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耕云种月之成长篇(三篇)
陈先
大凡有一点阅历的人,对生活往往都会有所感悟,其中的智者会对其从事和经历的事情采取比较豁达与释然的态度,他们常用的一句话就是:享受过程。言外之意,相对于过程而言,结果反倒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这种态度正是我此时此刻的心态:我种菜园,主要的不是为了吃,也不完全是为了劳动。看中的正是过程:相对于人的寿命而言,植物的生长周期短暂而迅猛 ,我耕耘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够亲眼观察植物争分夺秒争先恐后地成长,亲身体会它们旺盛鲜活的生命力。
在班大班二两位班师傅精心移栽的基础之上,我通过时时刻刻的呵护,如及时不辞辛苦的除草,培土,灌溉,搭架,领苗等;并针对不同的植物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田间管理,比如:雨后移栽,茄子单棵,辣椒抱窝;柿子打杈,黄瓜掐尖,茄子去底叶之类。幸运的是:我的身边不乏高明的农技师,他们都是种菜的高手而且精明智慧善于吃苦,待人诚恳热情,多亏了他们的指导帮助,才使我这个门外汉有了今天的“成就”。
这一日,连雨,家里有事,没有去菜园。第二天早上走进大棚,却见到了一幕令人惊喜的画面:柿子秧茄子秧膀大腰圆粗大了一圈,黄瓜秧高高在上长高了近一尺;而且有的还开花戴果了!其它的生菜苦苣小葱也都是生机勃勃郁郁葱葱,比起前天有了太大的变化!我简直不敢相信我的眼睛!惊喜之余心中油然升腾起一种满足感和自豪感。
以前,我一直觉得黄瓜的藤蔓很神奇,却没有机会做仔细观察,这天的雨后,索性搬了一把小凳子坐在黄瓜架下:近距离观察它晶莹剔透如龙须一般张牙舞爪的腕儿,能够感觉到它的触角上面布满了灵敏的神经系统,它们开始好像是一只只无依无靠的小手,一时不知道放在哪里,只是盲目的向着四周探索,那样子显得既警惕又害羞,似乎有点手足无措,然而它又同时显现出勇敢执着的一面,表现出强烈的攀附意愿:我慢慢地伸出一个手指,它就赶紧蔓延过来一面欲进行缠绕;一面又躲躲闪闪一副欲罢还休的样子。我知道通常的情况下,它们都会在几经战战兢兢的试探之后,一旦认准笃定便会义无反顾地抓紧绑定,然后一圈又一圈像弹簧一样紧紧缠住附着物,并且锲而不舍义无反顾地向上攀爬,终其一生不弃不舍,直至开花结果传宗接代,完成自己的使命。
我始终认为:不应该把诸如此类的藤蔓类的植物完全定性为植物类,而应该是介于植物与动物之间,就像自然界里的许多生物一样,它们之间的界限应该是模糊的。当然这种说法不会得到有关学者专家的认可,那索性就称之为:高智商的植物吧!总而言之,我和我的高智商植物——黄瓜小姐或者先生密切共处“亲密接触”了一个下午,通过观察,打量,揣摩,分析加深了理解,产生了共识,满足了我从小到大的一个愿望。
另外,在观察中,我还意外的发现:我的黄瓜长出的几乎每一个叶柄根部都有一个带着含苞欲放的花蕾的果实!从底下的第一片叶子一直到了十几片!这就意味着每一株秧苗就将要为我们奉献十几只黄瓜!我被震惊到了——同时也发起愁来:到了硕果累累时:怎么吃得完!即使加上我的朋友……
一株幼苗,矮小纤细而柔弱,显得弱不禁风非常的娇嫩,当时就是任何一株杂草,根,都比它扎得深,苗,都长得比它快,谁都可以小觑它,欺负它;但是,当它一旦成长起来,便会如旭日东升喷薄而出迸发出内心的坚强和强大,它们强壮的体魄迅疾的成长,展现出来的旺盛的生命力会让所有人都感到惊奇和震撼!同时也给了耕耘播种者以付出辛苦后的满足和骄傲!给予我们这些热爱它们的人以生存生命生活的鼓舞和激励!
此时此刻,正在在我的大棚里发生的一切,实际上是大自然无私的馈赠和奉献!是对我们这些没有刻意去破坏自然的人类的赏赐感恩和回报!
