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六智》(三~四)
文/方路
想得开。
想得开,是智慧。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生活中很多事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每个人不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获得成功。
苏轼被贬谪,初到黄州写“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内心的纠结苦闷,可见一斑。
后来被贬到更远的惠州,他写,“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想开了,心态上的达观,让山水都换了颜色。
而人一旦达观,还能开拓出另一片领域,在失意处,做成如意的样子。
他在海南,教化百姓,教民耕田,在一个蛮荒之地,实现自己济国安民的理想。
没有一种命运是对人的惩罚,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才是真的悲剧。
想得开,是豁达。
道长有一个爱抱怨的弟子。一天,道长将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让弟子喝。
弟子说:咸得发苦。
道长又把更多的盐撒进湖里,让弟子再尝湖水。
弟子喝后说:纯净甜美。
道长说: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
一个人胸怀足够宽广,有一颗豁达的心,面对世间的纷纷扰扰也就自然想开了。
放得下。
放得下,是觉悟。
“是非成败转成空”,从三皇五帝至今,不过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古来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沃土泥。正如金刚经上所讲,一切“如梦幻泡影”。
87版红楼梦,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在演完红楼梦之后,名气爆棚,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名利双收,正在事业走向巅峰的时候,却被查出乳腺癌,自此看淡人世,07年选择剃度出家,同年去世。
失去太多,会看得淡。手术台上死过一回的人,以及地震时被废墟中扒出来的人,更容易看淡。
西方人常说,知死方生,知道生命的限度之后,人才能明白这世界上什么最珍贵。
健康、亲情、友情,这些东西的价值远远高于功名、高于财富。
于是,生命开始褪去浮华,得意失意都只是点缀,而不再是必需。
这样的人就开始有了一个牢不可破的家园,名利的来去,再也无法惊扰到他内心的安宁了。
放得下,是淡泊。
俗话说,世事如棋局,不执着才是高手,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反而失了人生的大格局。
少欲则心静,心静则事简。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一个人欲望少一点,心就会沉静一些,心一静,事情就会简单很多。
人的欲望如果不加以节制,那么遗患无穷。
所以,诸葛亮说,淡泊可以明志,宁静可以致远。