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绍阳 (中国乡村作家)
四川省仪陇县土门镇五星村7组居住着一位深受当地干部群众所称赞的抗美援朝老军人----何昌政。何老今年已满89岁高龄了,但他头不晕,眼不花,精神矍铄,说话谈吐铿锵有力,附近的村民也时常前去听老人讲述抗美援朝的故事。近日。笔者随同村社干部一道登门拜访了这位老英雄。来时老人正在义务为群众摆谈抗美援朝的故事,何老见有来客相当好客,又是递烟又是献茶。当问及他个人的事迹时,老人捞起右腿,膝关节内侧露出一条长12厘米,宽2厘米的伤疤,老人笑了笑说“我只是一个兵”。
报名参军 保家卫国
1934年4月20日,何昌政出生在仪陇县土门镇五星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祖辈父辈靠种田为生,幼年时代何昌政帮人放牛割草度日,吃尽苦头。“朱德总司令四川仪陇人!红四方面军红九军政治部宣”。1945年6月何昌政在仪陇县老县城状元街石条上第一次看到了红军留下的标语;1949年11月响亮的军号在仪陇大地上空吹响,何昌政看到了纪律严明和蔼可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新中国成立后,何昌政家里过上了好日子,他家分得了田地、粮食、农具、耕牛,日子过的舒舒服服,从那时起何昌政心中就萌发了参军的愿望。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拉开了抗美援朝的序幕。1950年7月,何昌政就去县城报名参军,因为年龄刚刚16岁,部队领导没有同意他的请求。1953年1月,何昌政又去报名参军,这一次他终于如愿以偿,他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53年2月,他被分配至西南六十军补训团五十八营三连当战士,集训一月后,何昌政入朝参战,被分配到60军炮兵团二营五连当炮手。在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上,他先后参加过“方形山、火焰山、竹木山、三八线附近地”等战斗。由于何昌政作战英勇顽强,获得过“独立勋章、解放勋章、和平鸽奖章、最可爱人奖章”。最令何昌政老人终身难忘的是,他在方形山战役光荣负伤。据何昌政讲述:方形山是949.2高地向北延伸的最后1个山头,守军为南朝鲜军第5师第36团第3营两约400人。1953年5月27日22时,志愿军第60军第180师集中第541、第539两团各两个连兵力组成进攻分队,在战前于敌阵地前80米处挖掘了一条长130米的坑道,战斗发起后,在108门火炮支援下,向方形山发起攻击,经14分钟激战,即全歼敌军守军,占领全部阵地。5月28日6时许,南朝鲜军乘志愿军立足未稳之机,调集第36团第3营余部、第2营1个连,在飞机100余架次、坦克10余辆配合下,发起反击。坚守阵地的志愿军在炮火支援下,打退敌军36团14次反冲击。从5月29日到6月2日,志愿军又击退南朝鲜军,敌军在飞机、坦克配合下进行了12次反攻。6月3日凌晨,南朝鲜军先后投入两个营兵力,向方形山阵地发起第3次反击。战至7时许,志愿军守备分队又打退敌军第36团16次反冲击。战斗至4日,南朝鲜军先后投入近两个团兵力均被击退。志愿军巩固了既得阵地。连续8天的方形山战斗,遂告结束。此战,志愿军共毙伤。俘南朝鲜军2400余人。在这次战斗中,何昌政他们炮兵为战斗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战斗中他被敌军的冷炮弹片将右膝关节内侧击伤,至今伤疤留在了何老的腿上。
服从召唤 甘当工人
1954年1月,何昌政随部转至安徽省蚌埠六十军一六七团二营五连当炮兵;1956年3月,何昌政正式退役,他被安排到仪陇县人民银行当警卫;1959年10月,何昌政积极响应党的召唤,他报名参加了川交二处“攀枝花公路建设”。在公路建设中,他处处吃苦在前,学会了开山放炮,挖、抬、担、挑、撬等知识。在上个世纪50年代、60年代修建公路,全靠人力修建,不但生活条件较差,而且住居条件太差。许多工友灰心丧气,有逃跑的念头。为了稳住工友的心,教育大家。他就给他们讲述了朝鲜战场他亲身经历的故事,志愿军为了守住竹木山阵地,战友们在冰天雪地中,又冷又饿,睡觉也只有在青岗树叶和苹果树叶上躺着。为了祖国人民的安危,志愿军战士宁愿冻死饿死,也没有人临阵怯逃的。在川交二处公路建设工作中,何昌政处处以一个兵的形象严格要求自己,从不居功自傲,多次获得“修路先锋、筑路标兵、先进个人、优秀事务长”等称号。并荣获四川省交通厅“三等奖”。1989年7月,何昌政光荣地退休了,退休时才领117元工资。直得庆幸的是,他的女儿何灵英继承了他的修路事业,按照当时他享受到了轮换工政策,他的女儿何灵英接班后当了一名川交二处工人。何昌政回乡当了一名农民,他的户籍也迁回了土门镇五星村。
光荣退休 回乡务农
1989年9月,何昌政回到了家乡,当上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农民。在当地群众心目中,他是一名“优秀军人、优秀工人、优秀农民”。何昌政的妻子是一位老实巴交的农村妇女,在农村工作中,何昌政从不居功自傲,处处平易近人。夫妻二人很是吃苦,他家的水稻、玉米等农作物在汪家坝村数一数二,他家养的大肥猪每年也是远近闻名,仅一头年猪就有500斤重。何昌政平时喜欢看书报,他为了让家乡人民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他率先在自家的农田里“稻田养鱼、莲藕养鱼”。由于他家“鸡鸭成群财源涌,猪牛膘壮粮食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何昌政就是汪家坝村有名万元户。“自己富不算富,群众富才算”,这是何老回报家乡人民的格言。五星村村干部何德林在何老建议下,他家开办了农村惠民商店,稻田养鱼50几亩。目前,还开起了榨油坊,年收入几十万元。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惠民下,何昌政经常走村串户宣传党改革开放的政策,鼓舞村民外出务工。2014年,他的儿子何刚在西安承包了大工程,收入十分可观,他的家庭走上了勤劳致富。为了更好地带动大家致富,2014年何昌政家修建了别墅,为了方便村民健身,他家义务为群众修建了篮球场、健身场。很是受到村民们的青睐。如今,五星村7组村民在何老精神感召下,村民们旧貌换新颜,没有一间土坯房了。
何昌政老人在当地群众眼里是个大善人,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在。2013年6月,他鼓励儿子何刚“致富不要忘记家乡”,他自己为村道公路建设捐资2万元,何刚爱心奉献20万元。如今,何昌政虽年满89岁高龄,但老人至今身体硬朗。他坚持每天参加农业生产劳作,在党的退休政策关照下,他的工资每月可领到4800元。老人有时还到机关、团体义务为当地干群一些保家卫国的战斗故事,有时还乐滋滋地哼唱一首“雄赳赳,气昂昂......”。
作者:胡绍阳 中国乡村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