于恒大绿洲耳东缀笔
耕云种月之园子_孩子
“余得三分田,留给后人耕”——正在田间辛勤劳作我,突然联想起这句意味深长的警醒式告诫式预言式的箴言。
耕耘伊始,面对这么大的一块土地,我身边的朋友大多认为我坚持不下去或者经营不好,我觉得他们的想法是对的,我自己也没有信心更没有把握,只是一腔热血,感兴趣,而缺乏体能和专业技能。
“种好种坏,先种了再说”;“种的什么,长出来再看”;“结不结果,都无所谓”——这便是我当初的态度……
转瞬之间,一个月时间过去了,据多位农艺专家审慎的权威鉴定:我的园子经营的非常好,秧也好,果也好,地也干净,相比菜农不相上下,如果从不打药,不施肥的角度考察,我的“绿色环保”蔬菜也许还要?略胜一筹!
抚摸着茁壮成长的秧苗,眼看着挂满藤蔓的花果,我心里浸满了油然而生的成就感,脑海里涌现出一个多月披星戴月挥汗如雨的场景;感激不尽朋友们的帮助指导,感戴天地阳光月亮空气水,四时五行的无私的恩赐……
如果这种点小小的结果也算作人生的一次成功的话,那主要的和基本的原因,就是我把园子和园子里的植物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可以说,我这种说法毫无新意一点都不新颖:军事科学家把导弹军舰卫星当做自己的孩子,建筑师把高楼大厦当做自己的孩子,文学艺术家把自己的作品当做自己的孩子,爱狗撸猫族把宠物当做自己的孩子,我把我的菜园当做自己的孩子自然而然天经地义。
如果有人认为如此说法有所牵强那么只要换一个想法,这个问题便会迎刃而解。试想一下:没结婚之前,谁都是第一次做人夫为人妇;没生孩子之前,谁也没有做过父母,而不可回避的事实是:经历过一段时间和过程,谁都把孩子养大了。尽管会由于养育的水平条件不同,会有一定的个体差异,但绝大多数都在茁壮成长,日新月异,把上几代人追的直往医院里甚至棺材铺里面跑……
问题的关键就是你真把它当做自己的孩子,你就会义无反顾,尽心竭力,施以爱心耐力才华能力,不惜牺牲自己的血汗来哺育它抚养它,而谁想要伤害它,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自己不共戴天的敌人,比如干旱,杂草,灾害之类的。
还是要专门说一说杂草。人说:“君子喜山乐水”,我是个爱花爱草的人,也没有少歌颂小草,但是自从有了菜园这个孩子,一见到它们,大家猜:我的脑海里和心中以及手和脚都出现了什么词句和动作?
斩首,爆头。碎尸万段,斩草除根,尸横遍野,曝尸田头,寸草不留,等等。要通过锄,挖,砍,刨,拔,等极端的手段,欲立马除之而后快。是什么导致了我行为方式的巨大变化?因为它们威胁到了我的“孩子”的生长,发育,繁衍甚至生命安全,作为“父母”必须这样做,而且要坚决果敢及时准确。
由于无限大无限远无限深厚的寰宇的青睐和眷顾有了地球和人类,在浩渺无际的千百万繁星之中这其实是极其偶然的和罕见的情况。地球和人类的产生原因的极其特殊和偶然可能大大会超出我们的想象,我们人类无时无刻都在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和挑战,只有善于取舍才能够维持自身的存活。
人类需要外力和条件,植物就愈发是这样,它们通过长期的优胜劣汰对人类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我们就有责任善待它……
最后,调侃一下我的土地的“前任”经营者,也是两个孩子。他们或许没有足够了时间和精力来把这块土地当成是自己的孩子;或者是因为他们有比这里更重要的孩子;或者他们不想让孩子往我现在追求的方向发展;又或者他们培养孩子的方式方法不一样,所以孩子长的不出现了一定的差异就是必然的了。(坏笑)
既然我将这方坐落于市中心的宝地称之为:“孩子”,就不能没有个名字,他们分别叫做:“大棚,二棚(朋,鹏)”……
耳东丙寅仲夏伞下作
耕耘种月之大暑
大暑到了。一年一度,一般人多半都不会太在意,我如果不侍弄菜园也是如此。
自从挚友为我创造了播云种月的条件,使我有了一个难得的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我就开始对天气,气候,节气之类的非常敏感,并且知道了那时候该做些什么。
研究品味了一年四季,觉得大暑是一个特殊的节气:无论是对于人还是植物。
大暑,夏日炎炎,暑气最盛,万物繁茂,达到了巅顶时刻。对于人来说,“长夏多湿”宜用温热燥湿之物,以祛除寒湿之邪,收到“冬病夏治”之效;对于植物来说,夏天的作物已然盛极,开始收获收敛,比如挂果的南瓜,柿子之类就要掐尖保果了。
