煤是从过去的树木被埋到地下而形成的,而且历史上有人把煤叫作太阳石,这个名字引起我的震撼,所以我就有意把煤跟太阳联系起来,就是《我 开采太阳》。这个意象就是这样来的。 “文革”刚结束不久,那时候太阳是神圣的,怎么太阳能够开采呢?当时 我就从后羿射日的神话传说里面引出来这么一首诗。我这个创意是独特的,就是把煤作为太阳,煤矿工人开采太阳。那时候北京正在创办一份报纸,向各个 矿区征稿,《红工报》社的人告诉我,你写的这个题材可以寄到那里去。当天 晚上我写了以后,通过邮局寄去。隔了几个月,他们创刊号上有副刊,副刊就 叫“太阳石”,排在很重要的位置。所以这首诗一出来,《红工报》一转载,当时在《南方日报》文艺副刊当主编的一位老作家说,哎呀这个人真大胆,太阳都能够开采!那首诗第二年在全国的煤炭文艺评奖中一举获奖,是中国煤炭基金会举办的,我应邀到山东的新汶煤矿参加笔会,跟全国各地的煤矿作者、作家广泛地接触,包括《中国煤炭报》的同志,还游历了一下泰山。我的诗是 1982年发表的,《诗刊》在那几个月以后发过一首《我挖掘太阳》,是在我这个发表之后,是山西一个作者写的。后来郭光豹曾经对我这首诗的评价就说到 我诗的“先导性”。应该说这是我的成名作,这首诗直到现在已被无数次地在 朗诵会上不断地朗诵。
高小莉:
桂老师这本也算是您的代表作吧?
桂汉标:
《我开采太阳》应该可以说是代表作。 前年(2019年)我70周岁的时候五月诗社的年轻人策划了“桂汉标家国情怀专题朗诵会”,国内外一共140多人参加朗诵会。我觉得很有意义,一是对我自身的一个很好的总结,对我本身70年工作的总结。70年之后我还继续干,现在还动得了。去年疫情期间本来我不会弄的公众号,后来下决心学习基本操作,现在已经发了400多期了,就是我那个“诗的红三角”公众号,差不多每 天都有一期,当然不光是我的作品,除了我自己的新旧作之外,还包括各个学校、文学青年中的一些作者,还是在推他们的作品,反正就配合这个正能量的东西来发。我是纯公益的,文化公益,这个慢慢地也有一些影响。包括红三角 的作者,江西赣州、湖南郴州、清远河源等地的作者,我都发过他们的作品。 所以说,到现在我依然在做文学义工。我目前能做的也只有这个能力了,其他事情做不了啦。
我把自己比喻成一座桥,我对老一辈帮助过我、扶持过我的人的印象是非 常深的,我是一个草根作者,原来没有任何关系,开始写一些作品,老一辈的 作家包括陈残云、陈芦荻、韦丘、黄雨、西彤等都曾指点过我,黄雨曾经在《作品》当过编辑,我到过黄雨的家好几次,我曾经请教过他,怎么样让自己 的作品更加深刻。他指点我说,有两种书你要读,一个是名人的传记,因为一 个人之所以成为名人,他肯定有他独特的思考和一些独特的视角,你要从中吸 取一些好的东西;另一个就是哲学,不要以为文学就光学文学就行了,你要让 自己的思想深刻,哲学是少不了的。
我很知足,衣食无忧。共产党对我们非常好。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人骂共产 党,我们这个国家没有共产党行吗?这是最基本的,更不用说自己是共产党 员。我申请入党20多年才入了党,50岁才入的党,我入了党没有升官也没有发财,我纯粹是因为信仰加入共产党,所以我特别坚定。
高小莉:
您是对她有认识,有理解,有了解,才真正地去加入她。
桂汉标:
对,这是老一辈对我们的影响,包括以韦丘为代表的老一辈对我的影响太大了。所以我刚才讲把我比喻成桥,我要在老一辈和年轻人之间做中间的一座桥,沟通一下他们。还记得,苏联解体的时候韦丘马上跑到韶关来 了,跟我们座谈的时候就讲,苏联解体了,大家不要以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就不行了。他提醒我们,不要陷入这个误区里。老一辈同志里还有罗沙,还包括我们省作协的许多老同志。
高小莉:
桂老师,您这一路走来,出的作品很多,而且不限于诗歌,总共出了多少本书?
桂汉标:
目前18本书。第19本书我已经发过去准备出版了。
高小莉:
那未来的创作计划还是排得很满,是吧?
