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游记(外一章)
文图/饶晓辉/江西

阳春三月,乍暖还寒。我们一行来到了素有"中华养生谷"美誉之称的桂林游玩。
山在城中,城在山里,这是踏入桂林给我的第一印象,山水桂林甲天下,桂林山水在阳朔。翌日一早,我们一行驱车前往阳朔县城的兴坪古镇开始漓江之游。

漓江堪称桂林的百里画卷。青峰夹岸,绿水萦洄,峡谷峭壁,悬泉飞瀑,绿洲险滩,奇洞美石,景致万千,画卷随着漓江顺流而下,逐渐展开,好一幅人间仙境,难怪陈毅元帅当年桂林之行,曾留下“宁做桂林人,不愿当神仙”的千古佳句。
顺着曲折萦洄的漓江,宛如展开一幅醉美中国的画卷。其间千岩万壑,奇峰异洞,不计其数。虽是短暂的一日游踪所及,却令人过目不忘,叹为观止,醉美于此。

桂林之美在于山水。游弋于桂林的山水之间,仿若置身于人间仙景。我们在惊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也敬佩桂林人的纯朴和文明素养。漫步桂林街头,你会发现,整个城市整洁干净,街道虽不宽阔,但却井然有序,漓江之水清澈见底,尤如热情好客的桂林人一样。
啊,桂林,奇山秀水就是你脊梁,迷蒙的云雾就是你的轻纱,绿树红花就是你的衣裳,你就像一位降临人间的九天仙女,点缀着大中国的秀美河山!

我见过也爬过无数的山,却沒见过如此美的山。她一座座拔地而起却不相连,而且奇异无比,有的像健壮的老人,有的像庞大的动物,形态万千,叫人称奇。清澈的百里漓江,山水之间相得益彰的奇妙组合,让人目不暇接,过目难忘。
桂林,真美!

我写不出她的美,也画不出她的美,但今天我亲眼目瞩了你的美,唯借用吴迈的: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的美句做今日的观感吧!
(二)
芦笛洞,大自然的艺术之宮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游黄山对黄山之美发出的感叹美句。今日有幸一睹桂林芦笛岩洞的芳容,我想说“芦笛归来不看洞”哦!

(选自网络图片)
芦笛洞,位于桂林市西北桃花江畔的光明山半山腰,这里距桂林市中心约五公里,是一个以观赏岩洞为主的旅游景区。芦笛岩洞深约二百四十米,游程大约五百余米。洞内有大量绮丽多姿,晶莹剔透的石笋,石乳,石柱,石幔,石菜,石花,石果,琳琅满目,形态逼真,栩栩如生,组成了狮岭朝霞,红罗宝帐,雪人,盘龙宝塔,原始森林,水晶宫,花果山,雪山倒映,水上芭蕾等景观,令游客目不暇接,如入仙境,真不愧为人间仙景,大自然的艺术宫美誉。

(选自网络图片)
据导游小姐介绍,芦笛岩洞自1959年发现开发利用后,当地政府通过之后不断对洞内设施的完善改进,已接纳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观赏,并有大批的中外领导人莅临芦笛岩洞参观,是来桂林游玩的游客必选景点。当年《西游记》孙大圣大闹东海龙宫那美仑美奂的场景就是在芦笛岩洞的水晶宫拍摄的。
徜徉在芦笛岩洞之内,我始终无法相信,洞内那美到极致的景观,竟然没有任何人为雕饰的痕迹。故再三追问随行的桂林亲友,直到他告诉我所有的一切都是天然而成,我仍无法释怀。真的感谢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竟然造就了如此醉美的人间仙境,再次让我大开眼界,享受那极致的美。

(选自网络图片)
此时此刻我相信,没有任何人都无法阻挡芦笛岩洞的美,惟一能做的就是用手中的相机或手机记录下她的美,与人分享。

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