我感觉,今年的大暑有点太典型了:大暑那天炎热无比,第二天早上就感到了凉意;第三天早上,加了衣物还是明显的恰似秋凉,加上那天的雾很浓,给人感觉以秋霜的错觉。
家乡一年四季,以大暑为界,至热至寒。过了暑热,渐至秋凉,到了收获的时候,同时也是秋菜粉墨登场的时候,大萝卜大白菜大葱都要播种了,之所以都带着“大”字,当然首先是因为它们长的大气,然后是它们顶着秋凉,秋霜而生,为度过北方漫长严酷的冬季而生而长,用它们所贮藏的营养养育千千万万的人。
大暑,链接着寒与暑,链接着植物和人类。
否极泰来,盛极必衰。大自然的规律,上天的安排,谁也不可以违背更不要想逆转,我们要做的就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在自然的呵护之下取得一点成绩获得一点收获,够吃够用足矣。
无尽的索取,会遭到报应。星云大师告诫说:这个世界上什么是你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光着身子来,光着身子去,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诗人许志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现代人主张:优雅的活,从容的死,真正做到却非常不容易,需要许多必要的条件;一切做到自然就好,包括生与死。
大暑之际,丙寅这个盛夏将不复再来,伴随秋天将至,我的思绪也带有几缕秋凉,而面对的却是繁盛的庄和累累的果实……
好几个品种的苍蝇比往常更加无知而凶猛地往玻璃上乱撞;硕大无朋的但似乎智商不够的蚊子则潜伏在菜叶下面伺机而动;与我在一起安家落户的麻雀一如既往地在未浇透水的池梗上洗沙土浴;我非常喜欢的灰喜鹊冷不丁地落到屋顶,“呱呱”一叫吓到了正在聚精会神写东西的我;邻居宝子养的肥硕又珍贵的信鸽像在自己房间一样在我面前院子里漫不经心地踱步;满腹韬略的蜘蛛在结网,自律勤快又利他的蚂蚁在忙忙碌碌的搬运,可恶的白粉蝶又来了,因起了我极度的不满,一边骂骂咧咧,一边马上放下手里的活,举着有点夸张的苍蝇拍连蹦带跳地去追逐拍打……
在暑期的屋檐下听雨,应该是人生的大惬意。暑天的雨,非常任性非常随意。本来是朗朗清空,忽地,从天边飘过来一片云,一场疾雨就纷沓而至,像似由远及近的千军万马伴随着战鼓隆隆带着铺天盖地的气势席卷而来,慷慨地给热的冒烟的大地冲了一个凉,在人世间激起一片氤氲,然后毫无征兆地戛然而止,顿时碧空如洗万物更新……
雨中,看我亲手栽培的蔬菜和庄稼们伴风起舞,姿态万千,个个英姿飒爽生机勃勃。它们借着风声雨势沙沙作响,凑成一曲天籁之声,听得到它们拔节的声音,对答的声音,喜悦的声音,欢呼的声音。雨过天晴,它们借着风势抖落了一身的伏雨,昂首面看蓝天白云,个个银光闪闪,神采奕奕;
暑期,万物盛极,塘里的鱼也不例外。菜园偷闲,央我的朋友,去他的朋友的鱼塘垂钓,那个鱼塘是不对外的(学名“开竿”)。到了那里,朋友非常热情,只是提醒我:1.现在小鱼不咬钩(学名“开口”);2.前两天,他的朋友鼓捣了一宿,也许都钓没了……而我就是奔着他的“小鱼”去的,我的原则是“钓小不钓大”,所以没有去他推荐的“大鱼塘”。结果,接二连三成双成对,好似行云流水搞得银星漫天,钓的盆满钵满。而且都是最珍贵最好吃最难得的野生马口鱼;最为让人惊叹的是:百十条中竟然没有一条其它的鱼,真真是过足了手瘾,解除了心魔!
大暑之后便可以赏秋云,沐秋雨,吹秋风。天高云淡的秋天,飘浮荡漾着独特的浓郁的丰收、获得、成熟的讯息:植物即将完成一个生命的周期功德圆满;虫子即将化蝶成蛹为进入冬藏做好了准备;园子里的小动物们也早早的就完成了繁衍后代的使命:园子里,麻雀属于常驻居民,燕子却要去到南方的家了,灰喜鹊的命运不得而知,信鸽还是我和睦的邻居,还有数不清的昆虫微生物等等。我们相比以前也成熟了,长大了——莫要老生常谈“我们老了”:人的面貌身躯可以老,精神却永远都是“知识青年”具有无限的拓展性……
田园随笔丙寅仲夏
陈先 男 内蒙古人 常居 海南 退休干部 党员 大学文化
多年从事文字工作,主办过中级法院的内部刊物。本人酷爱读书写作 ,但是没有受过正规的文学教育,文学功底不深 、文章修辞不规范、文学创作没有建树。写东西也多是笔随心生,信马由缰 只为修身养性,不求精到 :
“年逾花甲人 文坛小学生 ”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