桂汉标:
还编了我的第四本评论集。五月诗社成立40周年准备要出一套书,我准备参加这一套。出过20本以后还能写什么就再说了,我就先不管了。 反正我就出过这20本书。
高小莉:
很了不起。
桂汉标:
所以基本上是三大块,诗歌、文学评论包括文化随笔,另外就是 散文,就是这三大块。说不上什么很成功的作品,或者很轰动的作品,但是作 为一个人一辈子走过的路,应该还是有点价值的。
高小莉:
刚才我们聊得很多的是“草根”这个词,这也是充满了一种悲悯 情怀的词,特别温暖和单纯。
桂汉标:
本身我就是从草根出来的,所以老一辈的作家,包括黄雨、西 彤、韦丘、岑桑对我很关怀,我曾多次到出版社和《作品》杂志社学习编辑出 版业务,那时候很多前辈作家诗人如司马玉裳、罗沙,对我们都非常好,而且 毫不保留地告诉我们该怎么走,走正路。韦丘经常说,我们这些人是老家伙了,出再多作品也就是这么回事了,但如果带出你们年轻人,更多的人出作品、出人才,是更加有意义的。所以省作协有一次开理事会,李钟声也在场,当时我就讲了韦丘扶贫的故事,当时李钟声也很感动,过了一个星期,他马上叫《南方日报》派了记者来,我全程陪着采访韦丘扶贫的事,在《南方日报》 发了两个版,还配发评论文章。
草根,做文学义工,做公益,这一点应该说是受老一辈的影响很深。在我 的意念里面,因为自己本身就是在老一辈的扶持下走出来的,所以永远不要忘 记过去自己从哪里走来,要走到哪里,这就是人生的一个根本问题: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当你记住了自己从哪里来,知道了自己是谁,那么 你就会知道怎样走过去。
余玉英是韶关年轻的省作协会员、“五月诗社”的新秀、桂汉标的儿媳妇,在访谈现场,我顺便跟她聊了一会儿。谈起桂汉标,她满怀崇敬。
余玉英:
他是一个非常有能量的人,每一个靠近他的人,都会感觉他有一 股很充沛的能量去影响你,我也没想到这么有幸跟他成为一家人。一个是执着,您看他一路走过来的文学道路,他是很执着的,他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 里,所以这一点也影响了我,他现在70多岁了,他在公众号发文章比我还溜, 就是爱文学,一件事情做了一辈子。他这种执着的精神很打动我。第二个是从 他的作品看到他的赤子之心。他对生活很热爱,对底层人民很关注。第三个就 是他谈到的对哲学的思考,我很有同感,一个人会阅读,但是还要思考,所以您看他后期的文学作品里充满了人生的哲思,这么多年走过来,经过了那么多 风浪,但是他仍然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这种思考的力量带给我很大的启发。
再一点就是清醒,他一直都说他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我刚开始跟他相处时,特别崇拜他的为人处世风格,但是因为作为一家人,我觉得我们不能在崇拜里迷失掉自己,所以要保留个人的清醒的意识。他今天在访谈里也提到自己是一个很清醒的人。我自己也过了而立之年,所以对自己的生活、写作方面 都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真的要认真地去思考自己以后往哪走,自己写作点在哪,这也是他带给我的思考。
还有一个想说的就是非常感动,因为今天我第一次这么完整地听他说他的生命的历程,那么曲折,充满艰难。我回想我自己,我觉得我们真是太幸福了。其实我们在工作中或者生活中所受的挫折,相比他刚才谈到的韦丘等老一 辈的师长来讲,我们真的太渺小了,在他们身上,我真的深深被感动了。
最后,作为一家人,我还是很希望我们的桂老师,我们的老爸健康长寿, 继续成为我们家庭的支柱,也成为我们五月诗社的精神支柱,祝他健康长寿! 谢谢!
环顾桂汉标家,简单朴素犹如20世纪80年代,用现代人的标准,没有一件 高档豪华的家具用品,房子也已经老旧,似乎没有翻新过。再看桂汉标的笑容 和言谈举止,自信,从容,乐观,知足。物质的简单,精神的富有,文学,诗歌,热爱,坚持,诗意就是日常,日常充满了诗意。
中午,桂汉标带我们去“五月诗社”。老居民小区的一套民房,小小的两 居室。“五月诗社”的诗人冯春华、罗明生、唐学莲、胡列志、虞永新、欧运 通、黄海凤、程茸茸等闻讯而来,大家在小客厅致问候,话当年,无所不在的 简朴和纯粹,发自肺腑的热爱和真情,让我仿佛回到了20世纪80年代。那是一 个诗歌飞扬的年代啊!
黄海凤对我说,韦伯(韦丘)每次来都是住在这里,我们就在这个客厅,说诗,写诗,读诗。诗人们纷纷说起韦伯的故事,深深的崇拜溢于言表。 韦丘、桂汉标、冯春华、黄海凤、唐学莲、余玉英……“五月诗社”的火炬,薪火相传。
2022年4月22日
2022年4月26日修改
【选自《风起岭南——广东著名作家访谈笔记》(花城出版社2022年9月出版)】
作者简介:
高小莉(笔名:逸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逸野朗诵文体创立者。主要从事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创作,出版作品十余部,主要作品长篇小说《热血热泪热土》《天劫》《瞬间柔情》,长篇报告文学《时代与梦想——官金仙与中国物流30年》,《风起岭南——广东著名作家访谈笔记》,散文集《快乐行走》《那些沧海桑田的事》《自在花开》等。
(图文来源于诗的红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